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真:神性之光的傳統文化(一)

劉子真

人氣 34

【大紀元2012年07月01日訊】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所以中華大地古亦稱「神州」。

「神傳」不要庸俗地理解。其表現形式是如釋迦牟尼之於佛經、耶穌之於《聖經》一樣。

因為是神傳文化,所以其眼界廣闊,其立意高遠,其思精微,其理圓通,其體用無遺,其變通無窮,其氣象宏大。

所以,他有 陰陽,以見萬物相生相剋之性;

他有河圖 ,以狀巨集微結構與渦旋之動;

他有洛書 ,以擬天體星系旋臂之象;

他有 太極,以體宇宙變動、共存之態;

他有八卦 ,以模天地萬物之道。

所以——

宏觀 ,他至高至遠,他能「彌綸天地之道」。

微觀 ,他至玄至妙,他洞徹:「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萬物之始 ,他上窮至「無」,所以他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萬物之化 ,他細究生發變易至無窮,所以他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研究範圍 ,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他無所不包,無所遺漏,他「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他「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致知方法 ,他悟究結合,舉一反三,他「叩其兩端而竭焉」,「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他「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思維方式 ,他三維立體,他講究全局、系統、圓融、動態,他強調事物之間的全息關聯。所以他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他明達:「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他能「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他「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對知識的態度和運用,他反對僵化、教條,他講因時而變,因地制宜,所以他強調「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他「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而關於 人的屬性、人與自然的關係,他迥異於將人獸性化的西方「科學」與「進化論」,他認為:「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所以,他將人與天地比擬:「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所以,他講「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用現代科學的概念講,就是全息論,其核心是說:一個系統的最基本組成單元,包含整個系統的全部資訊;或者說「部分是整體的縮影」。克隆羊就是全息理論的最好詮釋。細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單元,所以用一個活的體細胞,就可以克隆出一個和父本一樣的活體。人是宇宙中的一個基本單元,所以中華文化他講「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佛教講「三千大千世界」學說),所以他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講「順乎天而應乎人」。

所以——

人生態度,他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以他要「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同時提醒「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滿招損,謙受益」,以避免「亢龍有悔」。

他還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他提倡:「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他提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人生境界 ,他要「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所以他「進德修業」,「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他「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他自己「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他願「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社會形態,他追求安定,和諧,以至「大同」。所以他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所以——

對於百姓,他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對於鄰國,他講:「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對於外邦,他講:「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生產方式 ,他利用的是可再生資源,他反對「焚林而田(田獵),竭澤而漁」,他講適度開發,他講「可持續發展」。所以他講:「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相關新聞
中國古代建築植根於傳統文化
觀心:古今文化,誰是先進的代表?
組圖:韓國成人日 再現傳統文化
【方林達】 甚麼才是中國的軟實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