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天官賜福喜樂 民間猜謎花燈歡慶

人氣 23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道)黃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華人新年的節日活動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故稱「元夕」、「元夜」,民俗專家認為,從詩、歌、戲、民俗上來看,元宵節是中國古時的「情人節」,而2014年的元宵節則是古今中西兩個情人節的難得邂逅。

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水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的生日,因天官賜福喜樂,於是人們集聚一起,給天官過生日祈福,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漢武帝時,宮中在正月十五要祭祀「太一神」。「太一」也叫「太乙」、「泰一」、「泰乙」,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地位在五帝之上,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奉祀。宋玉的《高唐賦》就有「醮諸神,禮泰一」的記載。因「太一神」有恩於漢武帝, 所以漢武帝建了太乙廟,奉祀比較隆盛。《太平御覽》中引《史記‧樂書》云:「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這一天定為重大節日。

另一說法是相傳元宵節和漢文帝有關。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的,戡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與宵同,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但與這兩位皇帝相關的說法都沒有張燈放花的記載。另一說法與元宵燃燈的習俗相關。

漢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僧眾瞻仰佛舍利放光雨花,屆時僧眾雲集,頗為可觀。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可見,元宵節的來由是集釋道文化與幾代帝王合力而成,成為完整、豐富的文化習俗。

元宵花燈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或放焰火。千姿百態的綵燈爭奇鬥艷,再配上各種燈謎,更增添了雅興,使得這項活動具有雅俗共賞、 萬民歡樂氣象。元宵節是過去皇帝與民同樂的節日。

元宵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代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發展得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元宵燈會的時間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成為中國燈節鼎盛時期。那時人們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明清兩代,元宵燈的種類有了很大發展。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還有一種龍燈,氣勢磅礡,精美絕倫,五光十色,引得人們興高采烈,「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

元宵節燈謎

元宵燈節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活動,其中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屆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猜謎語,文人們則飲酒、賦詩、答對。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製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讓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吃元宵團團圓圓

說到元宵節不能不提到元宵。元宵又名湯圓、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

元宵節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製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

元宵訂情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古時候,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心儀之人。元宵燈節期間,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歐陽修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都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相關新聞
台內政部:元宵非假日難彈性放假
元宵巧遇情人節 體驗走尪 鴨母船迎親
元宵節放假 台內政部:2014年來不及
情人節邂逅元宵節 華埠「雙V」有獎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