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三峽工程36計(三十八)

13 聲東擊西:華東洪水,建壩鄂西

「聲東擊西」,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六計。

原文:「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三江入 震澤定

一九九一年夏,中國東部地區的淮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發生洪水災害。中國媒體大量報導洪水損失,目的是「增強人們的洪水憂患」。其實這些報導都是在為三峽工程上馬營造聲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報導中根本不分析造成一九九一年華東洪水災害的真實原因、以及三峽工程對減輕華東洪水的災難,有什麼樣實際的效果。

一九九一年夏,太湖流域發生洪水災害,經濟損失慘重。由於太湖流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為中國財政的錢袋子。然而,太湖流域歷史上並未有頻繁的、重大的洪水災害出現,而造成此次洪水災害的最主要原因則是:上海城市發展阻礙了太湖的洩洪通道,同時,抗旱防汛總指揮部在錯誤資訊的基礎上,做出不正確的決策,加大了洪水災害。

太湖流域,是以太湖為中心、以黃浦江為主要洩水道之長江最下游的支流水系。太湖流域面積為三萬六千五百平方公里,北臨長江,南抵杭州灣,西至天目山、界嶺、矛嶺,東達東海。關於太湖的形成,有多種學說,多數人認為,太湖是長江和錢塘江泥沙淤塞古海灣所形成。太湖的總面積為二千四百二十八平方公里(包括湖中的五十一個島嶼,面積約九十平方公里)。

太湖流域的西北部為山區和丘陵,占流域面積的六分之一。入太湖的主要河流有南溪,笤溪,洮鬲水系。東部為平原和窪地,占流域面積的六分之五。平原區周邊高、中心低。周邊的高程一般為四至八米,中間窪地的高程一般為二點五至四米,窪地中心為太湖。

太湖古稱震澤。禹貢釋地中有:三江入,震澤定。意思是說,因為有三條入海通道,太湖則安定,少洪水災害。三江是指太湖的三條排水通道,指松江、東江和婁江。松江在東,就是吳淞江;東江在東南,婁江在東北。婁江的水道位置難以確定,人們認為瀏河就是古代的婁江。由於海塘的修建,太湖的東南入海口被堵塞。明朝開挖黃浦江,黃浦江先向東南,然後轉向北與吳淞江匯合,入長江口。

之後,黃浦江取代了吳淞江,成為太湖最重要的洩水道,洩水量在一般情況下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另外,人們還新闢了入海河道,如粱溪河、望虞河、橫塘港、太浦河,錫澄河,大治河、海鹽塘等等。大運河在太湖東側,由南至北直穿本流域。簡單地說,太湖流域的排水絕大部份要通過上海,而浦東地勢較浦西低,是上海自然的排洪通道。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