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第一座天主教聖嬰大教堂

菲律賓的聖嬰節

意文 撰文/攝影

人氣 422
標籤:

1521年3月17日,麥哲倫親率船隊到達一群島,並將群島獻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並用國王之字將這個群島命名為「菲利比亞娜」,這就是菲律賓國家名稱的由來。菲律賓7000多個島嶼,有三分之二集中在中部米沙鄢地區。其中,最著名的要屬米沙鄢的經濟中心宿霧,也就是當年麥哲倫上岸的地方。

1521年4月14日麥哲倫隨行神父為第一批教徒--土著酋長肯馬邦 (Rajah Humabon) 、其妻祖安娜王后 (Queen Juana)及其他四百名土著,舉行受洗儀式後,麥哲倫送了一個黑色皮膚造型的聖嬰像(註一)給祖安娜皇后,作為她改信天主的禮物,其後聖嬰像輾轉丟失跡多年。

聖尼諾聖嬰大教堂

1565年4月27日,西班牙將軍雷加斯比(Miguel Lopez de Legaspi)率領殖民軍隊登上了宿霧島,縱火燒毀整座村莊將宿霧夷為平地,原住民不敵軍隊火炮的威力,退出城市逃到附近的山上。

雷加斯比和烏爾達內塔神父(Fr. Andres Urdaneta)卻意外地發現此聖嬰像大火中絲毫無損。當地人視為神跡,遂向聖嬰膜拜。


聖嬰節遊行後教堂廣場前望彌撒的群眾 (AFP)

其後,雷加斯比將軍及烏爾達內塔神父在發現聖嬰像(Santo Nino)的地點興建了聖尼諾(Santo Nino)聖嬰大教堂,把聖嬰像的複製品放於教堂的女修道院內,而原本的聖嬰像則祀奉在教堂的聖壇之上。這座高約四十公分黑皮膚的木製聖嬰像,被尊為菲律賓最古老的聖像。

如今看到的教堂是1740年重建的。在宿霧Juan Luna街,順著麥哲倫十字架後方走去,通過一座拱形門口,教堂隨即映入眼簾,灰白石膏修砌成的外觀,十分壯麗,靜謐的氛圍與教堂晦暗的光影,神聖而迷人。二戰時期教堂曾被轟炸,而教堂內的聖嬰卻完整無缺,讓佔菲律賓人口85%的天主教徒,更加崇拜。


教堂天花版的壁畫


室外的石雕聖嬰像

宿霧機場中的聖嬰像


牆上的海報

仙奴諾節


遊行中的舞蹈隊伍 (AFP)

遊行中的舞蹈隊伍 (AFP)

仙奴諾節(Sinulog)是為紀念耶穌聖嬰而舉行的盛大游行和歌舞比賽,以紀念聖嬰。

四百多年來,經過細心裝飾供奉在聖尼諾大教堂內的復製聖嬰,無損於祂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是宿霧人的保護神,每年一月份的最後一個週末,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湧進被稱為「最接近天堂一角」的海濱小城宿霧,參加這裏一年一度的盛事「聖嬰節」,逐漸發展為全國性節日。

當天宿霧街道封街遊行,萬人空巷,聲勢浩大,當地人身著節日盛裝,手捧小耶穌雕像,沿街跳著退一步,進兩步的「仙奴諾」波浪舞。遊行隊伍和長達幾公里徐徐行進,煞是壯觀。

仙奴諾節大游行之後,就是在天主教大教堂舉行彌撒。

過去幾百年經歷了西班牙、美國和日本殖民統治的菲律賓,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本有的風俗民情。由聖嬰的衣著裝飾,更能顯示菲律賓人的幽默,有的聖嬰頭頂羽毛,有穿牛仔裝,甚至給聖嬰穿上了軍裝的。熱情善良、善歌好舞的菲律賓民族風情,相信會一直傳承下去。


遊行中的舞蹈隊伍 (AFP)

載著聖嬰的海上遊行隊伍 (AFP)


海上也有遊行隊伍

望彌撒

聖週節


班塔延島的衛星圖像(維基百科)

請記得順便到宿務北端的班塔延島(Bantayan)看看,這裡的海灘比宿務更勝一籌,有人說「沒到過班塔延島等於沒到過菲律賓」。這裡還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允許教徒在耶穌受難日當天吃肉的地方。


班塔延島的聖塔菲糖沙灘(Sugar Beach in Santa Fe)(維基百科)

1839到1843年建造聖彼得(St. Peter)教堂期間,島上漁民因忙於建造教堂無暇捕魚,而不捕魚就沒有東西吃。因此,羅馬教皇便賦予班塔延人這樣的特權。

每年從3月15日後的第一個星期日開始,菲律賓的天主教徒都要為紀念耶穌受難舉行七天的紀念活動。其中,以星期四、五的彩車遊行最為壯觀,是為「聖週節」。

班塔延島的「聖週節」遊行,因其大型彩車和歷史悠久的人物雕像,成為菲律賓規模最大的紀念活動之一。平時,每輛彩車和人物雕像都由鎮上的富裕家庭保存。每年遊行活動前,這些家庭用真人大小的雕像、鮮花和燈飾把彩車裝飾一新,再鄭重其事地拉出去供人觀摩。最熱鬧的時候有十幾萬人參加遊行。

註一: 西班牙文「El Nino」,此字有二種意義,小寫時代表「男孩」,大寫時代表「耶穌基督」(聖嬰),中文的正式譯名即為「聖嬰」@*


裝飾花車

點蠟燭祈福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研究:強烈聖嬰年 國際米價恐漲1成6
龍年趣談 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生肖變蝸牛
瑞典收到各國民眾寄給聖誕老人的信 包括台灣
組圖:歐洲各地聖誕燈飾欣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