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生: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是用誰的錢?

徐昌生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13日訊】一年前,美國證交會開始了針對在美上市的華企反向收購、借殼上市等問題的審查,中國概念股即進入了漫長的陰跌階段,最近,美司法部又介入調查中資公司的財務違規問題,中國概念股再度大幅跳水。

個別中國在美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不僅給美國的投資人帶來了巨額損失,更是給中國企業的形象抹了黑,這意味著今後一個時期內,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道路將愈加艱難。在國內銀根緊縮的情況下,原本一大批潛力企業指望通過赴美上市來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現在這條路似乎越走越窄了。

這對中國企業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正處在通貨膨脹中的中國經濟來說,卻又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當然,這是一件無奈的好事,是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好事,讀者不用驚愕,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發展中的國家,一般都缺乏資金,因而願意引入外資以求發展,我們中國的各級政府,為了吸引外資,更是採取一些非常措施,比如在產業、稅收和環保等方面給予比國內企業更加優惠的政策。然而,需要說明的是,引進外資並不是目的,利用外資才是根本所在。我們之所以喜歡美元,是因為美元對應著美國乃至世界各國的財富,有了外資我們便可以用它來購買外國的資源產品技術人才,從而迅速地改善自己的境遇和提高自己的實力。

但是,如果自己並不缺錢,那麼就沒有必要再向外借錢或者融資,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借錢與融資都是要付代價的。就像一個人想辦企業,如果自己的錢已經夠多,那麼他就沒有必要向銀行借錢,借錢就等於沒有緣由地幫別人打工,除非他自己的錢另有用途;如果確實沒錢需要向他人借貸,借貸之後這個人決不會是把錢存在銀行裡,而是利用借來的資金去購買生產設備或者原材料作為經營發展的基礎,否則,豈不是白挨利息為人作嫁?

如果把整個中國看作一個整體的話,那麼,眼下的中國就正在幹著這樣的荒唐事,一方面是我們國家的美元多得用不完,簡直就是世界超級富翁,但卻讓自己的企業到處去借美元(融資),另一方面是企業借來錢後,國家則把這些錢放在銀行的帳戶上睡大覺,不僅是借來的錢睡大覺,而且其他做買賣用貨真價實的商品換來的錢也一併放在銀行裡封存起來。沒有經濟學知識的讀者朋友們自然不信世上有這等傻事,然而,事實不幸如此。

中國企業缺錢到海外去融資,正常的途徑大致有三種,一是到海外上市,二是吸引外資到國內企業參股,三是直接向外國人借錢。我們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來分析一下,看看企業海外上市籌錢時我們自己是不是缺錢?籌來的錢又用到哪裡去了?

2011年上半年,共有40家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合計融資85億美元,其中包括讀者熟悉的奇虎360、世紀佳緣、人人網等知名互聯網企業。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在這些企業去海外上市還沒有動手的時候,中國的美元就已經多得數不勝數。

2010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是2.8萬億美元,到2011年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總數已經達到了3.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去海外千方百計搞美元的半年當中,我們中國不僅在年初就有2.8億天量的外匯儲備,而且到年中又增加了4000億美元(含千辛萬苦海外上市融來的85億美元),融來的海外資金其實不到我們年初儲備的0.3%,與年中儲備數相比,只有0.26%。這說明,只要央行外匯管理局從身上拔一根毫毛,都可以撐死這些千辛萬苦到海外融資的企業。

有錢還要到處借錢與融資,這本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更可笑的事還在後面,那就是融來的大把美元居然又回到銀行的帳戶上繼續睡大覺。

這些企業固然在海外募得了大把資金,可美元並不能在中國國內流通,要想拿它來為企業所用,就必須把這些募集得到的美元向商業銀行按照規定的匯率換成人民幣(比如按照1比6.3),這樣做才能把海外的融資變成國內企業的實際可使用資本。

兌換之後,企業的資金問題是解決了,但事情並沒有完結,商業銀行在拿到了這些海外融資之後,這些美元就成了他們的燙手山芋。按道理商業銀行應當把這些外匯加點手續費賣給國內從事進口的企業,讓進口企業根據國內市場的需求去國際市場購買中國人急需的商品與技術,這樣商業銀行的資金才能週而復始地得到循環利用。不幸的是,進口企業覺得以6.3元人民幣來換取1美元根本不值得,以這樣的價格換得美元再從國外進口產品到中國,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最終可能賠個血本無歸,因此,他們不肯購買商業銀行手中的美元。除此之外,也還有一些手續上的原因,比如國家設置換匯額度,讓一些想用人民幣換美元的單位與個人不能隨心所欲地多購買美元。

既然進口企業不肯購買這些海外融資得來的美元,商業銀行只好將美元賣給央行,因為這個1美元兌換6.3人民幣是央行規定的。央行本沒有錢,但央行有印鈔的權利,於是,他們按照85×6.3的數量印刷人民幣來給商業銀行兌付。美元呢?則被央行外管局死死地鎖進了保險櫃裡(形象說法,其實更多的是在帳戶上)。這些美元不知道何時才能被中國人拿到美國市場上去購買中國人需要的商品與技術,因為中國人需要按6.3元人民幣才能換得1美元,他們用不起美元,他們不到萬不得已就不去使用美元,因而中國的美元總是進多出少越來越多。

你現在明白了海外上市的企業是在用誰的錢嗎?回顧一下美元到中國後的歷程你就能明白。企業到海外上市,美國人用美元購買股票,美國人是付出了真金白銀的;企業拿到美元後再到商業銀行兌換人民幣,商業銀行也是動用了庫存資金的;而商業銀行再找央行兌付,央行則是以印刷鈔票增發貨幣來支付的。說白了,企業海外融資的美元最後被外管局收了起來並未被利用,這些企業最終使用的人民幣其實來自於央行大量印刷,也就是來自於全體老百姓不得不承受的愈演愈烈的通貨膨脹。當然,造成這樣的結果並不是企業所願,因為加快融資追求發展是企業本身的職責所在,既然國內沒有貸款,他們到國外去借錢融資就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我們要思考的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並不富裕甚至是貧窮的國家裡,何以會讓美元堆積如山卻無法使用呢?

你現在明白了前文所說的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受阻對正在飽受通脹煎熬的中國經濟是一件好事的說法嗎?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你就能明白。自去年末到今年六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多了4000億美元,中國為此多印了4000×6.3=25200億元的人民幣,但如果沒有今年上半年的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則央行可以少印85×6.3=535.5億元人民幣。雖然少印535.5億人民幣對於龐大的中國市場其影響微乎其微,但在物價持續攀升的中國,少印錢總是比多印錢要好。未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受阻,意味著央行因為這一資金來源而被動增發人民幣的數量將大大減少,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對那些嗷嗷待哺求錢若渴的企業來說,豈不是漏屋逢雨雪上加霜?所以說,這是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好事。

其實,又何止是海外上市,其他幾條融資渠道,甚至包括國內反覆宣揚取得巨大成績的招商引資,其結果也與海外上市都是異曲同工如出一轍。

先看中國企業吸納外資參股的情況。以曾經在中國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的美國銀行參股建設銀行為例,美國人從2005年6月開始投入25億美元購入建行股份並不斷增持,到2010年底累計投入了119億美元,而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在2005年6月底,外匯儲備已達到了7000億美元,到2010年底則更是超過了2.8萬億。這一數據說明,我們以低價出售建行的優質股份給美國銀行時,我們就不缺錢,在美國銀行加大股份投資時,我們更不缺錢,不僅不缺,而且錢太多,多到自己不知道如何使用,多到了讓大把的現金睡大覺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美國銀行的美元進來,也和前文所述的海外上市公司融來的資金一樣,最終美元都進了外匯管理局的帳戶,而央行則為此增發了不少鈔票。最受益的是美國銀行,他們不僅年年都有數額不菲的分紅,而且股價上漲時又拋出一部分股權而大賺了一把,接盤的居然又有央行外管局。

再看中國各級政府招商引資的情況。根據公佈的資料,我國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1057億,居全球第二,官方認為在金融危機橫掃全球的時候是個了不起的成績。然而,這些外資其實與前面所提到的美國銀行的入股資金一樣,它同樣是被引進而非被利用,因為,中國在2009年底外匯儲備就達到2.4萬億,而到了2010年底外匯儲備超過了2.8萬億,也就是說,2010年當年,中國不僅沒有利用好這引進的1057億美元,甚至我們做貿易(也包括海外投資收益等)換回的3000億美元也是躺在央行的賬戶上睡大覺。這種荒誕不經的事件仍在延續,根據商務部公佈的資料,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608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了4000億。

至於直接向海外公司借錢,這就不用分析了,原理一樣,最終結果是中國企業支付了利息成本,外國公司得到了利息收益,美元躺進了外管局的帳戶,全體中國人民則硬著頭皮面對物價越來越高的現實而苦苦捱日。

以中國人的智商,何以做出如此弱智的事情?讀者朋友一定想知道,但這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夠闡述清楚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閱拙作《我願給外管局補上匯率知識課》一文,那裡會有與本文一樣的淺顯易懂的語言,會告訴你一些許多關於匯率的原理,會讓你明白當初被一些經濟學家宣傳得云山霧照神秘莫測的問題其實十分簡單。

高層反覆地強調,這些美元我們本來是會用的,可你們美國人不肯向我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與技術,導致我們的美元用不完。筆者弱弱地問一句,既然美國人不肯賣出我們想要的東西,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連續十年不斷地攢美元,是官員們的哪根神經搭錯了,還是我們的制度框架本來就錯了?

其實,扭曲的匯率制度必然導致人們熱心賺美元借美元而無力花美元用美元,荒唐制度與荒唐結果自然相伴相生。但是,筆者不得不垂頭喪氣地告訴讀者,這樣荒唐的制度目前仍看不到任何修改的跡象,因為有權修改制度的單位正在源源不斷不勞而獲地得到大把的美元,他們利在其中,自然樂不思蜀!

《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損失了多少錢?
美大規模調查中國企業借殼上市
中國企業借殼上市 美知名投資基金上當
中國企業會計造假 美國投資人提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