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韻:燈火中的元宵節

人氣 1434

【大紀元2019年02月19日訊】「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記憶裡的元宵節,不一定有雪,但總是有燈。

依稀記得,兒時的我,興奮地提著紙燈籠,和小夥伴兒們一起來到院子裡的空場,點燃最後一把煙花,放響最後一掛鞭炮。回到家,熱氣騰騰的湯圓,白白胖胖的,浮在小花瓷碗裡,向我招手。如今,故鄉的味道,早已遠去,而那溫馨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中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千百年的歷史故事,許多美麗的傳說,神仙皇帝、名臣才子、芸芸眾生,匯聚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點亮神州的天空。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小正月、小年等,它起源於中國,其來歷和道教、佛教以及古代祭祀和祈禱豐年有關。元宵節是傳統新年的第一個月圓夜,象徵春天的到來,也標誌著過年的結束。自漢代以來,民間的慶祝習俗豐富多采,包括食元宵、猜燈謎、掛花燈等等。

佳節的燈火與喜慶,自然是文人墨客吟詠的話題。明代唐寅的《元宵》詩,描寫了鄉村的節日景象,直白、生動,充滿歡愉。鄉間的元宵夜,唯有月、燈互映,方能盡興,方以為春。放聲歡笑,才不負良辰美景。

唐寅《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則是另番景象。詞人對照今昔兩地元宵時節的不同心緒,點染愁雲一片。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女詞人筆法凝鍊,用字傳神,既有工整的對仗,也有春意美景中的忽然轉折:人在何處?次第豈無風雨?哀婉淒涼,悲從中來。

再看辛棄疾的《青玉案之元夕》,華麗、灑脫,意境深遠,流芳經年。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花放千樹,流星如雨,都是寫燈。金縷暗香,笑聲漸遠,又再寫人。千百回苦苦尋覓,不見芳蹤,不經意間,卻見伊人佇立,就在燈火稀疏處。

辛幼安鐵漢柔情,筆下之上元節獨領風騷,於開闊豔麗中鋪墊出一番深情幽境,令後人由詞境聯想至人生的境界,意在詞外。

元宵節的燈,亮了兩千年。傳統文化的長路,如詩如畫,悠遠而繽紛。萬家燈火,閃動著人間的故事和情義,托起無數的追尋和希望。許多家庭,未得團聚;許多尋覓,苦於無果。今夜放燈,讓我們回首、環顧身邊的悲喜歡憂。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元宵節詩詞 昇平治世的繞樑歌聲
【千古佳偶】元宵節破鏡重圓 燈影闌珊處顯真情
組圖:元宵節燈會流光溢彩 古今華燈交輝
【文化小課堂】元宵節 古人一定要做這些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