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新抵制日貨與歷史上的杯葛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0月01日訊】中國新一波抵制日貨的浪潮,反映了歷史上各國杯葛另外國家的複雜歷史,也讓人仔細省思採取這些措施的得失。在美國,對外抵制時有所聞,對內抵制也經常發生。兩年前,加州洛杉磯市議會就表決通過了對鄰近亞利桑那州的經濟制裁,以表達對該州所通過的新移民法的強烈不滿。

抵制的起始和由來

「抵制」也稱「杯葛」,後者是英語裡「boycott」一詞的音譯。所謂抵制,是指一個社會的個人、團體,乃至國家協調一致,在經濟和社會上排斥其他個人、團體和國家的活動,以表示強烈的反對或希望發生強制的改變。

英文詞「Boycott」,源於一個英國商人的名字。這個名叫「查爾斯.杯葛」(CharlesBoycott)的英軍上尉,是英格蘭的地產經紀。 1880年代,上尉大概和今天中國的城管差不多,愛爾蘭房客付不起房租時,他就採用非常粗暴的驅趕手法。後來,這個粗暴的洋城管做的實在過分,他手下的人都看不過去,他們拒絕聽從上尉的命令,也不再幫助上尉和家族驅趕房客。還不止於此,上尉臭名遠揚,其他商人拒絕接受他的錢,郵差都拒絕為他送信。最後上尉不得不引進外勞,來替他照顧莊稼。再後來,「杯葛」(Boycott)就成了拒絕和抵制的代名詞,迅速在法語、德語和俄語中流傳。

歷史典籍中,美國殖民時期的抵制事件著墨不少。當英國人1767年對進口的茶葉和其他物品徵稅時,美洲殖民者聯合抵制、拒絕進口。抵制損害了英國的貿易,幾年後徵稅法案被漸漸取消。當然,茶葉稅沒有取消,不然的話,就沒有著名的「波士頓傾茶黨」事件了。

今天的抵制,主要發生在勞工糾紛和消費者抗議方面。一級抵制,包括人們拒絕購買某公司、某國的產品;次級抵制,則包括抵制團體迫使其他團體加入其抵制行為,以產生更大的效果。

歷史上著名的抵制事件

世界歷史上,有許多成功的抵制案例,抵制者達到了他們喚起人們的關注、施加金錢和經濟的壓力等目的。

中國人都知道美國的「排華法案」,但恐怕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中國當年對美國的抵制。歷史上,中國人既抵制過日貨,也抵制過美貨。

沒錯兒,「抵制美貨」還是美國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杯葛事件之一。因為「排華法案」的實施,滿清政府在1882至1905年間,曾抵制美國貨的進口。1919年,民國政府在五四期間,也抵制過日本的產品。

193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從海水製鹽,不買英殖民政府的鹽,因為後者包含政府的稅收。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特高馬利市的公車抵制,由43歲的麗莎.帕克女士拒絕給白人乘客讓座開始,她的被捕引發了蒙市黑人對公交車的抵制。人們很熟悉的,是1980年美國等60多個國家抵制莫斯科奧運,抗議蘇聯侵略阿富汗;4年後蘇聯人以牙還牙,和它的十幾個盟國抵制了洛杉磯奧運會。

柯爾特(Colt)和史密斯及韋森(Smith&Wesson)是美國喜歡槍支的民眾熱愛的品牌,柯爾特的短槍曾服務於美國軍中,史密斯及韋森的左輪槍,在民間非常流行。但九十年代兩公司與克林頓政府合作,加強槍支管制,槍支擁有者們隨即發起了對這兩個公司的抵制。

「國際什麼也不買節」(InternationalBuyNothingDay)在美國和加拿大是每年的黑色星期五(感恩節過後的那一天),在世界其他地區是黑色星期五之後的星期六。這個節日的目的,是讓人們停一下,反省社會中的過度消費。這也算一種抵制。

1960年代美國有個著名的葡萄罷工(Delano GrapeStrike)。加州的葡萄園採摘工人,許多是菲律賓裔,他們聯合罷工抵制葡萄園主,要求漲工資。罷工組織有序、非常平和,引起美國民眾的廣泛同情。高峰時,1400萬美國人拒絕買葡萄吃!後來,種植園主受不了了,只好於1969年與美國農場聯合工會(UFW)簽署合約。

歷史上很正義、也很奏效的抵制,是1980-90年代國際社會對南非的抵制。因為南非實行種族隔離,許多國家和團體拒絕與南非白人政權有經濟往來,許多國家也拒絕在國際體育比賽中與南非隊對陣,許多國際音樂團體拒絕在南非只有白人的劇場演出,美國的學術機構則參與抵制南非的大學。這些成功的抵制,最終幫助導致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終結。

反思中國的對日抵制

當代中國人心目中的「抵制」,幾乎都是抵制日貨。原因呢,無非是中國與日本有領土糾紛,和當年的日本侵華。但中國和俄國也有領土糾紛,和印度、越南、菲律賓、汶萊也都有。為什麼不抵制俄貨、越貨、菲貨呢?是因為與那些國家的貿易不夠多?那中國人為什麼要進口日貨呢?顯然,並不是中國人特別喜歡日本人,而是因為日本貨比俄國、越南、菲律賓的產品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是因為日本產品的質量和價格都非常優越。

如果這樣,是因為質量和價格的優越,或理性的原因,才進口日貨。那如今抵制進口日貨,一定是基於不理性的原因。從經濟上來說,購買某一國的產品,應該是知性的決定;一定是經濟上有利,人們才會這樣做。如果東西太貴或質量太差,你不用抵制,也不會有人去買。那麼,在有人願意買的時候抵制,就是不理性、不合乎經濟規律的舉動了。

抵制不能持續,是因為經濟上的依賴。人們必須分工,社會必須分工,國家也不得不分工。國家間的分工看來不是很受歡迎,有的國家拚命努力,想產業升級。但縱觀世界過去100年的發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基本格局,沒有太大的改變。中日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非常之高。美國之音估計,日本在華投資提供了 1000萬個工作機會,廉價中國產品也讓普通日本家庭節省了開支。中國的反日潮,正促使日本企業撤出中國市場。中國經濟放緩之際,貿易也在放緩,如果對日貿易和日本在華投資同步減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抵制和杯葛,肯定不能永遠持續下去,除非你把自己的「球籍」開掉。作為政治的發言,發言後目的達到,抵制就會結束。當然,正像大陸許多日系車行的擁有者在暗自嘆氣一樣,部分人的利益,因為他們不能控制的原因,會受到傷害。這,的確是不公平的。

也是,我們的世界,在太多的事情上,都是不公平的。◇

本文轉自294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96/11261.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投書:從“日人集体嫖娼”到“抵制日貨”
亡國奴抵制日貨 自由人抵制赤禍
獨島爭議 南韓掀起抵制日貨運動
熱議:穿和服不愛國  買日本車愛國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