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好:有一種醜陋叫教育(中)

人氣 52

【大紀元2015年07月15日訊】

二、質樸

眼下教育奢華之風愈演愈烈,在我們這個擁有兩億貧困人口和相當一部分弱勢群體的國度裡,在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辦學條件反差很大的背景下,建個動輒投資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中小學學校、十個億的大學幾乎隨處可見。無怪乎有人要做這樣的調侃:校長室要向老闆室看齊,校舍要向賓館看齊,操場要向廣場看齊。

如今一股前所未有的奢靡之風正在越來越多的校園裡彌漫。學校間相互攀比,神州大地遍吹超標準、超規格的建設之風,一幢幢嶄新的校舍,一棟棟豪華的辦公樓,大廣場,大禮堂,音樂,噴泉,假山池沼,桑樹竹林,塑膠跑道……諸多設施應有盡有,有的學校建個圖書室閱覽室動輒就耗資百萬,置身其中猶如置身於豪華的宮殿,恍如仙境。學生進入這樣的圖書閱覽室倒不像是來看書的,好像是來旅遊享受的。

「中國一流的校舍」,「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等此類浸潤著自豪與驕傲的言語,也越來越多的成為這些學校開張置業的招牌,招徠顧客的廣告語,提高影響力的名片,強化競爭力的殺手鐧。

無怪乎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一位負責人在報告中要做這樣的感慨,「我們到過不少國家,看到世界上最豪華的中小學不在歐美,不在日本,也不在澳大利亞,而是在中國。」

我們要辦學當然必須要具備必要的辦學條件,沒有教學樓,學生在哪裡上課?沒有操場,學生在哪裡鍛煉?沒有閱覽室,學生在哪裡閱讀?沒有電教設備,學校以什麼手段推進教育的現代化?筆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是辦學校搞教育切忌攀比,搞超標建設,更勿浪費資源,讓豪華的設備淪為「炫富」的裝飾,灼人眼球的擺設。

教育是要投入的,但要把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用在對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上,用在教育的均衡發展上。

軟體要從嚴,但硬體不妨從實。

切勿讓奢靡之風損害教育質樸的肌體,切勿讓社會上扭曲的審美扼殺教育的質樸的本真。亦不知教育的奢靡之風何時能得到控制?勤儉辦學的傳統何時能得以發揚光大?

奢華其實是個不容忽視不容小覷的教育「惡習」,靠豪華的設施打造的名校其實是「偽名校」,靠豪華設施反射的光環而製造的名校只不過是迷惑人眼睛的「海市蜃樓」罷了。

就連教材也隨著教育的奢華之風浮躁了起來。

許多年前我就讀過《新民晚報》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慨歎現在的教材越印越精美、越印越豪華,最優質的紙張,最精美的設計,插圖一律是彩色的,一看就價值不菲。再看看教材的種類,不光有不可缺少的語、數、外、理、化、生、音、體、美 、政、史、地教材,還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的拓展性教材、探究新教材。這些教材似乎還不足以顯示教育的富足,有的省、市、縣還配印刊發了數目不等的地方教材。這些教材似乎也還不足以教好現在的學生,開發學生的潛力,有些學校更是趕時髦不惜鉅資開發所謂的校本教材,彰顯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筆者接觸過幾個學校開發的校本教材,無非是教材內容的改頭換面而已,要說教材的含金量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本人實在是不敢恭維。學校若是把「頭懸樑錐刺股」熬出來的校本教材真的發給學生,用在教育教學上倒也情有可原。可是我們一些學校嘔心瀝血熬出來的校本教材寶貝樣放在資料室裡,擺在校長的辦公桌上。有學校來參觀時拿出來幾本,有領導來檢查時再拿出來幾本。校本教材就是學校的裝潢,校本教材就是學校的門面和擺設。有時我們都很納悶,這些辦學者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腦袋是不是被驢踢了?大把大把的鈔票用在開發校本課程上真的值得嗎?鈔票難不成是大風刮來的?

內地媒體曾經算過一筆賬:我國現有在校學生大約2.2億,按每個學生每學期需用課本1,500克計算,教材若能連續使用5年,可節約528萬噸紙。而每生產一噸紙,需100噸淨水,600度電,3立方米木材,1.2噸煤,300公斤化工原料。若以中小學生人均課本180元計,扣除成本,全國每年至少可以節約316.8億元。如果能重複使用五年,可節約1,584億元。

教材浪費是不容忽視的當下現象。

浪費教材就是在浪費紙張,而浪費紙張其實就是在吞噬「綠色黃金」——寶貴的森林!

我們不妨看看現在中小學教材的版本。

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粵教版,滬科版,長春版,西師大版,青島版,冀教版,安教版,浙教版,外研版,仁愛版,……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概而言之,現在的教材版本就是一個字—-亂,泥沙俱下,魚目混珠,讓學生、學生家長及執教者無所適從。換來換去,其實是換湯不換藥,還是那個綱要,還是那個知識點,比的是花樣,拼的是噱頭。

編教材的人肯定不教書,教書的人肯定不編教材,教師如果哪個編上教材了,也就肯定不教書了。於是教材及教材版本總是處於不斷的修訂或更換中。今年換一部分,明年再換一部分,三年整整換一茬。換了就得掏錢,中國人向來是不怕浪費的。只是苦了教師們。一套版本的教材剛剛熟悉,變了,換了。又得培訓,又得學習。否則就得挨批評,什麼教師素質低啊,不能落實新課程標準啊。總之,理由都是專家的,總之錯誤都是教師的,教師向來只能逆來順受,唯唯諾諾。

教材真的需要那麼多的版本嗎?關注版本而不去研究教育方法真的就能走捷徑地培養出未來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嗎?

我們還是聽聽專家的意見吧。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海納也說,課程只是一種複雜的會話。

事實上課程對於教師而言不是給定的一成不變的要素,而是可以變更的教育要素,是與教師的人生閱歷、教師獨特的教育理念、實施所處的獨特的社會環境教育情境直接關聯的教育要素。

我們有必要摒棄「教材中心」或「教材權威論」,因為教材只是無限多的教育資源中約定俗成的教育資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是關鍵。

正因為如此,北京四中才敢於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使用《紅樓夢》做教材。據說學生的語文素養還挺好的。

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片面的注重教材的版本,而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師怎樣把教材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如何快樂輕鬆的接受知識上面,要研究教法的問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材版本從強制走向自由,從大一統走向多元,本身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但是過多、過雜、過亂的現實迫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從內心裡發出這樣的呼聲……必須構建教材版本新秩序。不能讓教育的奢靡之風無孔不入,不讓繁複的教材版本干擾了質樸潔淨的教育聖地。

近年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工作最響亮的聲音最熱門的詞語就是課堂教學改革,教壇上下,風起雲湧,校園內外,波濤滾滾,不時的橫空出世出一些火爆的「教改名校」,教育的新時代成了一個不斷創造奇跡和神話的時代,誕生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奇跡和教育神話。

我們不妨看看在網上被炒得火熱讓人競相仿效爭相學習參觀爭相借鑒模仿的課改教學模式到底有多少。

洋思中學的教學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三三六自主學習。
東廬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教學合一。
濮陽四中:三段開放性教學。
西峽縣教學模式:三疑三探。
鶴壁市教學模式:三勤四環節。
湖北衡水中學;三轉五讓教學模式。
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各市、縣學校又以此為宗,借鑒創造了「1234」、「1215」等等諸如此類的課堂教學模式,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幾乎所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都可以用四個字加以概括──「自學自育」,幾乎所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筆者都可以用一句話加以總結──「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學生自學模式」。雖然每一種教學模式都眉眼相近,似曾相識,但都雨後春筍,風起雲湧,爭相登臺作秀,故作姿態,搔首弄姿,且煞有介事,有模有樣。這就不得不引起筆者的疑惑和警覺。

搞模式搞運動似乎是我們這個神奇的國度特有的現象和專利。

再看看各地關於課改的口號喊得山響,由不得你不信,由不得你不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砸爛教師講臺,封住教師嘴巴」。
「我的課堂我做主,快樂課堂我稱帝」。
「課改是最大的政治」。
「課改不能改良,只能革命」。
「課改是日心說」。
「課改是21世紀哥白尼似的革命」。

名目繁多的教育理論讓我們很多一線教師不知所措,一片茫然。在諸多粉墨登場的理論中不乏一些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的應用理論指導教學的不成熟的躁動,尤其是湧動著一股以近年來介紹的國內的若干種嶄新的理論去否定並且取代我們長期熟知的教育理論的潮流。盲目引進的結果是使在國內嚴重水土不服且營養不良的有些理論逆向思維,劍走偏鋒,讓人費解得近乎「旁門左道」、「巫術妖術」。

筆者的經驗,凡是自上而下推介的先進經驗,沒有一個不是弄虛作假的;凡是積極回應並且推廣這些經驗且卓有成效的,沒有一個不是投機取巧的;凡是在推廣並且獲得全面成功的地區沒有一個不是受害的。這很符合央視著名主持人畢福劍在玩笑戲謔視頻裡的搞笑臺詞,「老畢養的,可把我們害苦了」。

從全球著眼,從本地著手,在各種教育理論肆虐橫行且極具霸權主義色彩的時代,越是不能忘記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的精髓,尊重地區差異,校際差異,尊重教育傳統。切勿「東施效顰」,盲目跟進,失去了理性判斷,犯了審美盲視、審美疲勞、審美錯位的錯誤。教育的功利化和浮躁之風是不能大行其道的。

為了完成本科學業和研究生課程,筆者年輕時曾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和清華大學斷斷續續學習生活過六年時間,由於培養人才的重點不一樣,學校研究的課題不一樣,學校所處的地域不一樣,進而呈現出迥然有異的校園生態。若要用統一的模式來要求這樣的兩所風格迥異的學校來搞統一的模式化教學、統一的模式化研究和統一的模式化人才培養顯然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也是萬萬要不得、萬萬不可能的。

「橘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對某種「偽名校」的教學模式推崇備至,強制學習,強力推進,完全照搬,其結果必然是扼殺了教師的教學個性,埋沒了教師的教學才能,淹沒了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死胡同。不同學校校情不同,教師不同,學生不同,多樣化差異性的教學實際能用統一僵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嗎?檯面上轟轟烈烈,紅紅火火,檯面下卻冷冷冰冰,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是很容易讓人腸胃不適的。

面對紛紛湧現層出不窮的教育理論和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尤其需要引領高雅,博採眾長,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求真務實。對待任何一種貌似冠冕堂皇且裝飾華麗的教育理論和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都要經過從「入格」到「定格」,從「定格」到「破格」的嬗變和升騰,形成適合學生需要的極具自我個性色彩的教學風格。「心中存規律,手中無模式」,進而進入教學的「無為」之境。「觀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課堂教學模式化其實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八股文」,在課改的道路上艱辛探索讓人肅然起敬的課改勇士們,請放下神話的夢,走進現實,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長生不老的「普世良方」,即便有,也是別人留下的,不是自己的。而在亂象叢生的理論面前,不盲從,不迷失,持有一雙孫悟空式的「火眼金睛」則尤為重要,因為任何「偽名校」「偽理論」都是見不得陽光的,都是經不住時間考驗的。

當「傻瓜」覺醒了的時候,騙子的把戲也就破產了。

王若虛在《詩話》裡說,「雕琢太甚,則傷其金;經營過甚,則失其本;甯拙無奇,甯朴無華」。此語極是。「雕搜篆刻傷其本,浮華緣識喪其真」。離開了質樸的教育還是教育嗎?與其說是教育,倒不如說是豪華而荒誕的表演,因為荒誕,其落幕必是遲早的事。

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的負擔之所以加重,教育之所以會「花裡胡哨」,有相當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教育行政部門的「頻繁改革」和「領導偏好」,屁股一拍一個主意,腦門一拍一個辦法,大手一揮一項改革。從不按程式進行教育改革的立項,往往是個人意見代替組織決定,而教育改革的立項論證環節則完全處於「失語」和「缺位元狀態」。而權力一旦缺少監督和法制的約束,其「任性」將會是唯一的結果。

現在的市、縣一級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人有許多不是幹教育的老本行出身,加上每一個縣、市必有一個副縣長或副市長分管教育,用行政手段統領教育甚至是干預教育的現象十分普遍。有一位分管教育的副縣長說,我不懂教育,但1、2、3、4這些阿拉伯數字我還是看得懂的,學生的成績排名和學校的成績排名我還是看得清楚的──這樣的人在管教育,估計教育部無論出臺什麼好的政策都是白搭,國務院、教育部無論多麼好的頂層設計到了這些人的手裡都會走樣變味。縱你是專家學者,縱你視教育教學工作為生命,縱你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縱你七十二變式式皆會,也逃不出如來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掌心。無論你是怎樣的一柄鋒利無比的寶劍,把你埋在泥土裡,三年後除了變成「廢銅爛鐵」你將別無選擇。呼耶?籲耶?無濟於事。這就是殘酷的現實,這就是悲慘的命運。「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權力的「惡棍」面前,龍也好,蟲也罷,只要「叛逆」,只要你有自己的「個性」和「聲音」,你就是「異端」和「另類」,被貼上「有色標籤」,你就逃脫不了被毀滅的命運,除非你自甘平庸和墮落。在權力的「惡棍」面前,教師其實不能算是「教育公民」,充其量只是「教育臣民」。在教育集權的天空下,教育的公平正義早已被遮罩,被雪藏,只有在上帝打盹的時候,公平和正義才能溜出來放放風,讓人無法目睹教育公平和正義的尊容。

無知也就罷了,畢竟時代不一樣了,官本位思想已經一統天下了,但請不要太折騰太嚷嚷了,如果攪得大家都不得安寧,那就不是無知所能掩飾的,而是「無恥」了。(未完待續)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顏丹:大學畢業生期待高薪資的無奈
在美中國交換生與寄宿家庭相處融洽
張鳴:學校裡的告密風
大陸留美女博士後被遣返 中國教育體制遭炮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