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偏見?歧視 ?加拿大華裔教授被批評有口音

美國有6所學校,在畢業生找到工作之前,不收學費。(FOTOLIA)

人氣: 24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1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人們一直認可「以貌取人」社會交往中容易產生的一種現象。在崇尚多元文化的加拿大,移民講英文的口音千差萬別,口音也成了被人評價的因素之一。有人說是歧視也有人說不過是種偏見,存在於任何族群中,任何環境下。

很多移民已經從前輩的故事或自身經驗中得出結論,要想在加拿大獲得成功,學好英文很重要。其實,政府近年大幅提高對移民申請人的語言要求,已經清楚表達了這一點。人們對移民會不會講英文已經沒有非議,沒想到的是,英文也是有口音的。比如英國口音,美國口音也分北方口音,南方口音,現在還有移民帶來的更加多樣化的口音。

據CBC報導,瑞爾森大學的副教授Yunxiang Gao (高教授)生長在中國的內蒙古,她大部分的成年時光是在北美度過, 首先在愛荷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在多倫多生活和教書。 但是,英語不是她的母語,她講英文時帶有口音。

報道說,高教授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合格教授,她的資歷和成就都很有說服力。但有一些學生在關注她的口音,在學期結束時的學生匿名評價中,有人寫道:高教授是個好教授,但她有口音。有些評語甚至以高教授的口音為由,稱不鼓勵大家上她的中國歷史課程。

亞伯塔大學名譽教授杜爾因(Tracey Derwing)對口音研究了20多年。她表示,一個人的口音會給聽者帶來各種假設的印象,對某一群體抱有負面偏見的人,可能會把這些偏見加在帶有同樣口音的人身上。

菲沙大學語言學教授門羅(Murray Munro)將此現象稱為「口音偏見(accent stereotyping)」。2010年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上的一篇綜合性社會心理學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不斷發現,聽眾會根據自己的口音對演講者進行價值判斷。

多倫多時事評論員馮志強稱,口音確實很重要,因為語言是社交工具。如果你講話的口音與聽眾一樣,會更容易獲得對方尊重。

人以群分

來自中國上海的馮志強認為,這種「以口音取人」的現象,類似於中文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說,他出國前在上海買東西時看到一個現象,如果你開口講的不是上海話的話,那售貨員就好像是看不起你的樣子。這時,如果旁邊有人說上海話,這售貨員會馬上就撂下你,去服務那名顧客了。

他說,20多年前,在多倫多的華人超市,他用國語說要買條魚,接著就有人用粵語說要買魚,售貨員就先去服務講粵語的顧客了。

北美已經有多個研究發現,找工作時發的簡歷,如果求職者的名字屬於少數族裔群體,他們得到雇主回複的機會明顯低於西方名字的求職者。

馮志強稱,口音與少數族裔名字的效應,有時是差不多的。每個人都有親疏遠近的表現,「趣味相投的會在一起玩,趣味不同的就沒法玩到一起。」

「這種東西改不掉。」他說,作為來到北美的移民,講當地的英文「很重要」。在社會交往中,口音可能比移民族裔的名字影響力更大,因為口音是對話時表現出來的。「語言是社交工具,如果你能講他們的話,人家當然會尊重你。」

適應口音並不難

馮志強畢業於中國的大學英語專業,移民加拿大後不久,在新斯科舍省參加了一個培訓世界各地社工的計劃。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英語的口音差別很大。他說,聽著不熟悉的口音,你會懵了,不知道對方講什麼。但是,慢慢就適應了,因為口音都是有規律的。

後來選擇上法律顧問課程的馮志強說,上課的教授是當地人,口音很標準。但他在中國學的英文主要是英國發音,開始時對教授的很多發音不習慣,但很快就適應了,因為會不斷重複聽到同樣的發音。

他說,加拿大當地人如果沒有與國際人士打交道的經驗,突然遇到不同的口音也會有困難,但他們會適應的更快。

杜爾因教授稱,有一些人只要聽到不熟悉的口音就不想聽下去,部分原因是他們很少聽有口音的人講話。事實上,你對帶某種口音越熟悉,就越容易聽懂這些講話。

她表示,如果講者的語法不當或詞彙量有限,會使其說的話難以被理解。但是,聽眾可能還是怪罪於口音問題。有意思的是,一個本地人即使口音比較重,聽眾可能會認為這人沒掌握好英語。但如果那些口音是屬於「外國的」,聽眾就比較不客氣了。

她說,如果人們有了一種先入為主之見,就是自認為聽不明白有口音的講話,那麼很可能他們就會聽不懂。

林女士對此表示認同。她曾經在保險公司做客戶服務,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她很難聽懂純正英文口音的客戶來電,但是她聽帶亞洲口音的電話就比較容易適應,而她的白人同事則表示很難聽懂帶口音的來電,最後造成的局面就是其它白人同事都把帶口音的電話轉給她。

偏見vs歧視

來自智利的迪亞茲(Magdalena Diaz)在多倫多一個社區中心負責社區和家庭服務,為了使自己的西班牙口音不顯得太明顯,她時常刻意避免使用某些詞彙。

迪亞茲對CBC表示,她對起自己職業生涯初期的一次演講記憶深刻,一些聽眾對她演講的印象是「可愛又性感」的口音。這使她感到被疏遠,演講的嚴肅性也消失了。

對於其他一些移民來說,口音被認為「可愛」卻是是可望不可即的。高教授的口音受到負面評價,但她發現,人們對口音的評價分等級,有些學生對英國口音就用「可愛」來形容。

馮志強也有類似經驗。他說,在法庭上發言時,他會盡量用本地口音。當講了較長時間後,他的英國口音會冒出來。「這時,低頭在做筆記的法官會突然抬起頭來,對我笑一笑。」

他說:「在傳統上,西方人認為英國英語比美國英語好。如果你是英國口音,你就是教育良好。」

不過,馮志強強調說,人們可以對不同的口音持不同態度,但最好別戴上歧視的帽子。「這屬於偏見,人總是有這種東西」。就像志趣相投的人容易聚在一起,這很自然,「評論其對錯沒必要」。

「但千萬不要上升到政治正確的層面去看問題,如果因此導致族裔分裂,就很危險。」他認為,人有偏見是正常的,歧視卻是很嚴重的東西。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