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

蕭玉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

《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考證,河南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裡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斗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誌.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斗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鏈,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發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神傳文化,歷史久遠,修煉人知道:劍是更為久遠的史前文化。到了戰國時期,冶劍之術異常發達,當時的干將、莫邪、湛盧、龍泉、太阿等名劍被人們千古傳誦。莊子《說劍》中記載了當時習劍的情景,但他更注重以道德和勇氣鑄成的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武和文又同根相連,舞和武亦同體相生。中華文化的源泉是道德、是神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有止戈之意,眾人皆知,但通常所說止戈,卻是以武止武,在我看來,並非武之本意。中國武術也好,哪門藝術也好,千百年來都有一說法就是最高境界叫「天人合一」。這也算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個核心吧!可這「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樣,各行各業中各有說法。但在本人對中國古文化的理解和民間百姓的認識來看,天,在一般的範疇裡是指最大、最高的,可以理解為一切的主宰吧!那「天人合一」是否可以理解為與一切的主宰保持一致呢?
  • 武術,是一種需要身體各部肌肉,各個關節以及內臟器官都要參加活動的運動。膝關節、髖關節和肩關節的靈活性以及腰部的柔韌性、上下肢的力量和氣息的調動,在武術運動中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武術家們常說:「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
  • 武術在套路運動方面,分徒手和器械兩種,包含著輕快飄逸的,雄偉渾厚的、趺撲翻滾的,舒展勁拔的,短小緊削的,柔的、剛的、慢的,快的等等不同的內容與形式..............
  • 彈腿預備要領是當左手做動作時,眼睛注視左手;當右手做動作時,眼睛注視右手。
  • 第五路 架打:(1)馬步衝拳(2)弓步架打(3)挽臂撩掌(4)寸腿彈踢(5)馬步衝拳...立定收勢;第六路 雙展:(1)弓步沖掌(2)僕步屈肘(3)雙環拳(4)寸腿彈踢...立定收勢..
  • 功力拳要領是兩拳拳心朝上,兩肩向外展。兩肘向後攏,挺胸收腹,下巴內收,目視前方。不能因挺腳收腹而使呼吸停在胸間,應以正常的規律進行呼吸。
  • 三環套月要領是三環套月是兩臂迴環動作,它分二部進行。第一部即口令三的鉤手並步,鉤手和抄手並步,要先鉤手然後再抄手並步,不能一起做。
  • 跨虎要領是1這裡的兩臂動作是迴環運動,所以上述的動作必須連貫進行;2身體的重心必須落在右腿上,左腳虛點地面,右手屈腕要稍用勁,左反鉤手也要稍稍用勁屈腕,左臂盡量後舉,要挺胸塌腰..............
  • 大醫學家往往也是大武術家,醫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東漢名醫華佗。眾所周知,華佗發明了中華武術的鼻祖「五禽戲」。唐代孫思邈,民間盛傳其亦精通武術,曾運功以一指點穴法治癒大將尉遲敬德的肩痺風。
  • (shown)打到好處,尼姑就急止住了,李超問她原因,尼姑只是笑不回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