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出口引擎後繼乏力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4年0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綜合報導)今年第一季,亞洲四個出口強勁經濟體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出口總額較去年下滑2%。亞洲數十年來發展向西方發達國家出口產品的經濟引擎,動能似乎在退減。

中國出口數據降幅尤其驚人,3月出口較去年同期下跌逾6%;第一季度經常帳目順差收窄至72億美元,至3年低點。經常帳戶用來衡量所有進出口貿易和一次性交易情況。

亞洲在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科技行業泡沫破裂後,出口都曾出現大幅下滑,隨著世界經濟復甦又迅速反彈,一年多後增幅就達到兩位數字。

《華爾街日報》認為,這次情況不同。全球金融危機之後,2010年出口迅速回升,之後一直下滑,現在勉強維持在正值上方,而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經濟卻已恢復元氣。

這種停滯反映出全球經濟的劇變。從1960年代以來,在日本、韓國、台灣帶動下,亞洲各個經濟體成為世界工廠,依靠廉價勞動力提振了出口經濟。如今,不確定出口表現能否再度活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亞太副主管羅德勞爾(Markus Rodlauer)認為,亞洲依賴貿易的模式已成過去。

美國復甦主要靠投資 不靠進口

美國經濟復甦正在積累動能,但主要來自天然油氣開發等不太依賴進口的領域的資本投資。

與此同時,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幅兩年多來一直在2%附近,而10年前的增幅則明顯高於3%。這意味著美國對亞洲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2013年美國從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等地進口較上年增長1%,自2004年的13%逐漸下滑。

亞洲製造成本上漲 優勢退減

出口下滑的另一個因素是:亞洲自身的成功——薪資和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其作為製造業基地的成本過高。近年來日本、台灣和韓國在價值鏈中上升已經反映出這種趨勢。如今,這些地區的汽車生產商和電子公司在海外設廠,以降低薪資成本衝擊。

一方面,「世界工廠」中國的低端製造業,如服裝、低端電子產品等開始向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如越南、孟加拉、墨西哥。另一方面面臨全球製造業成本上升,一些企業選擇回流自己國家。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指數自2009年8月以來基本都處於擴張狀態。2010年以來,美國製造業景氣度在大部份時間都位於中國之上。

亞洲新興國家增長乏善可陳 對全球貢獻減少

過去10年間亞洲對歐美出口所佔比重明顯下降,區內貿易比例卻大幅上升,形成了中國與周圍國家之間的供應鏈。中國經濟增長遲緩,進而蔓延到更多亞洲發展中國家。

有分析師表示,中國經濟的明顯放緩對亞洲其他國家衝擊形成了不良循環。中國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4%,創1990年來低位,僅次於2009年一季度的6.6%,為20個季度新低。

路透社上週公佈對200位經濟學家的調查也顯示,今年亞洲新興國家的增長將乏善可陳,對全球經濟貢獻減少。

(責任編輯:李緣)

相關新聞
西方需求減弱 殃及亞洲出口
發達國家需求疲軟  亞洲出口加速下滑
英研究:亞洲經濟最易受天災衝擊
華爾街日報:亞洲消費者購物熱情冷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