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 「撂地」作藝》﹙下﹚

藝人演出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續前﹚
“處妙高”,是天橋八大怪之一,只知姓張,生卒年不詳,光緒年間在天橋“撂地”作藝,擅說笑話及在布幔中摹擬各種山西小調、碼頭調。他蓬頭垢面,連鬢鬍鬚,常著紗袍,手拈草珠,摹擬人物的音容笑貌,口編詼諧對聯。未曾獻藝,先向觀眾要錢,然後鑽進帳中表演,有時也使用格調低下的“葷口”段子。

“管兒張”,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詳。據說是張三祿的後人,在天橋“撂地”作藝。他用九根細竹竿支起藍布帳子,前面放一小桌,桌子放大、小竹笛,先吹各種小曲,吸引遊人。然後鑽進帳子裡表演口技,摹擬夫妻二人對話。內容是︰大奶奶住娘家,過了些天,大爺拉著驢接大奶奶,路過高梁地,大爺到地裡拔高粱。驢驚了,拉長聲叫,大爺趕驢,抖響驢脖子上的銅鈴鐺,慢慢走遠了,聲響全無,…他便從帳子裡鑽出來向觀眾打錢。

七、 單口笑話
*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藝人主要有韓麻子、粉子顏。

韓麻子,姓名不詳,卒於1900年,面呈紫黑色,笑意盎然,口齒清晰。頭部凹凸不平,髮辮常常盤在前額側面,因而綽號“鴨兒廣”。他於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橋“撂地”說單口笑話。韓麻子的表演獨具風格特色,卻也有不足之處,像有時挖苦觀眾過於刻薄;而他表演的相聲段子流傳下來的只有《學貨聲》。

韓麻子表演之前,先把畫眉鳥籠子在地上放好,觀眾習慣的停住腳,圍成了圈。他手搖一把破扇子,眼珠滴溜亂轉,常常以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拿手的段子有《碩二爺跑車》、《古董王》、《劉墉私訪》等,他還擅長摹擬各種貨聲。演完打錢,兩手往腰裡一掐,只用眼神示意,從來不講一句話,觀眾紛紛解囊。

粉子顏,姓名及生卒年不詳。擅說《康熙私訪》、《四霸天》、《神力王》、《劉墉》等長篇笑話,常用白沙子撒出工工整整的對聯。例如︰「書僮研磨,墨抹書僮一手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據說他還能說迴文體聯語,自稱是朱劭文的盟兄弟。

八、 怪誕滑稽
*怪誕的滑稽表演。藝人主要有孫醜子、王老板。

孫醜子,姓名和生卒年不可考。面目醜陋,靠出怪相把觀眾逗樂。每逢遊人湧來之際,他裝扮成孝子的模樣,身穿白袍,披麻戴孝,拿著哭喪棒,舉著招魂幡,哭著喊著,摔著喪盆,譁眾取寵,博取廉價的笑聲;後來這發展為傳統相聲《福壽全》。

《天橋雜詠》載云︰「為謀生計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喊冤。莫道國人多忌諱,也知除假使真錢。」

王老板,名字和生卒年不詳。相貌怪異,面部肌肉鬆弛,擅於五官挪位,兒童都喜歡看。他身體強壯,冬天也穿單衣、赤腳,專門摹擬京劇武旦“十三旦”的演出。﹙“十三旦”即侯俊山,1854—1935年。﹚摔打上也很見功夫,偶而說點笑話,自1900年以後就見不到他了。

九、 小結
以上這四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