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大师丁肇中 自律的人生哲学

刘静瑀
font print 人气: 1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4日讯】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虽然今年已经高龄72岁,仍然领导着全球56个研究机构,6百多位各国优秀科学家,进行太空磁谱探测器(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 AMS)计划。这位秉持“凡事不出错”的大师,当年是如何一头栽进被认为是艰涩又冷门的物理世界?而他平日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今天的专题,将带您近距离认识这位华人的骄傲-丁肇中博士。

  ◎ 年届古稀依旧埋首研究 夫人百分百支持

  走进客厅,暖色系装潢让到访的客人有股温暖、像是回到自己家的感觉,壁炉及书柜上,全都摆满一家人的照片,像是女儿小时候坐在椅子上吃饭,或是父母分享孩子毕业的喜悦。张张照片都可以看出,这个家里所呈现出来的幸福感-看似平凡又温暖,这里就是丁肇中博士的家。

  有时候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执教鞭,有时回到瑞士进行研究,在法国的这个家,离丁肇中位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工作室,只有30 分钟的车程。比邻的两栋白色建筑,被整片黄色葡萄园包围,屋顶用厚实稻草覆盖。这样的建筑物,没有任何一种制式风格可以清楚叙述,因为它既不是像传统欧洲建筑,又带有那么一点现代感;就跟丁肇中给人的感觉一样,你一开始可能会以为他是位传统、严肃的老教授,但他却又是走在科技尖端的研究学者,所接触的都是最新理论甚至是实验。

  即使年过7旬,丁肇中仍不减对物理的热爱,终日埋首实验室、探索宇宙。对于丁夫人 Susan 来说,丁博士的健康,一直最令她忧心;但即使如此,这位美国的心理学博士依旧百分百的支持丈夫,进行研究工作。Susan:‘他这么认真工作,我最担心的还是他的健康。但我知道,他对于实验的决心,也看到他在他做的事情中有杰出表现,所以我会全心全意的支持他,我也会尽我所能的给予支持。我知道他工作的很认真,而这也是我唯一会抱怨的事情。’

  ◎ 对物理兴趣 启蒙于战乱的家庭教育

  生在战乱年代,丁肇中自己说“对念书以外的东西都有兴趣”,但其实,他除了研读中国历史之外,最感兴趣的就要算是数学了。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高能物理研究工作,丁肇中把所有成就全都归功于父母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从小阅读科学家的故事,才让他对科学研究渐渐起了兴趣。丁肇中:‘台湾教育对我非常重要!1948年底到台湾丰原大同小学,正式念书,所以我的基本教育在台湾,那时候教育制度不错。慢慢的对我来说,对物理、中国历史、对数学有兴趣。假使说起启蒙原因,就是我小时后父亲、母亲常常给我介绍谁是牛顿、伽利略,做过什么事情,’

  目前丁肇中正在进行AMS计划,目的就是希望找寻宇宙当中的反物质及暗物质,在探测器 2010年5月升空后,可望更进一步了解宇宙的起源。虽然丁肇中是亚洲人,但他强调,只要是牵涉到研究工作,就得用超然角度,站在制高点,当一位称职的总计划主持人。丁肇中:‘选择的时候,不能说这个人是我好朋友我选他,或者这个人花很多钱,我必须选择他的。我只能靠我对物理的判断,要不然别人不会听你的。你一定要想清楚,做了决定,一定要跟大家解释清楚,因为这个仪器的性能比那个仪器好。’

  ◎ 诺贝尔大师遗憾“母亲没看到我的成就”

  工作、研究,占了这位诺贝尔得主的大部分时间,外界也都认为,丁肇中的人生已经相当完美,但对他来说,无法跟母亲分享如今的成就,依旧是心中最大的遗憾。丁肇中:‘我想唯一的遗憾,就是我的母亲很早去世,所以(对我)不了解。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就去世了,所以她不了解,没看到以后我是怎样,可能以为我是个不成器的人。’

  你可以说丁肇中是位认真的学者,而他身边的学生,跟这位丁院士约时间,绝对不敢迟到,每位都是战战兢兢的站在一旁,讲话更是字字句句,都相当小心,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丁肇中的尊敬。

  在CERN,这些科学家创造了LHC这个地球上最庞大的机器,要进行史上最复杂的物理实验,虽然很多人认为高能物理对于现实生活,一点都没帮助,但是丁肇中强调,“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今天的环境”。不管实验有多艰难,丁肇中还是照着自己规划的路走,他秉持着“做任何事一定要尽全力”的意念,用最精确、精准的判断力,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丁肇中“要求自己不出错”的人生哲学,不只用在他的实验工作上,也一样要求自己的生活;而令人羡慕的诺贝尔奖光环,对丁肇中来说,只是人生阶段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现阶段的研究工作“不要出错”!

──转自《中央广播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