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錢荒無止境 政策性國開行也缺錢

人氣 15

【大紀元2014年02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錢荒雖是新名詞,但已是大陸銀行間老生常談的話題。從今年初各銀行就開始收緊銀根,控制信貸投放節奏,同時產生的衝擊波在擴散。作為政策性銀行的國家開發銀行(下簡稱國開行)本來「躺著也賺錢」,但在錢荒影響下也缺錢,開始緩發國際客戶貸款。而其背後權貴的身影,使國開行的行動更受關注。

信貸緊縮波及海外 國開行緩發國際客戶貸款

在大陸錢荒的大背景下,往年年初都會出現的貸款集中投放局面,但在今年「好景不再」,各家銀行在1月中上旬突擊發放完貸款後,信貸發放節奏驟然放緩,紛紛開始收緊銀根,控制信貸投放節奏。

不少企業就不得不通過理財產品、民間借貸等表外渠道獲得貸款,個人貸款也受到了牽連。據悉,目前在大陸多地,除了商業銀行連國有大銀行的分支機構新受理的首套房貸申請已悉數取消最低8.5折的優惠利率並調回基準利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國內信貸緊張還波及到了國外客戶。據英國《金融時報》10日報導,國開行已要求數家外國客戶推遲提取之前安排好的信貸額度,被告知需要延期動用信貸額度的企業包括兩家印度公司,其中一家是基建開發商,一家是航運集團。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大陸錢荒影響已經傳遞到整個中國金融業,甚至殃及國家全資所有的國開行,中國金融體系的緊張正在國外引發衝擊波。

國開行資產和負債成本目前已經出現了倒掛,去年年底以來,國開行已經在不少地方悄然提高貸款利率,不僅是基礎設施領域,甚至是助學貸款,利率都有所提高,且幅度較大。

推遲發放貸款和悄然調高貸款利率種種現象的背後,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開債收益率大幅飆升的局面一直延續至今,國開行的利差隨之大幅收窄,融資成本的居高不下制約了貸款的發放。

「躺著也賺錢」的國開行風光不再

成立於1994年的國開行曾是政策性金融機構,也是中國中長期投融資領域主力銀行,長期致力於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任務是為中國大陸的大型基建項目提供融資,國開行為中國幾乎每一個重要項目提供了資金,包括三峽大壩、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北京奧運場館、上海世博會基礎設施等。

可見中國大部份重大項目國開行都能染指,國家定項目、給資金使得國開行曾一度被看做「第二財政部」,其貸款也被看做國家給的「免費午餐」,可以像財政撥款一樣免費使用而不必償還。

1998年,國開行想出了一個繞過中共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借貸控制的招數,給地方官員提供了用國有土地持有權換取貸款的手段,來支付修建公路、公寓樓、橋樑等資金。結果就是建成了很多新的基礎設置,但也導致了幾萬億美元的政府新債務。

長久以來,國開行不必像商業銀行那樣開設成千上萬個網點去服務客戶,也不用養著成百上千的客戶經理去拉存款,更不需要擔著風險去辛苦地培養小額信貸,只需要「躺著」便能賺得盆滿缽滿。

介於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模糊身份,使得國開行一方面可以以商業性的名義開拓業務,另一方面以服務國家戰略的名義,享受政策優惠的政策性制度優勢,一旦面臨風險損失,又可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名,讓國家與全體納稅人買單。

目前國開行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政策性銀行,其貸款賬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讓世界銀行(World Bank)相形見絀。國開行將上千億美元的貸款發放到從委內瑞拉到緬甸的世界各地。但其發放給國內客戶的貸款遠遠超過其國際客戶的,佔其總貸款金額的四分之三。

國開行背後現中共權貴身影

大陸的商業銀行受中共的央行和銀監會監管,但就國開行而言,央行、財政部和國務院都有發言權。而且國開行的大部份放貸都是由國務院和發改委決定的,這表明國開行不單單是一個銀行那麼簡單,其背後涉及利益輸送問題。

比如中共原黨魁江澤民的孫子江志成是私募基金博裕資本的合夥人之一,2012年博裕投資與國開行、中投、中信這些中共官方金融機構,收購了阿里巴巴集團的部份股份。

2013年4月15日,長期擔任開發銀行董事長的陳元離職。他的父親是中共八大老之一的陳雲,陳元的「太子黨」身份曾給該銀行帶來了不同尋常的影響力。

中共權貴集中壟斷最賺錢的金融領域,一直令業界和媒體側目。除了國開行,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之子劉樂飛則負責中信集團下的基金操作。目前,中國政治、經濟的動盪,使中共官場也出現一片「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末日景象,資金、貪官外逃現象越發嚴重,各自正為自己準備後路。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任重】銀行現錢荒 擠兌為期不遠
【楊寧】美國退出QE 中國房產泡沫破滅進行式
新興市場貨幣大跌 錢荒金融風險致人民幣吹脹
央行放水錢荒仍未解 各集團博弈呈膠著狀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