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外貿新政 港商「流金歲月」 結束

【大紀元8月27日訊】(亞洲時報 Kent Ewing香港撰文/寸草心編譯) 勞動力成本低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利益的一本萬利發展模式,在中國或許快走到盡頭了。至少對於數以萬計在大陸設廠的港商而言,「流金歲月」很快就會結束了。

中國本週開始實施新措施,加緊限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投資,製造商必須要先預付至少50%的進口稅押金,以及必須採用價格高昂的環保技術。新措施顯然是為了緩和因中國的外貿順差持續擴大、所導致的國際貿易摩擦,以及阻止環境進一步惡化,並提升國內的製造業在價值鏈上的位置。

大陸整個製造業所吸納的投資,近半來自香港企業,新措施帶來的衝擊自然對港企最沉重。雖然這些港企不甘坐以待斃,不過營商環境惡化已成定局,沒人能改變事實。

在解釋北京的外貿新政時,商務部產業司司長王琴華說,「新政策將增加成本,影響出口商的現金流量,尤其是行業中那些從事勞動密集型的部分。我們計算過,這些影響將迫使出口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自己的技術」。

王琴華指出,政策調整對於企業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她希望相關企業藉著大環境的改變,也儘快改變自己的產品結構,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大增值環節和自主品牌方向發展,向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發展。

毫無疑問,中央政府希望王琴華的話,能清晰無誤地傳到華盛頓的耳朵裏。須知,美國會一眾議員長久以來批評人民幣升值步伐過慢,又指北京故意操縱匯率,導致美中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云云,甚至揚言要對中國掄起貿易制裁大棒。

不過,新措施實在來得太突然,令在大陸投資的港企瘁不及防。無奈之下,他們正紛紛要求特區政府伸出援手。

根據新規定,廠商要引入價格高昂的環保技術,這將使出口產品成本增加至少10億美元。此外,產業分析人士還預計,預付進口稅押金的規定,會令廠商的流動資金減少20至30億美元,而這部分資金本來可用於生產玩具、電子、服裝等廉價產品。

從8月23日開始,公司但凡進口1800多種貨品,包括塑料、金屬和紡織品等貨物,必須要先預付至少50%的進口稅押金。未來此類貨品將增至約5000種。

港企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加工貿易,將成為受新規定衝擊的重災區。分子人士估計,港企的出口成本將上升三成之多。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大陸有9萬多家主要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當中港企佔了半壁江山,為57,500家。受僱於這些企業的工人多達960萬,相信部分人將因為新措施而失業。

不過,北京對此已有心理準備。為了使製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發展,淨化環境,同時通過收窄外貿順差來向國際社會示好,北京似乎認為,以失業為代價換取這些目標值得一搏。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外貿盈餘飆升至1125億美元,比前一年高出84%。

香港工業總會指出,共有4.5萬家港資工廠受是次政策調整的影響。而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的一份報告,當中14,500家廠商將遭受嚴重打擊,1,500家甚至遭遇停產關門的厄運;37.5萬大陸工人和1萬名香港工人,會因此飯碗不保。

中國經濟的規模能在短短25年內,取得增容40倍的彪炳成績,香港投資者功不可沒。如今,他們都為前景感到茫然。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一直敦促特區政府伸出援手,該會主席劉達邦表示,「整體形勢不太好,受新規定影響,估計將有30億美元(進口稅押金)不能動。中小企業的邊際利潤本來就較微薄,對它們而言,情況尤其不妙。」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正在向政府施壓,要求它說服北京押後實施外貿新政、對涉及的1853種商品分階段收保證金,以及授權香港的銀行,為出口商向海關開具台賬保證金擔保函(目前僅有中國銀行獲此授權)。劉達邦還建議,香港政府可以補貼形式,為製造業廠商減輕負擔。

代表工業界利益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君彥透露,特區政府正同北京「緊密合作」,試圖減少新政對港企的衝擊。梁君彥預計,若北京拒絕收回成命,約10-15% 的港資工廠會被迫關門大吉。但無論如何,他認為北京已通過外貿新政,發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不再是一個生產廉價低端產品的地方,港企應當想想如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了。

官媒《中國日報》上週刊出了一個故事,講述兩家在大陸設廠的港企面,對外貿新政的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打算認命,關門走人;另一個則不向命運低頭,做好在價值鏈上往上爬的準備。

故事回顧了港商Victor Ho的營商歷程。Victor七年前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廣東一家玩具廠的管理大權。七年後的今天,他卻在考慮解散150名僱員,關門大吉。「在我父親管理的年代,賺錢十分容易。那時,人人都會對在港資企業工作的人投以豔羨目光。」

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群邦實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趙振邦。趙振邦於上1950年代創立群邦實業,並在「好幾年前」將這個生產手套的低端企業,成功轉型為高端的「環保產品廠商」。 趙振邦對記者說:「商業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則──深謀遠慮,高瞻遠矚。」

1950年代,香江是低端製造業中心。後來,廠商陸續遷移到大陸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珠三角及近海的福建和江蘇尤受青睞。如今,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環境,因一些廠商違規操作而日益惡化,中央政府已經發出要大力治理環境的訊號。

其實,廠商也並非無路可走,他們可以選擇把工廠,再遷至中部或西部地區,例如新疆、甘肅等自治地區,以規避外貿新政帶來的衝擊。外貿新政之所以給廠商提供這個選擇,想必是為了縮小沿海和內陸省市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可是,對於上面提到的那個港商Victor Ho的低端製造企業而言,搬遷費用是個大問題。

隨著大陸經濟列車駛進第三個高速前行的十年,內地的勞動力成本也水漲船高。在這種大背景下,有意擴大業務規模的港企有兩條路走:要麼把手觸伸到內陸,要麼走出國門,投資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等成本低廉、監管不嚴的國家。(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譚不靜:見證中國官、商、黑合流(上)
颱風帕布吹襲 香港商業活動暫停運作
從個人爭取到集體維權
涉製有毒玩具出口 港商佛山自殺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