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

【紀元專稿】大唐 第六章:演進篇(三)

唐朝中葉: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1日訊】公元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下毒謀殺了唐中宗李顯,並封鎖消息,妄圖登基效法武則天。沒想到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率羽林禁軍攻入后宮,以武力粉碎了她們的女皇夢。公元712年大唐皇權重新完整地回歸到李姓的手中,李隆基即位,史稱唐明皇(唐玄宗)。

國勢運轉 圖強有法

唐玄宗一登基,立刻起用人才姚崇。玄宗曾道:「朕委姚崇理政,大事與朕共議,小事自行決之。」群臣都認為玄宗曉得君臣之體,有大將之風。

開元之初,玄宗開始重視農業發展,以免徵五年賦稅來剌激生產;接著又推行屯田制,令邊關軍區自給自足;他還下令全國上至王公下至百姓一律不得奢靡厚葬,皇親寵臣犯法與庶民同罪。因此,大唐國力蒸蒸日上,空前強大,全國人口比唐初增加一倍半以上。玄宗本人多才多藝,更大力提倡文化藝術。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和王維等皆活躍於這一時期,可謂:「奇人雅仕,盡在京城。」

安史亂天下

唐玄宗努力了二十多年,到統治後期開始驕橫奢侈起來。他沉迷於女色,霸佔了兒子壽王的妃子楊氏,即楊貴妃,荒廢政事。正直大臣有不少被罷官,釀成一班奸臣終日徘徊在自己身邊,高層決策效率直線下降。當時的三大禍國奸臣正是:

(一) 李林甫,為人陰險毒辣,殺人於無形。成語「口蜜腹劍」的主角就是李林甫。他孤立玄宗,杜絕忠臣進言,宰相張九齡亦被他陷害致死。

(二) 楊國忠,先依附李林甫,後又陷害他;先利用安祿山,後又打擊他。此人反覆無常,靠著楊貴妃攀圖權貴,實為無賴一名。

(三) 安祿山,混血胡人,善於逢迎諂媚。李林甫見他是胡番,認為沒有威脅性,便提拔了他。老奸巨滑的李林甫竟被他哄得沒半點懷疑,最終上演了「安史之亂」。

唐玄宗聽從了李林甫之言,任安祿山一身為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全國共有十鎮)節度使,擁十八萬兵員,勢力龐大。

安祿山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不安於現有的一切,他想要做皇帝。安祿山暗中招兵買馬,收攬了猛將史思明和蔡希德。終於,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舉兵反唐,出師之名乃討伐楊國忠。

叛軍從范陽起兵,勢頭洶湧,席捲河北二十四郡,唐軍不是被殺被擒,就是棄城逃走,有的乾脆開城投降。安祿山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全因這一帶本來就是他的管轄範圍。不久,東都洛陽淪陷,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建立朝廷。大唐江山搖搖欲墮,大有滅亡的可能性。這場叛變全憑安祿山以武力發起,極之不得民心。正直之將員馬上挺身而出,力保唐朝天下。

大唐忠魂 奮戰經過

*顏真卿

顏杲卿(因反安祿山而被誅殺)之堂弟,被楊國忠所害,貶為平原太守。但他仍堅貞地忠於大唐。他帶著一萬孤軍在安祿山勢力圈中心大舉旗號「唐」。他悲壯地向部下表明心跡,誓與逆賊週旋到底,士卒萬般感動,連唐玄宗亦感慨地說:「河北還有忠於朝廷之人。」

顏軍與叛軍對決數番,有勝有負。可惜兵力不足,被史思明攻佔了大本營平原。

*張巡

張巡僅以三千官軍保衛著雍丘城,而敵方足足派了四萬大軍圍城。張巡有勇有謀,巧妙地運用己方的部眾,以寡敵眾,殲滅叛軍無數。

民心歸向,百姓投入戰陣,張巡兵力須臾達一萬之多。叛將尹子奇深知繼續圍困下去,城內糧水必盡而自破;果然,城中士卒以茶紙、樹皮為食,繼而連戰馬和雀鼠亦吃盡。無可奈何,雍丘城在毫無援軍下堅持了幾個月後,城破人亡,張巡被尹子奇慘殺。

*哥舒翰

潼關乃長安之門戶,當年李世民亦是由此西進長安破隋。哥舒翰乃突厥人,但卻忠於大唐,叛軍攻到此處時被哥舒翰頂著,成拉鋸戰。哥舒翰手握大軍二十萬,但人多而不精,全沒鬥志,所以他堅持閉城不出,硬硬地撐著潼關要塞。

叛將崔乾祐左引右誘,千方百計想騙哥舒翰出戰都未能得逞。此時,唐玄宗求勝心切,竟一連下達數度旨令要哥舒翰反攻。玄宗已失去了年少時的精明頭腦,驅使唐軍自尋死路。他們一出戰便給銳氣旺盛的叛軍剿滅,要衝潼關失守,天寶十五年,哥舒翰戰死。

倉皇奔逃 繁華落盡

潼關一失,長安危在旦夕,唇亡齒寒。消息傳入皇宮,玄宗慌忙逃跑,帶著楊貴妃等人溜出長安,向四川竄奔。堂堂天子弄得如此下場,玄宗要怪就只好怪自己晚年無度!逃走到第三日,禁軍終於忍不住內心的激憤,他們不顧一切,把該死的楊國忠殺了,隨後又逼玄宗縊殺楊貴妃,以免皇上再度迷戀下去。這場士兵嘩變發生在馬嵬驛,史稱「馬嵬驛」之變。

白居易有詩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正是形容這情境。

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被擁立為帝,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同時,叛軍已攻佔了長安,大肆殺掠,慘絕人寰。

曙光再現 亂世出英雄

叛軍氣焰囂張,霸佔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安祿山可能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福份,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死。

至德二年(七五七年),唐肅宗藉此對安史叛軍作出了大規模的反攻。他派遣兒子李俶為元帥,大將郭子儀為副元帥,統令唐軍與借來的回紇軍,共十五萬人。救國之師在滿城百姓的熱切期望下出發,兵馬浩浩蕩蕩的向叛軍逼近,無懼地面對異常兇險的一戰。

顏杲卿、顏真卿、張巡和哥舒翰的悲慘下場沒有令郭子儀懼慄,反之令他愈發英勇,誓向叛軍討債。血債只有血償,只因安史賊黨是不會醒悟的,他們已殺得停不了手。

郭子儀大軍在北灃水之東與叛軍激戰,唐軍奮勇無敵,把叛軍擊潰,收復了長安。郭子儀乘勝追擊,一口氣攻破潼關、華陰、弘農,殺退安慶緒部隊,收拾洛陽。

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出兵神速,叛軍倘未曾作出反應已深深地被重創,在彈指間破滅頑強大敵,使大唐旗號再次飄揚於長安與洛陽之城郭上,尤如往昔。

皇帝唐肅宗回長安,感慨萬千,隆重迎接郭子儀回京,一見到他,忍不住落淚地說:「雖吾之國家,實由卿再造。」

隨後,史思明伏殺安慶緒,但他卻被兒子史朝義殺害,命運跟安祿山相同。安史內虹連場,加上朝廷不斷對之用兵,叛軍已到窮途末路的地步。到了公元762年,唐軍完全地殲滅了餘下的叛軍,史朝義於溫泉柵上吊自盡。

「安史之亂」鬧了八年之久,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秩序,生靈塗炭,玄宗李隆基實為罪魁禍首。對玄宗一生之評價,有八個字可言,「功過相抵,興衰由他。」



風雲人物 (六)

女皇──武則天

謀奪后位

武則天在14歲那年被選入太宗宮中,封為才人,當時身為太子的李治已經看上了她。太宗去世時,按後宮制度武則天被送到感業寺削髮為尼。李治繼承帝位後,於公元654年把她從感業寺接回宮中,封為昭儀。武則天回宮不到一年,扼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禍給高宗的原配王皇后。高宗想廢掉王皇后另立武則天,可此事遭到一班顧命大臣的極力反對,武則天一看高宗拿不定主意,乾脆和高宗一同上殿聽政。當褚遂良站出來反對時,武則天大喝一聲:「怎麼不殺了這個老畜生!」滿朝文武汗流浹背,沒人再敢出聲,武則天也就當上了皇后。

鏟除異己 大開殺戒

緊接著,武則天開始大肆清理曾經反對封她為后的人。把褚遂良、于志寧、來濟、韓瑗等先朝重臣統統放逐,子孫親屬全部削官為民。高宗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也因為不奉承武則天而被視為眼中釘,武則天恨之入骨,但長孫無忌是大唐開國三朝元老兼皇親國戚,廣受天下百姓愛戴,先帝有詔:「縱使有罪不得加刑」,武則天就逼令他上吊,然後滿族滅門,天下蒼生無不為國舅的冤獄落淚。高宗此時才看清了她殘忍的本性,悲憤之中令上官儀起草廢她的詔書,早有人飛奔密告武則天。武則天挾怒而至,高宗慌忙把事推到上官儀身上,結果武則天血洗上官儀九族,連祖宗都從墳墓中挖出來鞭屍,牽連的文武大臣達數百戶。自此朝中盡是她的心腹,權傾天下,皇帝再想廢她己是不可能的事了。

掃蕩宗族 自立為王

從此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就垂簾聽政,當時人稱為「二聖」。公元683年高宗駕崩,傳位給中宗李顯,武則天廢了李顯為盧陵王,自稱太后,獨攬朝政。皇室中有人起義,武則天派大兵鎮壓,李姓皇儲諸王幾乎被誅殺貽盡,從此皇族中再也聽不到反對的聲音了。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外戚酷吏 小人當道

武則天開始任用武氏家族的人為政,並啟用告密者和酷吏來施行鐵腕統治,於是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丘神勣等人先後執掌朝廷重權。他們貪贓枉法、濫殺無辜、互相傾軋、殘害忠良。至此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戰兢度日。雖然武則天也曾提拔了一些有才能的清廉大臣,比如狄仁傑、李嶠,但在這屠殺成性腐敗成風的朝綱中只不過是江河一粟罷了。

無所不用其極

武則天在位20年中還曾17次更改年號,為歷代帝王之最。每次改元皆大赦天下死囚,還令全國聚眾飲酒,但這並不能粉飾太平。血腥的殺戮、紛爭的朝廷、動蕩的政局、殘酷的鎮壓,給人民帶來無數的沉痛災難,連天地都為之震怒。天災人禍頻頻出現,冰雹洪水覆地而至,全國餓凍而死的人畜不計其數,連京師洛陽都不能幸免,數次發大水淹沒了幾萬戶人家。

再經過後來韋氏篡權,安史之亂,貞觀年間遺留的強大國勢從此一去不返,大唐日漸走向衰敗直至滅亡。

被迫傳位 恢復大唐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被迫傳位給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同年在上陽宮中去逝,終年八十三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