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漫談

南北派武林高手齊聚

本次新唐人武術大賽匯集了1949年隨蔣中正來臺之武術名家所傳之武術,南北派武術高手質量並重,北方拳組有源自河北滄洲之發勁剛猛八極拳;山東道地古樸之七星、梅花、秘門、六合螳螂拳;風格飄逸之查拳、梅花拳;靈活多變之八卦掌;古樸無華之形意拳;翻滾騰挪之地功拳;架勢舒展大方之北少林長拳;拳路靈活多變之迷蹤拳等。

至於南方拳組有銅橋鐵馬著稱之洪家拳;臺灣傳統之金鷹拳;以內斂養氣取鶴之飛鳴宿食之白鶴拳;手法靈巧多變之詠春拳(廣東);靈活多變之洪佛派;福洲傳統之詠春;南宗少林之蔡家拳等諸多流派。

另外,器械組包括北派三節棍、金鋼圈、六合槍、龍形劍等;八卦門代表性之鴛鴦鉞、八卦劍、虎頭鉤等;螳螂門之代表性器械輕風劍、燕青單刀;南派之齊眉棍、三叉;北少林之八卦單刀、七星單刀、盤龍棍;北南派之春秋大刀等著名套路。

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強調武德

武術大賽亞太區初賽歷經六個小時的競賽,共有52名亞太區武術好手入圍。評審委員主席武術大師、中醫博士李有甫表示,新唐人舉辦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以來一直強調武德,如果執政、當官的人沒有政德,這個國家就要倒楣、淪喪,「所以我們提倡武德,可以帶動整體的社會美好,而且習武之人武德高尚,你的武藝一定高深。」

李有甫也給選手建議,如果要練武術,最好是抓住一門提高精深,「我們是為了大家好,要想提高學傳統武術,就必須恢復傳統武術本來的面目。」

傳統武術與新武術的區別

國際蓬萊派螳螂拳總會總教練施正中(攝影╱梁淑菁)


評委楊龍飛提到傳統武術與新武術區別,「很多練新武術的到30歲後就放棄了,因為對人體結構有損害;而傳統武術的大師年紀大了,但行走坐臥都非常自如,非常健康長壽。」他說,這是因為中華神傳文化貫穿天地到人,傳統武術有歷史和文化在裡面,但新武術沒有這些東西。

許多武術名家像是擒拿大師沈茂惠、螳螂拳名家蘇昱彰、施正中、精武迷蹤拳名家霍潔泉、北少林名家唐克杰、詠春名家楊文旗、大內八極拳大師金立言、洪拳名家張克治、中國摔跤名家郭慎、北派武術名家徐紀等,也特地前來觀賽。擒拿名家沈茂惠說:「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固有的國粹。做人,練武術之人,更要講武德。」

閃電手、螳螂拳名家蘇昱彰表示,練新武術身體很容易受傷,裡面的動作不適合傳統武術的要求。他說,新唐人用傳統武術來號召,「這應該很好,希望能繼續辦,因為這種傳統武術的比賽,在世界上已經很少了,有膽量敢來辦這個的已經很少了。」

曾任中華武術代表隊執行總教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發五次國光體育獎章的螳螂拳專家施正中表示,新唐人主辦的武術大賽對於中華文化貢獻很大,期待有更多人共同參與保護中華武術的活動,讓中華文化能延續到永遠。

大龍少林洪拳總館長張克治表示,首次前來觀賞新唐人主辦的武術大賽,內心的感動非筆墨可以形容,目前不管在臺灣或是全世界的武術大賽,找不到像新唐人這麼用心維護與宣揚傳統武術的主辦單位。徒子徒孫遍布全世界的張克治說:「我已經教50年的功夫,有六代的弟子,原本想漸漸退下來,但是看了今天的比賽,又重新燃起我漸漸式微的鬥志,我要東山再起。」

對於臺灣的家長比較希望孩子拚學業,只重視課業不重視武術,詠春拳名家楊文旗表示,練傳統武術除了強身之外,也會比較冷靜、清醒有智慧,像他的孩子跟人相處講話很客氣,學業也都讀到碩士、博士。他提到新唐人大賽是世界級的比賽,每次舉辦都有來參加。

擔任蔣中正、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四任總統侍衛的八極拳技擊教官金立言的弟子劉文和、劉尚朋父子倆,曾分別在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摘銀奪銅,今年他們在初賽均入圍,劉文和表示,去過紐約看了各家好手,才知道天地之廣,讓他體會到「傳統武術是具備良善、品德的,也是值得追求的人生一門大功課,希望把所學傳承下去。」

2013年新唐人第四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亞太初賽南方拳術組選手林志杰。(攝影╱林伯東)


南方拳、男子拳術組入圍選手林志杰,曾榮獲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男子組兵器類亞軍,「我們練武講究武德的教育,也要教練武的小孩子,你技藝再高但要更謙虛,練武不是用來打架的。」他說,假設今天你贏了,不代表永遠不會被打敗,而應該是跟自己挑戰。「傳統武術有找自己缺點,向內去修、提升自己的內涵。」

本文轉自第338期【新紀元週刊】「文化.藝術」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