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古國:國王與女蛇神的傳說空中宮殿

文 / 攝影 意文

人氣 177

「空中宮殿」原名「Phimeanakas」,是由「Vimana」和「Akasa」兩個梵語合成,直譯為「空中宮殿」。原名「金角山」,是吳哥古蹟之一,位於大吳哥城中巴本寺東北。空中宮殿最初是真臘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在位時(944年—968年)開始建造,十一世紀初期完工,而後多次重修加建,使用到十六世紀初期,歷經多位國王。


空中宮殿是給國王舉行祭祀儀式而建,是一座小型金字塔,象徵須彌山之聖廟。這座非常神秘的石造高塔,當初只有國王才能上去,是國王向上天祈禱奉祀的地方。


空中宮殿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建築,整個迴廊式的建築,構築於高台之上,所以給予空中宮殿的感覺。

國王與女蛇神的傳說

傳說,宮殿上住有一個由九頭蛇幻化而成的女神,每晚招喚國王交媾才能保住命脈,如國王未到則必招受詛咒,若此女神一日不現,則國家必招災難。

真臘的國王自詡為神的化身,下凡統治人間,九頭蛇精應是印度文化中,宇宙初創的龍王大神 (Naga),而國王與蛇精的結合,恰好可給予人民君權神授的觀念。可以說明當時宗教、神話、政治上不可分離的時代背景。

根據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其内中金塔,國主夜則卧其上。土人皆謂塔之中有九頭蛇精,乃一國之土地主也,係女身。每夜則見國主,則先與之同寢交媾,雖其妻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與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見,則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則必獲災禍。

空中宮殿雖然名為宮殿,實際並非王宮。王宮在空中宮殿東北約二百米處,因是木建築現已無存。據宋代、元代典籍記載,王宮極為壯麗,鑲金牆壁,地鋪銀磚,王宮的大柱都雕刻佛像,國王的五香寶座鑲嵌七色寶石。

空中宮殿建築是三層長方形重疊加高金字塔造型,東西長35公尺,南北28公尺,12公尺高,因為角度的關係所以十分陡峭。


須彌台由紅土磚塊壘成,第一層台基長約35米寬約28米高4.6米,第二層台基長約30米寬約23米高4.4米,第三層台基長約25米寬約19米高3.2,總高度16米。

須彌山四邊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階連通上層,有一面還有簡易扶欄,但階幅很小,階梯旁和各個角落有石獅和大象作護衛。最高層的須彌台周邊有一道現已不完整的畫廊。空中宮殿頂層須彌台中央,原有金寶塔一座,現已不復存在。


從考古證據上顯示現今這座空中宮殿 (Phimeanakas),以砂岩為建材的結構,是後來在原有的下方三階層用紅磚及紅土 (Laterite) 製成的構造上加建的,這座建築從建造完成的11世紀起至16世紀,似乎被用作各種不同用途,卻一直沒被廢棄。

高棉建築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空中宮殿雖然不如吳哥窟保存完整和出名,但在仍然是高棉建築藝術的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它是吳哥寺的前身,它包含著吳哥窟建築藝術中幾項原素,須彌山,中心寶塔,畫廊,廟門閣。


空中宮殿與吳哥寺是三層須彌山式寺廟相同,但空中宮殿的須彌山範圍小又陡峭。「畫廊」──是吳哥建築藝術特徵之一。在空中宮殿中,畫廊是單檐結構,但廊頂比較矮,以一個包圍須彌台基四周的迴廊形式出現。小吳哥寺將空中宮殿畫廊發揚光大,則多加一層迴廊,成為高大的雙重檐建築。

空中宮殿的風格多方面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須彌山造型來自印度神話,真臘國人奉蛇神那伽為神靈,在吳哥城處處可見多頭蛇的造型。空中宮殿雖沒有多頭蛇的造型,卻留下國王與化為女身的蛇神夜夜共眠的傳說。雖是傳說但與中國古代「真龍天子」之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相關新聞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筆下的吳哥王朝
真臘古國:真臘風土吳哥今與昔
真臘古國:高棉建築藝術頂峰 吳哥(上)
真臘古國:高棉建築藝術頂峰 吳哥(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