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名勝古蹟

禹鑿龍門

禹門相傳是大禹治水時開鑿,故稱禹門,又稱龍門。禹門位於山西河津西北和陝西韓城北部的黃河峽谷中,為黃河晉陝峽谷的南端出口,是秦晉兩省交通要衝的古渡口,所以,禹門也被稱為禹門口。相傳從壺口到龍門之間的河道,都是當年大禹劈山引水所鑿。

黃河水流經禹門口,河道漸狹,峭壁夾峙,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大紀元)


古籍中對禹門有所記載,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二說:「禹鑿龍關之山,亦謂之龍門。」據《水經注》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

《名山記》記載: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農」可越,故名「龍門」。《禹貢》亦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

禹門三級浪 平地一聲雷

禹門兩岸陡壁千仞,高聳險峻。奔騰的黃河水流經禹門口,河道漸狹,峭壁夾峙,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最窄處不過60米,形如門闕。這裏洪流撲岸,浪花飛濺,百漩相連,聲如雷鳴,人稱「禹門三級浪」。河水千回百轉,奔騰澎湃,激山為浪。

禹門出口處,寬約百餘步,水流湍急,波濤洶湧,道是「平地一聲雷」。水一流出河口,一瀉千里,四野開闊,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所讚:「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盡道龍門的湍悍水勢。

禹門東西兩岸依山。東巖之上,原建有大禹廟,以紀念大禹治水之功績。大禹廟相傳為漢代創建,重修於唐、元、明、清。屏閣樓亭,畫梁雕棟,依山傍水,形勢壯偉。廟中明德殿,正祀大禹塑像,衣冠莊嚴,冠冕堂皇,神態栩栩,其容如生。

《呂氏春秋》載:「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 大禹在治水期間,「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這才成功戰勝洪水,疏通河流,並奇蹟般地開鑿了龍門天險,為世人所稱頌。

禹門還是相傳「鯉魚跳龍門」的處所。《三秦記》中有「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下者為魚」的神話記載。據說:「每歲季春有黃鯉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之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代為龍。」

黃河奇觀

禹門風景,奇麗壯偉。據《河津縣誌》載有「龍門八景」,即:石棧連雲、鳴泉漱玉、南亭夜月、北口秋風、層樓倚漢、飛閣流舟、桃浪三級、雷聲一震。一向被視為黃河勝蹟,是黃河千百年來的奇觀,引無數文人墨客以詩詠懷。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其〈晚渡黃河〉一詩中寫道:「通波連馬頰,進水急龍門。」 清代文學大家顧炎武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正月由蒲州經榮河到龍門一遊,作〈龍門〉詩一首,曰:「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韆鞦憑大禹,萬里下崑崙。入廟重蒿接,臨流想像存。無人書壁間,倚馬將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