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三﹚

變戲法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招徠觀眾︰

他們招徠觀眾的鑼歌是這樣的︰

「家有黃金堆滿樓,不如學藝在心頭。

白天不怕朋友借,夜晚不怕賊來偷。

不種麥子吃白麵,不種芝麻喝香油。

南京收來南京去,北京留來北京遊。

南北二京都不收,黃河兩岸度春秋。

不是變戲法的說大話,捱餓的日子還在後頭。」

變戲法的場子主要表演一般手彩的小魔術。表演之前,師徒兩人一個打鑼,一個唸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掐訣練手彩,看看真功夫。」

有時師傅還自言自語的唸著︰「挖單一抖大吉祥,三尺寬來五尺長。東蓋南山斑斕虎,西遮北海老龍王。列位站穩請上眼,變出寶貝閃金光。」

*滑稽對白︰

有時師徒說些滑稽對白,例如︰

「乙︰才來啊?甲︰才來。

乙︰幹什麼來啦?甲︰變戲法來啦!

乙︰會變幾套啊?甲︰三套。

乙︰頭一套?甲︰會吃。

乙︰第二套?甲︰會拉。

乙︰第三套?甲︰會尿炕。

乙︰就這本事啊?」

觀眾笑過以後,就會安心等著看戲法。人們把這種滑稽對白稱之為「打諢」。1946年,變戲法的還常說這樣的對白︰

「乙︰才來啊?甲︰才來。

乙︰幹什麼來啦?甲︰變戲法來啦!

乙︰會變嗎?甲︰會變。

乙︰在家吃飯了嗎?甲︰吃啦。

乙︰吃的是什麼?甲︰窩頭。

乙︰不會說點好的嗎?甲︰好窩頭。

乙︰倒是說點高的?甲︰高窩頭。

乙︰像話嗎?我在家淨給你窩頭吃啦?不會說點露臉的。

甲︰露臉的窩頭。」

這段說白和相聲中的“三翻四抖”基本相同。

*表演實況︰

在變戲法的過程中,師徒兩人緊密合作。徒弟敲打銅鑼﹙…鼕鼕…鏘鏘﹚,師傅念念有詞;一般是這樣︰

「師︰一二三,二二三,徒﹙鼕鏘…﹚

師︰跟師學藝在茅山。徒﹙鼕鏘…﹚

師︰茅山有個毛老道。徒﹙鼕鏘…﹚

師︰他把戲法對我傳。徒﹙鼕鏘…﹚

師︰教會了徒弟整八個。徒﹙鼕鏘…﹚

師︰倒有七個成了仙。徒﹙鼕鏘…﹚

師︰因為貪財沒得道。徒﹙鼕鏘…﹚

師︰我師把我轟下山。徒﹙鼕鏘…﹚

師︰轟出來沒有別的幹,變個戲法大家觀,變出珍珠倒捲簾,珍珠倒捲簾哪!

徒﹙…鼕鼕…鏘鏘…鼕鼕鏘。﹚」

變戲法的有一手叫做“變金杯入地”,就是用一塊藍布蓋在一個直徑三吋,高一吋半的玻璃杯上,嘴裡說著要把杯子變到地底下去,卻跟觀眾聊天,分散注意力。說著說著,手裡的木棒故做失手,猛然往藍布上一擊,觀眾以為玻璃杯必碎無疑。

孰料,揭開藍布一看,地上什麼都沒有,這就是金杯入地。然後,在把藍布鋪在地上,下面蓋著一個杯口大小的鐵圈,說是待會兒讓金杯還原。嘴裡又念叨一套詞︰

「南方熱,北方寒,不冷不熱數中原。

人人都說中原好,男又俊來女又賢。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要叫戲法成,還得氈子捂。」

說到這裡,又用小塊氈子捂上。右手托起,左手撤掉氈子和藍布,唰,玻璃杯又出現了,裡片還有兩條活金魚。

*傳統相聲借鑑︰

常言說︰「戲法是假的,功夫是真的。」相聲藝人熟悉了變戲法的“說口”,就編成了相聲;例如傳統相聲《口吐蓮花》就摹擬了變戲法的“說口”,這段相聲誇張地摹擬了唸咒的不著邊際、信口開河,吹噓喝口水就能口吐蓮花︰

「……﹙前略﹚

甲︰我正式唸咒,你打鑼。

乙︰行。

甲︰一請天地動,二請鬼神驚,三請毛老道,四請孫伯陵,五請桃花女,六請老周公,七 請小悟禪,八請孫悟空,九請豬悟能,十請是沙僧…。早請早到,晚請晚到,如若不到,銅鑼相叫。…接神接仙,八抬大轎,涼水潑街,黃土墊道,臘月二十三,塘瓜祭灶。…請高香,抓草料,麻雷子,二踢腳,五百一堆,少了別要。…走路留神,汽車來到,大車切軸,三輪放炮,快看新聞,今日晚報。…抬頭一看,神仙來到哇……。

乙︰您倒是噴哪!

甲︰我全嚥了。」

上面傳神的表演了戲法藝人當場掐訣唸咒,夸夸其談,最後什麼也沒變出來,卻把口裡的水給嚥了。它諷刺的就是那些專靠“嘴把式”來譁眾取寵的人。其次,傳統相聲《反正話》、《喜壽套子》,都是以變戲法的鋪墊話演變而來的。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