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找到「洗淨罪惡」的學理根據

人氣 33

【大紀元9月20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李傑生編譯報導)洗滌身體以淨化靈魂的儀式一直是全世界宗教的核心,本月8日出刊的科學學報(Science)中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這種儀式確有其學理依據。而且,淨化身體能幫助人們免除後續的良心不安。

這項研究主要包括三組實驗,結果發現罪孳似乎真的會促使人們去清洗自己,就如同莎士比亞戲劇「馬克白」裡面的馬克白夫人一樣,在謀殺犯案後,一直幻想她的手上有血跡,即使設法洗刷卻徒勞無功,所以研究員將此現象稱為「馬克白效應」。

芝加哥西北大學研究員凱蒂.李簡奎斯特(Katie Liljenquist)指出:「淋浴和洗手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但我們現在發現這些核心的例行公事確實有心理上的衝擊。」並補充說:未來的研究也有可能找出居住環境的清潔狀況是會促進道德行為,或反而會縱容不道德的行為。

李簡奎斯特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鍾謙波(Chen-Bo Zhong)在第一組的實驗中,先要求志願受測的大學生們集中思緒於他們過去的道德或不道德行為,再測試受測者的反應。結果發現,當受測者在想一件不道德的行為時,較容易把片段的英文字”W _ _ H”理解為”wash”(洗滌),而認為”S _ _ P”是在說”soap”(肥皂),且傾向選擇的贈禮是殺菌抹布而非鉛筆。

第二組實驗中,鍾謙波和李簡奎斯特請受測者以第一人稱敍述寫一篇幫助或妨礙同事的短文。發現描寫不道德事件者在其後一項非市場調查的評量中,表現出對牙膏和洗潔劑等洗滌性產品的偏好,勝過電池和糖果等非洗滌性產品。

在最後一組實驗裡,研究人員要求受測者首先記住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然後提供機會給部分人洗手,其他人則不給機會洗手。然後詢問受測者是否願意義務參與一項後續研究,幫助一名陷於絕望的研究生。結果發現不能洗手的學生中有74%願意參與,而有機會洗手的受測者則只有41%願意。李簡奎斯特解釋道,這顯示了沒有機會清洗自己的受測者感到有需要「使他們的良心得到解脫」。

研究員也提到了,洗滌儀式的心理衝擊是在宗教納入它們之前就已存在,或者是在宗教把洗滌的儀式根深蒂固的融入社會以後才存在,依然如同先有雞或先有蛋的問題一樣難分難解。為了要尋求這個答案,李簡奎斯特說未來的實驗會探索人們篤信宗教的程度是否會影響「馬克白效應」,以及個人內心深處的哪些負面情緒會觸發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命運的迷霧】德與業在八字命理中的體現
陳奎德:民族主義的解毒劑
伊斯蘭世界撻伐教宗之際 伊朗總統出人意表稱「尊重教宗」
澳CCHR辦國際人權展揭中國古拉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