华外贸新政 港商“流金岁月” 结束

【大纪元8月27日讯】(亚洲时报 Kent Ewing香港撰文/寸草心编译) 劳动力成本低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一本万利发展模式,在中国或许快走到尽头了。至少对于数以万计在大陆设厂的港商而言,“流金岁月”很快就会结束了。

中国本周开始实施新措施,加紧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制造商必须要先预付至少50%的进口税押金,以及必须采用价格高昂的环保技术。新措施显然是为了缓和因中国的外贸顺差持续扩大、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阻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并提升国内的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

大陆整个制造业所吸纳的投资,近半来自香港企业,新措施带来的冲击自然对港企最沉重。虽然这些港企不甘坐以待毙,不过营商环境恶化已成定局,没人能改变事实。

在解释北京的外贸新政时,商务部产业司司长王琴华说,“新政策将增加成本,影响出口商的现金流量,尤其是行业中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部分。我们计算过,这些影响将迫使出口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自己的技术”。

王琴华指出,政策调整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她希望相关企业借着大环境的改变,也尽快改变自己的产品结构,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方向发展,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发展。

毫无疑问,中央政府希望王琴华的话,能清晰无误地传到华盛顿的耳朵里。须知,美国会一众议员长久以来批评人民币升值步伐过慢,又指北京故意操纵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云云,甚至扬言要对中国抡起贸易制裁大棒。

不过,新措施实在来得太突然,令在大陆投资的港企瘁不及防。无奈之下,他们正纷纷要求特区政府伸出援手。

根据新规定,厂商要引入价格高昂的环保技术,这将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至少10亿美元。此外,产业分析人士还预计,预付进口税押金的规定,会令厂商的流动资金减少20至30亿美元,而这部分资金本来可用于生产玩具、电子、服装等廉价产品。

从8月23日开始,公司但凡进口1800多种货品,包括塑料、金属和纺织品等货物,必须要先预付至少50%的进口税押金。未来此类货品将增至约5000种。

港企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加工贸易,将成为受新规定冲击的重灾区。分子人士估计,港企的出口成本将上升三成之多。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大陆有9万多家主要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当中港企占了半壁江山,为57,500家。受雇于这些企业的工人多达960万,相信部分人将因为新措施而失业。

不过,北京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为了使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发展,净化环境,同时通过收窄外贸顺差来向国际社会示好,北京似乎认为,以失业为代价换取这些目标值得一搏。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外贸盈余飙升至1125亿美元,比前一年高出84%。

香港工业总会指出,共有4.5万家港资工厂受是次政策调整的影响。而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一份报告,当中14,500家厂商将遭受严重打击,1,500家甚至遭遇停产关门的厄运;37.5万大陆工人和1万名香港工人,会因此饭碗不保。

中国经济的规模能在短短25年内,取得增容40倍的彪炳成绩,香港投资者功不可没。如今,他们都为前景感到茫然。

“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一直敦促特区政府伸出援手,该会主席刘达邦表示,“整体形势不太好,受新规定影响,估计将有30亿美元(进口税押金)不能动。中小企业的边际利润本来就较微薄,对它们而言,情况尤其不妙。”

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正在向政府施压,要求它说服北京押后实施外贸新政、对涉及的1853种商品分阶段收保证金,以及授权香港的银行,为出口商向海关开具台账保证金担保函(目前仅有中国银行获此授权)。刘达邦还建议,香港政府可以补贴形式,为制造业厂商减轻负担。

代表工业界利益的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君彦透露,特区政府正同北京“紧密合作”,试图减少新政对港企的冲击。梁君彦预计,若北京拒绝收回成命,约10-15% 的港资工厂会被迫关门大吉。但无论如何,他认为北京已通过外贸新政,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不再是一个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地方,港企应当想想如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了。

官媒《中国日报》上周刊出了一个故事,讲述两家在大陆设厂的港企面,对外贸新政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打算认命,关门走人;另一个则不向命运低头,做好在价值链上往上爬的准备。

故事回顾了港商Victor Ho的营商历程。Victor七年前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广东一家玩具厂的管理大权。七年后的今天,他却在考虑解散150名雇员,关门大吉。“在我父亲管理的年代,赚钱十分容易。那时,人人都会对在港资企业工作的人投以艳羡目光。”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群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振邦。赵振邦于上1950年代创立群邦实业,并在“好几年前”将这个生产手套的低端企业,成功转型为高端的“环保产品厂商”。 赵振邦对记者说:“商业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则──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1950年代,香江是低端制造业中心。后来,厂商陆续迁移到大陆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珠三角及近海的福建和江苏尤受青睐。如今,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环境,因一些厂商违规操作而日益恶化,中央政府已经发出要大力治理环境的讯号。

其实,厂商也并非无路可走,他们可以选择把工厂,再迁至中部或西部地区,例如新疆、甘肃等自治地区,以规避外贸新政带来的冲击。外贸新政之所以给厂商提供这个选择,想必是为了缩小沿海和内陆省市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可是,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个港商Victor Ho的低端制造企业而言,搬迁费用是个大问题。

随着大陆经济列车驶进第三个高速前行的十年,内地的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在这种大背景下,有意扩大业务规模的港企有两条路走:要么把手触伸到内陆,要么走出国门,投资泰国、越南、印尼、菲律宾等成本低廉、监管不严的国家。(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谭不静:见证中国官、商、黑合流(上)
台风帕布吹袭 香港商业活动暂停运作
从个人争取到集体维权
涉制有毒玩具出口 港商佛山自杀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