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鑒:「神韻」引領正統文化之復興(四)

立鑒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21日訊】(四)「神韻」的輔助藝術形式: 伴奏音樂

「神韻藝術團」的演出以獨唱、器樂獨奏和中國古典舞為主體藝術形式,但作為舞台表演,也包含其他相關的輔助藝術形式,比如:伴奏音樂的作曲演奏、道具和服裝設計、背景天幕設計等等。從報導中的一些相關藝術領域的觀眾的評價看,「神韻」在這些方面也體現了非凡的創造力和難以置信的藝術造詣。

神韻藝術團晚會所有舞蹈的伴奏音樂都是為每個舞蹈專門創作的原創音樂,風格上屬於正統古典音樂,配器和諧,沒有受現代變異流行音樂的影響的痕跡。容易看出來「神韻」晚會伴奏音樂的旋律進行與舞蹈情節的進行、場景的切換是緊密呼應的,有力的烘托了每個節目的氣氛。

如果說「神韻」的歌舞節目都是地道的中國各族文化的內容的話,那麼「神韻」的伴奏的樂隊採用的卻是以西方的管絃樂隊為主並加入中國傳統樂器組成的中西合璧的樂隊配置。在西方管絃樂隊的配置基礎上,加入了中國傳統樂器笛子、嗩吶、二胡、古箏、鼓、察等等。為進一步探討「神韻」這種中西合璧的樂隊形式,有必要回顧一下東西方音樂的發展歷史。

西方音樂史簡述

人類在古代生活是很簡單的,西方在文藝復興以前的文化完全是以宗教為主,除宗教以外沒有其他的主流文化,那時的書籍、音樂、繪畫都是與宗教有關的,那時的音樂以用聖經內容作歌詞的頌歌為主。

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以前的幾百年的時間裏,西方音樂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幾個大的發展階段,每個時期有一、二百年的時間。

文藝復興時期約為公元1450-1600年。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巴洛克音樂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復音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 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至。管絃樂團編製尚未標準化。

古典主義音樂時期(1730-1820)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絃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樂團編製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開始出現。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衝擊,作曲家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古典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浪漫主義音樂時期(1830—1900)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

發展到這一步,西方音樂走到了頂峰,這時的音樂已經和中世紀的時候完全不同了,器樂已經聲樂分離,完整的管絃樂隊編制已經形成,和聲理論非常完備,音樂也走出教堂和宮廷,成為大眾的一種生活方式,眾多傑出的大音樂家豐富的音樂作品,為不同的音樂主題、表現手法留下了樣板。這時的西方音樂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完整而複雜的學科,每一種樂器的理論、製作、演奏技巧、教學都很系統,加上整體樂隊的配器、指揮,成了一個龐大綜合的音樂系統,其規模、複雜程度、系統性、藝術表現力超過了所有人類各民族以往的音樂形式,鼎盛時期的西方音樂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中文化藝術的最輝煌的成就,是現代人類所能保存的文化中的一項重要遺產。

再往後,西方音樂走過了其頂峰階段,開始走向衰落,而且與繪畫藝術相似,受現代流行藝術的影響,開始變異。到今天,能夠創作像貝多芬時代的那種大樂章的音樂家已經很難找到了,但是有學院式的系統的教學承傳,西方音樂頂峰時期的作品、理論、演奏技巧、樂器都完整的保存下來了。

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是一個歷史極其悠久的民族,中國的音樂從中華文明的最開端就有了。據《警世通言》 載,是伏羲用梧桐木造了琴。到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宮廷已經有了完備的禮樂制度。唐代是宮廷歌舞全面發展的時期,並且有了教坊等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宋朝以後市民音樂有了深入的發展。明清時期開始有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中國古代的音樂的形式多半是為歌、戲曲和舞蹈做伴奏,也有樂器獨奏,明清以後,在合奏中也是多為齊奏和不同樂器分別領奏,不講究配器和聲。

中國古代音樂沒有西方音樂那麼完整的體系與和聲的表現力,但中國音樂也有其獨到的特點。中國古代的音樂與中國傳統文化狀態是一致的,中國古時把音樂稱為雅樂、德樂、禮樂,從樂器的製作到演奏的時宜、天氣都完全按照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的理論。當時伏羲造瑤琴時,選梧桐為材,在流水中浸七十二天,陰乾後,選良辰吉日製成樂器,琴的各方尺寸都呼應了天地日月、陰陽五行之數。對於演奏的時機有六忌、七不彈:「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所以中國古典樂器音質多清幽,寧靜,聆聽的感覺上有一種特殊的與人精神上的共鳴,這與樂器本身的製作過程和演奏要求都是有關的。

樂理上,中國古代音樂多用五聲音階,相當於西方音樂的do、re、mi、sol、la,這樣樂曲中根本就不出現半音音程,不可能產生不穩定感和不和諧感,其實這五音與五行是完全對應的。

同時,中國古代音樂非常注重演奏的心態,把音樂當作修養身心的方式,而不是消遣和娛樂。人在理智、寧靜的心態和善念狀態下演奏出的音樂對演奏者和聆聽者都能最大限度的達到修養身心道德的作用。其實所有人類文化的最終目的也都在於此,就是維護人的道德,而中國古代音樂可以說非常強化要求這方面,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音樂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重要特點。

但中國古代音樂沒有學院式的教學和系統的訓練,所以承傳得不如西方音樂完整。1949年以後遭到中共邪黨運動中大規模的破壞,文革後又被現代流行音樂淹沒,所以失傳很嚴重。像我們學生課本中選的一些漢樂府、元曲、宋詞都只有詞,很多曲已經失傳了。

「神韻」音樂的創造性

一般來說,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想把兩個民族的東西摻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往往會搞得不倫不類。比如你要是把兩個民族的服裝,各選一部份放在一套服裝裡,很難設計得和諧好看;你要把一幅畫,一半按中國畫,一半按西方油畫來畫也很難協調。往往民族性的東西越純才越有生命力。可「神韻」的伴奏音樂作曲卻是一個特例,「神韻」作曲家采東西方樂器之長,既充分運用了西方管絃樂器的配器與和聲所產生的渾厚氣勢,又在適當的時機展現東方樂器的清幽脫俗、天籟般的音色,兩方面結合得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有幾個有關天國世界的舞蹈節目的伴奏音樂聽起來有如天樂一般,令人心馳神往。

「神韻」 伴奏音樂的樂隊配置、作曲、配器體現出了「神韻」藝術家對東西方文化的全面精深理解,和盡選全人類文化精華的如意運用,這是人類音樂史上前無古人的大開創。

「神韻」演出中的伴奏音樂在現場的聽覺感受上,只能用「難以置信」來形容,那就是天樂。聽者心曠神怡,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許多專業演奏家聽後,讚歎無比,他們感到「神韻」的演出開啟了他們藝術上的靈感,有的趴在樂池欄杆上觀看伴奏,有的演出後到樂池中和「神韻」的樂隊成員交流。

薈萃人類文化精華

表面上看「神韻」的演出是採用了中國古典舞的形式,舞蹈的素材也多為中國古代傳說和歷史故事,所以很多中國人看了覺得很自豪。當然,「神韻」的舞蹈裡面還有蒙古舞、藏族舞、鮮族舞、滿族舞,所以亞洲人看了都覺得很自豪。可是剛才我們研究「神韻」的伴奏音樂的時候看到樂隊的配置和配器的總體效果是西洋管絃樂為主的,首席小號就是西方人。那麼從這裡也就看出,「神韻」根本上講還不是局限於為了弘揚某一種文化,而是在於表達普適的精神理念和正的道德內涵。

我想,「神韻」形式上選用了中國文化中的歌曲和舞蹈為主,一方面因為「神韻」大多數演員是中國人,另一方面也是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更適合於承載「神韻」要表達的精神理念。中華文化是一個載體,但不是目的;當西方音樂形式適合作載體的時候,「神韻」就選擇了西方音樂。

其實嚴格的講,我們所說的「中國文化」本來也不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這一點上,中國與別的國家是不同的。別的國家,除了後來的一些移民國家外,一個國家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法國就是法國文化,英國就是英國文化,俄國就是俄國文化。但中國不是這樣。

中國文化是一個經過了漫長歷史,積累、充實了不同民族文化後形成的一個極其豐富的文化。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清朝統治者是滿族人。現在中國的歷史課本中把這些朝代也當成中國的歷史中的一部份,算中國的朝代。可是,在蒙古人、滿族人看來那是他們的歷史。為什麼中國人不說元朝、清朝那時候中國人在當亡國奴呢?原因是元朝、清朝的統治者也確實沒像其他殖民地統治者那樣改變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他們在統治中原期間充實豐富了中國文化。其實再往前,中國在所謂的漢族人統治的不同朝代中,比如夏、商、周、漢、唐、宋,每個朝代的文化,包括服飾、建築、音樂等也都是不一樣的。在西方一些研究輪迴轉世的書籍中記載很多西方人知道自己前世在中國轉生過。其實中國的各個朝代就是不同天體的生命轉生到中國,在這個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文化。準確地說,中國就是一個不同民族輪流坐莊表演的中心舞台,中國文化是全世界人共同建造的。這樣看來,今天的所謂「國際化」的過程中,全世界各族人之間密切的交往,或者有的人覺得某種文化很親,看來也都是有前世因緣的。

那麼現在「神韻」藝術家薈萃了人類文明中各民族文化的精華,甚至也包括現代視頻科技,三維動畫技術等等,把這些文化寶藏全都凝聚在一台晚會裡,呈現給了觀眾。我們看到的是「神韻」藝術家們對全人類各族文化瞭然一胸的藝術造詣和超越種族與文化界限的博大胸懷。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立鑒:「神韻」引領正統文化之復興
立鑒 : 「神韻」引領正統文化之復興 (二)
立鑒:「神韻」引領正統文化之復興(三)
吳惠林:好一本精彩的「利息歷史論評」大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