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牡丹古道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4
標籤:

牡丹古道位於台北縣雙溪鄉,並不是一條大眾熟悉的登山路線,我在網路上僅搜尋到兩篇登山記錄而已,分別是山友蕭郎及mori所寫的。兩人恰好都在2005年8月走過這條古道,只相隔一星期。兩人的記錄讓我放心不少。自然旅行家劉克襄先生於三、四年前探查這條古道時,曾遇路徑被土石流沖毀,後來才勉強找到出路。蕭郎、mori近期的記錄,都未提及任何險惡的地形,顯然古道已恢復暢通。

圖:大觀寺產業道路,前往牡丹古道

我參考蕭郎的記錄,規劃連走牡丹、石笋兩條古道,可以繞一個很完美的O型路線,中途只須走一小段產業道路而已。我預定從石笋21號民宅出發,預期三、四個小時可繞一圈回到出發地點。

從雙溪火車站往102甲縣道,約1.3公里處,左轉大觀橋。附近有一間大觀寺,殿宇宏偉,從遠處就可看見這棟黃瓦金碧的寺廟。左轉後,沿著產業道路前進,約1.4公里,抵達終點石笋21號民宅。這裡有一右叉路,路口有藍天隊的登山標誌「往庚子寮山」(註1)。庚子寮山位於牡丹古道的途中。

牡丹古道,蕨類遍長。


出發後,走在寬大的泥土路上,路兩旁有桂竹林,行走其間,氣氛不錯。土路緩緩而上,桂竹林漸少,路上的雜草漸多。至高處後,道路左偏腰繞,為下坡路,沿路蕨類盛長,幾乎成了一條綠色蕨路。沿途有高長的竹子點綴其間,頗有古道的感覺。竹林漸多時,路旁出現一間石厝(no.1)。石厝已荒廢,屋旁有帆布及搭棚搭,顯示還有農民來在此地拓墾。

在竹叢旁找到往上走的小徑。沒走幾步,路徑卻消失,只見雜草叢生,冷清荒僻。這時的心情宛如「一隻誤闖叢林的小白兔(老白兔?)」。所幸還有零星的登山條可依循前進。這種路況其實不算困難。只是獨行時,我一向不喜歡走路跡不明的草叢路,難免心生畏懼。此時此刻只能安慰自己,現在是冬天,不會有蟲蛇出沒。

約六、七分鐘,才緩慢地通過這個雜草坡,路跡又恢復明顯。循稜前進,附近有不少竹林。沒多久,山路轉而向左側陡下,小徑更為荒涼難行,不像是古道應該走的路線。不久,出現一小片箭竹林。我恨獨闖箭竹林,但此時只好硬著頭皮闖。所幸只有一小段而已。穿越箭竹林途中,發現右側有一池塘,湖水隱約可見,湖色湛藍。這裡正是劉克襄敘述的土石流地點,這池塘可能是山崩形成的偃塞湖。

路經一處池塘,可能是昔日山崩造成的偃塞湖。


穿過箭竹林,又柳暗花明,路徑變為明朗,來到一叉路口。這裡豎立著一根廢棄的電線桿,編號為「牡丹幹33支22引48」。左叉路可出「石笋大橋」,接102公路。我繼續直行前進。

石厝遺址(no.2)


接下來的山路,變為平緩,路跡清晰多了。沿途一路都有電線桿遺跡。電線已斷,電線桿已廢,暗示著這片山區裡已無人家,這條道路已廢棄。約五、六分鐘,突然瞥見左側路旁有一顆基石,為庚子寮山西南峰(海拔310公尺),有一鑛務課編號860的基石。再往前走四、五分鐘,出現左叉路往下走,有登山條,直行約十公尺,即是庚子寮山( 海拔315公尺),有一鑛務課編號408的基石。

拍完基石,往回走,從左叉路而下。路況又明顯轉差,路徑被雜草侵掩,前進緩慢。約十分鐘,越過小溪澗,對岸出現大片竹林,林中有一間石厝遺址。石厝荒廢已久,屋牆盡是雜草蔓藤。屋外竹林悠悠空守殘厝。

滄桑感動過後,開始找路,才發現登山條到了這裡就消逝了。竹林間隙,似路非路,使人不知如何抉擇。於是翻出山友蕭郎的登山記錄詳閱。差點冒出冷汗。原來我走錯路了。正路是在過庚子寮山基石之後,而不是這條叉路。於是趕緊回頭。

過庚子寮山基石,竹林間有小徑。繼續前進,沿途仍有電線桿。經過一處野薑花及芒草地帶,路跡又不明,路徑泥濘。尋覓摸索之後,才找到登山條。接著又遇見一石厝遺址(no.2),前後各一間。第一間石厝的石灶爐還存在,第二間更可觀,四面屋牆都還十分完整,石砌工法清楚可見。地上遺有石臼。石厝後方的坡地有層層駁坎,拓墾地都已廢棄。到了此處,看到古厝遺址,剛才迷路的心情才釋懷,覺得不虛此行。

福安宮土地公廟


往前走,經過一小片廢棄的野薑花區,路徑被掩,找登山條,也尋電線桿。通過之後,路況又變好,往上爬,不久就遠遠望見燦光寮6號民宅。最後,越過一條小溪澗,來到了燦光寮這戶民宅。這裡是牡丹古道的終點,有產業道路可通草山戰備道路,出口接102公路約19公里處。因為有公路銜接,燦光寮6號出入方便,還有人住,房子已翻新。

稍事休息,然後繼續前進。石笋古道的入口在燦光寮6號民宅右側後方。入口處卻被民宅圍起來變成養雞場,只好爬坡繞圍籬過去。約兩、三分鐘,抵達一鞍部,過電線桿後,有左叉路轉入石笋古道。

我今天可能罹患了「迷路瘟」,竟然沒看見這叉路。繼續直行,走了幾分鐘,來到一處竹林,路況變差,路徑不明,發覺不對,再回頭尋路,才發現這條左叉路。

進入叉路,古道走於桂竹林間,約一分鐘,路旁出現一座小土地公廟「福安宮」。接著山徑轉為下坡路,出現一段古樸的石階路。在這山區裡,有這麼綿延的一段石階路,不禁引起我的遐想。這裡已屬於燦光寮的範圍了。兩百年前的燦光寮舖遞古道(註2)就在這個區域內。昔日的舖兵是否也曾走過這條古道呢?石笋古道也是從燦光寮通向牡丹三貂嶺的方向。倘若燦光寮遞舖古道發生山崩土石流,則這條路線就極可能會成為舖遞郵傳的替代道路。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一處石厝遺址(no.4)


來到下方平坦處,又出現規模不小的拓墾遺跡。駁坎、竹林、姑婆芋,彼彼皆是。途中又經過一廢棄的石厝(no.3)。可以想見昔日這片山區曾經有過相當規模的拓墾活動。石厝過後,不久,遇右叉路,可通往燦光寮舖古道。古道左下,貼近於石笋溪上游溪畔。古道沿溪行,穿梭於左右岸,淙淙水聲,不絕於耳。這段溪岸路,若是夏日時光,我大概會脫鞋襪,在此戲水一番。

一段溪畔路,有淙淙溪聲相伴。


不久,古道漸離溪岸,繞於山腰。通過一崩壁後,約十分鐘,又遇見另一處石厝遺址(no.4)。這間石厝頗有規模,一條龍三間開的格局,正面至少有20公尺寬。石厝旁,幽幽竹林。這間石厝,我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想起走燦光寮舖古道時,曾見過相似的場景。一時緊張又起,趕緊掏出地圖核對一下,我是否又誤走到燦光寮舖古道了?原來只是場景相似而已。

終於脫離莽路,在石厝附近的小溪畔好好休息一番。


從石厝往下走,沒有再遇到太複雜的路況。越溪兩次,約二十分鐘,抵達下一個石厝遺址(no.5)及叉路口。我上次走石笋古道曾經抵達此處。到了這裡,接下來的路就可算是康莊大道了。我轉入叉路,來到小溪流畔。由於後續的路況已能掌握,此時心情放鬆,便在此地停留休息較久。

牡丹古道的一段(石笋14號至21號)


續前行,約十分鐘,抵達石笋30號民宅;又十分鐘,抵達28號民宅。又五分鐘,就出產業道路了。沿著產業道路前進,石笋尖東南峰基石就在路旁。過12號民宅,來到29鄰指標處的叉路,左轉水泥橋,走往14號民宅。根據山友蕭郎的記錄,可以從這裡走回石笋21號的停車處,但路況有點複雜,當時他曾請教石笋18號民宅的女主人,才順利找到正確的路。

來到石笋14號民宅之前,遇到幾位中年及老年婦女,向她們詢問這條路。她們聽說我走一個人走牡丹古道繞一圈過來,都大聲驚訝地說:「厚!俏年耶(年輕人),這呢啊大膽!」。她們說,以前曾走過這條路,現在山裡已沒住人,道路早已荒廢了,路況很不好,不應該獨自一人行走。

其中一位婦女就是18號民宅的女主人,正好要回家,於是順道帶我走這條路。從14號民宅旁的石階路往上走,沿途有古樸的舊石階。這位婦女說,大觀寺產業道路沒開闢以前,他們都是走這條古早路對外聯絡。原來,這條路正是牡丹古道的一段。不久,越過小溪,來到石笋18號民宅。然後,女主人告訴我,循柏油車道往上走,第一根電線桿前的右側有一條小徑,可通往石笋21號。她說,兩三個月前也有一位年輕人向她問起這條路。

走入小徑後,不久經過一池塘,然後爬過一座竹林小丘,農路多歧,憑方向感往上走。至高處時,望見對面民宅。然後在竹林間找路下山,越過一處小溪崩塌處,來到這處民宅。這裡又有舊石階路往上走,約五分鐘後,終於回到石笋21號民宅。民宅一黑一黃小狗狂吠歡迎我的歸來。民宅的主人也出來打招呼。他說,早上看見一輛車停在這邊,心裡正納悶著,天快黑了,怎麼不見有人回來取車?

我終於完成預定的牡丹古道O型行程,時間卻超出我的預期。從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出發,下午四時四十分才回到出發地。其間,找路、迷路,路況不好處,都耗去不少時間。這條古道沿途經過一座土地公廟,有三顆日據時代的基石,至少有五處古厝遺址,還有無數的駁坎遺跡。古道舊路,竹林駁坎,榛莽荒徑,溪流淺澗,一路走來,心情隨著環境及路況的變化而起伏,或喜,或驚,或歡,或慌。這樣的古道路線相當刺激有味,當然值得重遊。但若問我是否願意再獨自走一回,我會回答:「當然是...不太願意。」

旅遊日期:2006.01.03 (寫於2006.01.09)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健康部長稱多元文化有利澳洲社會
萬里.富士古道
金山.磺溪頭古道
桃園龍潭.挑擔古道.清水坑古道.石門水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