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他去世:前俄罗斯总统叶尔钦

王古友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06
【字号】    
   标签: tags: ,

前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尔钦(Boris Yeltsin;叶尔辛,叶利辛)是20世纪末真正的风云人物。他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市长、苏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俄罗斯首任民选总统(1991-1999年)。

叶尔钦于1931年的2月1日出生于农民家庭;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去世。1961年,30岁的叶尔钦加入苏联共产党,20年后,1981年他当上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

他在苏共年代以大胆的作风著称,1985年获戈巴契夫调任为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担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1987年,他因批评戈巴契夫的政策而被免除莫斯科第一书记职务,隔年他被进一步革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并于5月失去部长级职衔。

不过,1989年3月,他确以89.4%得票率当选苏联国会议员,重返政坛。1990年开始走在民主运动前列,在1990年7月苏联共产党的最后党代表大会上,叶尔钦惊人地宣布退出共产党。

1991年,戈巴契夫试图将苏联改为一松散的邦联——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引发苏共党内的传统派不满,发动政变。同年8月19日,当时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戈巴契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并声称戈氏的改革已经失败,下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同时软禁了在黑海度假的戈巴契夫。

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尔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各军队返回原驻地。在国内外压力之下,72小时后戈巴契夫宣布重新行使权力,政变遂告失败。叶尔钦成为扭转政变的重要人物,这也将他推上政治生涯的高峰。

随后,叶尔钦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戈巴契夫亦宣布苏共“自动解散”并辞去总书记职务,拥有2,000万党员的苏共随即消失。

叶尔钦后来表示:“这是一个已经被确定了的历史过程,一个无法逃脱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些历史上的强大帝国,都无法逃脱自己的历史命运,苏联也是一样,它的解体已经被天定了”。

同年年底,独立国家国协成立,苏联名存实亡,叶尔钦成为俄罗斯的促成者。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巴契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正式灭亡。叶尔钦接管了戈巴契夫的全部权力,成为俄罗斯独立后的首任总统。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尔钦在权力巅峰之际急流勇退,宣布辞职。他淡出政治后虽然保持低调,绝少发表公开讲话。

2007年4月克里姆林宫发言人斯密诺夫宣布叶尔钦逝世。

1999年12月31日向全国民众发表电视演说,叶利钦第一句话竟然是“我累了,我要辞职”。当时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成笑话嘲讽,当他去世时,俄罗斯人都怀念他的诚恳。
@*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获13座葛莱美奖与无数特别贡献奖的华人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于1955年的今天,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
  •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1908-1974),是一位于波希米亚的斯维塔维(位处奥匈帝国,现在的捷克)的商人。
  • 在物理学,特别是热力学中,学术界把能量或功的单位称为“焦耳”,为什么称“焦耳”呢,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此外,科学界还用焦耳姓氏的第一个字母“J”来标记热量。
  •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是美国20世纪的第一位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 弗里德曼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于1976年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他力倡自由经济,开创所谓的芝加哥经济学派。
  •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于1923年的今天,11月18日,出生于新罕布什尔州德里(Derry)。
  • 著有《中国科技与文明》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于 1900年的今天,12月9日出生于英国的苏格兰家庭,父亲是一位收藏有许多宗教与哲学书籍的军医;母亲则是音乐教师和作曲家,李氏便是在这样一个深具欧洲文化涵养的环境中成长。他本身相当具有语言天赋,十几岁已通晓德文与法文,科学研究的表现也很突出,十八岁进入剑桥大学,二十五岁取得博士学位,并受聘于剑桥大学,研究胚胎学及“形态发生学”(Morphogenesis )。
  • 前日本内阁总理小泉纯一郎出生于 1942年的今天,1月8日。虽然小泉已于去年(2008年)宣布退出政坛,但由于他曾担任日本第87—89任内阁总理大臣,因此政治光环至今犹在,对日本政坛仍有一定影响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