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至聖先師孔子與教師節

教師節也是孔子誕辰紀念日,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平民教育」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自幼父母就去世了,家境不好,平日要幫忙家務,還得替人家放牧牛、羊等工作,十五歲才有機會入學讀書,他十分好學,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因此,而奠定了他深厚的學問基礎。

除了學識豐富,孔子更有崇高的治國理想,主張以「仁道」來治理國家,孔子五十一歲時當上了魯國的寇司﹙警政署長﹚,只可惜它的政治的理念無法被君王採納,最後只好辭去官職。周遊列國,這時候南宮敬叔向魯國君王說:要和孔子一起去周都洛陽遊學,當時魯襄公就贈送給他們一輛車子、兩匹馬,一個小僮,一起去周督學習禮儀,並提倡它的仁政思想。

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孔子的思想卻得不到諸侯的認同;於是,孔子又回到自己的國家魯國。當他們要辭別周都時,只有老子來為他們送別,並且說:聽說有錢人把財物送給別人,仁人則把話送給別人。我不是富貴的人,所以只好妄稱仁人,贈送幾句話給你們老子說:「聰穎明察而卻身臨死亡境地的,是喜歡批評別人的人;能言善辯的人,所以危及自己的原因,是由於揭發別人瘡疤所引起的。做人兒子的人須知我的身體是父母所給予而不是我自己的,應該小心愛護。做臣子的人,不要固執己見,當國君有道時,就在朝做官,國吾無道時,就全身而退。」

孔子從周都回到魯國以後,他的學生越多了,從此便致力於學術教育方面,學不厭、教不倦來做基本治學,而思想則在「行仁」,從日常生活落實儒家的精神教育理念,可見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精神令人敬佩。

孔子那個時代,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制度衰敗,詩經、書經等典籍也散失了,孔子就追尋夏、商、周三代的禮樂,上至唐堯時代,下至秦穆公時代,把那期間所發生的事情都整理出來。

從前詩有三千多篇,到孔子的時候,便刪去重複的,採取可以實施的禮義,蒐集古代的作品,上至契(商朝的遠祖)后稷(周朝的祖先),中間敘述商、周繁榮的情況,到周幽王、厲王無道時期的作品。

詩經是敘述賢德后妃的典範,讚頌文王后妃的關睢,便是國風的開始,饗宴時所用十篇「鹿鳴」詩章是小雅的開始。修訂總數共有三百零五篇。 而這詩經都可以配上絃樂歌唱,並配合韶、武(周武王制定的樂曲)、雅頌等樂曲。於是禮樂便有了敘述,王道也具備了,六藝也完成了,其中最巨影響的史書(春秋),由於執筆嚴峻無私,令亂臣賊子畏懼。

孔子用詩經、書經、禮記、樂記來教導學生,他的學生大約有三千多人,其中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晚年時,很喜愛易經,而整理了彖、象、說卦、文言各篇,他說:「如果上天能讓我多活幾年,讓我專心研究易經的話,便可以使它的內容和文采更具備了。」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最大的成就在教育方面,他主張以「仁道」來治理國家,學術教育以「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精神很受後人崇敬、景仰,後人推崇他為「至聖先師」。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他的學生都為他服喪三年,孔子過世後,他的學生分散各地宣揚孔子學說之道,成為立人、安邦、治國的良策。他的教育精神,正足以當所有教師的典範,所以就定訂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為教師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