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年學院台灣系列繼續提供「台灣民謠之美」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9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茂仁報導)台灣松年學院於9月22日上午1 0時30分假僑教中心舉行「2007年台灣系列」第二項節目「台灣民謠之美(二)」,由音樂教授黃詩婷博士主講。黃詩婷是松年學院音樂欣賞,小提琴演奏教授,專精台灣歌謠研究。她說,台灣民謠可分為﹕童謠、自然民謠、創作民謠。台灣民謠的特徵包括台灣風、本土氣質、傳統精神、韻語、民俗性。她以原始「古倫美亞」(Columbia) 唱片錄音播放民謠代表作給觀眾欣賞,別有一番情調。

台灣童謠大都來源於念謠,順應台語調而譜成的兒歌﹕如大鼻孔、天黑黑、白鷺絲、火金姑,以上都是三字謠。

自然民謠可分為福佬系及客家系,以地域劃分則有彰南、恆春及北宜。彰南民謠的代表作包括牛犁、天黑黑、病子歌、六月田水、六月茉莉、五更鼓、桃花過渡。恆春民謠的代表作包括四季春、思想起。北宜(台北、宜蘭)則有丟丟銅、一隻鳥兒、五工工、火車頭。

創作民謠的代表作是鄧雨賢的「四月望雨」。它可分為四個年代﹕戰前(日據)時代(1932-1939)、戰後(1946-1952)、50年代(流行日本曲)、60年代。台灣第一首流行的流行歌曲是1932年的桃花泣血記,由古倫美亞的宣傳(牛)車播放宣傳該電影而大紅。這個時代的作品包括王雪峰的補破網,詹天馬作詞。還有鄧雨賢的碎心花、跳舞時代、滿面春風、大稻埕進行曲。日據時代出版了500多首民謠,是民歌創作最有成果的時代,但是很多名歌都有日文版,為日本軍國主義所利用,如望春風的軍歌版是大地在呼喚。黃詩婷說創作歌謠由於它們的流行性及普及乃成為民謠。

許院長提醒大家不要忘記9月29日的「台語演講比賽」及「台灣美食節」也在僑教中心舉行,歡迎大家參加。@(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休士頓台灣松年學院」春季學期即將開學
休士頓台灣松年學院2007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
松年學院頒發榮譽學位
篳路襤褸四度春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