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玄奘譯經時所做的奇夢說起

font print 人氣: 195
【字號】    
   標籤: tags:

唐玄奘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唐僧,他在取經歸國之後,就投入到翻譯佛經的事業之中。然而由於在唐玄奘以前翻譯佛經的人常有一種很壞的翻譯習慣:就是經常擅自改動原文的格局、文體,甚至是擅自的刪節。當時協助玄奘譯經的翻譯人員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這種壞習慣的影響。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唐玄奘在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因為梵文本有二十多萬頌,由於受這種壞習慣的影響,他的助手建議玄奘刪掉一點,玄奘自己也覺的有道理,就聽從了大家的意見,「除繁去重」,刪除了一些相類似的內容。

沒想剛一這樣做,唐玄奘就在晚上做了一個奇夢,他夢到自己忽然身處很危險的地方,爬到高山上又噗通一下從山上掉到了山谷裡;接著又夢見自己在跟猛獸搏鬥,費了很大的力氣,乃至汗流浹背,才能解脫。唐玄奘夢醒後悟到這是神佛在警告自己:不可對佛經進行任何的刪改變動。第二天一早:他馬上通知相關的翻譯人員,將經文按原文重新翻譯,不得有任何的刪改變動之處。

正因為如此,唐玄奘翻譯出來的佛經是相當可靠的,據說後來有人把唐玄奘翻譯出來的佛經倒譯回梵文,發現和印度的梵文原本幾乎一樣,由此也可見玄奘的翻譯真是準確無誤無漏啊!

玄奘譯出的佛經忠實於原文,對中國的佛教,中國的文化都起了很正面的作用。然而在中共邪黨對法輪大法的邪惡迫害中,我也發現一些佛教敗類,利用玄奘法師忠實原文譯經準確這一點,以偏概全的說歷史上佛教的佛經在流傳過程中沒有錯誤,字字句句都是佛的東西,再以此來攻擊法輪大法。

玄奘譯經無誤,只能說是佛教流傳過程中在玄奘譯經這一個環節上無誤,並不能說在佛教流傳的全過程中每一個環節上都無誤,而且玄奘譯出的佛經只是佛教經典中的極小一部分而已。佛教敗類耍的是一個以偏概全的把戲。其實只要能在自由環境中能正常思考的人都不會受其蒙蔽,反而會看穿這些佛教敗類的醜惡面目。

佛教在東漢時開始系統傳入中國,佛經的翻譯基本上也是由此開始的。最開始參與譯經組織的人員往往很少,一般兩人居多,其中一人會胡語或者梵語,一人曉漢語。但因為佛經是口口相傳的,難保沒準兒會念錯,於是會另外再增加一人在旁做校正,所以最早的譯經組織一般就是兩三個人,後來人數才漸漸變多。到了東晉前秦時高僧釋道安才比較系統嚴格的,創立了專門的「譯場」去翻譯佛經。這樣過去的佛經,其中不少在翻譯過程中就有偏差乃至錯誤。

唐玄奘之所以西行求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佛經的翻譯有很多不準確乃至錯誤的地方。由於佛經的龐雜等原因,唐玄奘能帶回國的只是當時印度佛經的一小部分;而且玄奘自己也只主持翻譯了其中的一部分後就去世了。

就是印度佛經原典的本身也是在釋迦牟尼佛離世約五百年後,第四次佛教結集時才系統形成文字的,在此之前一直基本上靠口傳。那麼在這五百年的口傳中,絕對不可能保持一點也不走樣,而且事實上一直不斷的有人有意無意的進行增刪改動。就是佛經系統形成文字後,在其不斷的在流傳中,傳抄中,在翻譯中也不斷有人有意無意的加上自己的東西。這樣的例子,只要翻看對比不同年代譯的佛經就會發現很多。

下面就僅舉佛教常用的《金剛經》為例,來說明這一事實:在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金剛經》中有一首偈文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前期的菩提流支所翻譯的《金剛經》中,就在這首偈文的後面接著增加了:「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再往後到了南北朝後期的南方陳朝時的真諦所翻的《金剛經》中後面又接著增加了:「由法應見佛,調御法為身,此法非識境,法如深難見。」

佛教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失真,不斷有人摻雜自己的東西,這一點不光今天有人發現,就是古代也有人發現。東晉高僧釋道安也說過:「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農者禾草俱存,後稷為之歎息;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恥。安敢預學次,見涇渭雜流,龍蛇並進,豈不恥之!」

釋道安之後的高僧釋僧祐也說:「近世妄撰,亦標於末。並依倚雜經而自製名題。進不聞遠適外域,退不見承譯西賓, 『我聞』興於戶牖,印可出於胸懷,誑誤後學,良足寒心。既躬所見聞,寧敢默已。嗚呼來葉,慎而察焉。」

在《開元釋教錄》也專門指出: 「魔教競興,正法衰損,自有頑愚之輩,惡見迷心,偽造諸經,誑惑流俗,邪言亂正,可不哀哉。今恐真偽相參,是非一概,譬夫崑山寶玉與瓦石而同流,贍部真金共鉛鐵而齊價」。

佛教的佛經在其流傳過程中真的是不斷遭人添加刪改,真的早就面目皆非了!在現在的佛經中,當年大覺者說出的法真的已經不多了,那些在不同層次上自作聰明胡亂下定義做解釋的東西反倒是相當的多!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9/11/54799.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侍郎很欣賞他的勤勞,對他大加誇獎。主簿請示說:「大人除夕夜到此,現已三更了,天寒地凍的,我這兒有除夕酒餚,獻上一杯,不知如何?」侍郎笑著接受了,喝了數杯,回到陶莊公館。感到疲倦,於是解衣而臥,夢中依舊騎馬巡河,但覺得所到之處,並非剛才看到的景色。
  • 蕭統病逝時,年僅三十一歲。粱武帝親自來到東宮,扶著太子的棺柩失聲大哭。太子仁義有德,人人皆知。死後,朝野都都感到惋惜。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宮去憑弔,滿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國各地的百姓和守衛疆土的士兵,聽到他死去的消息後,都十分悲痛。
  • 曾石在一次戰事中打了敗仗,在他將要被朝廷行刑處決的時候,哭著對他的部下們說: 「皇上非常憤怒,我死也是罪有應得,但我的老婆孩子們,又怎能讓他們流落到邊疆,成為溝中的死屍呢?」王環哭著說:「您不要擔心,我一定能夠想辦法讓他們回家。」
  • 葉廣彬,字大宜,號月窗,明代人。年輕時很聰明,每天能背誦上萬句詩文,原先對科舉詩文十分精通。但後來看到父親那麼大年紀,依然是生員,就輟學不參加科舉,管理一些農田雜事。但是讀背詩文,依然如故。眾家經學、史學以及陰陽算術,沒有不通曉的,人們都說他博學多識,堪稱一代奇才。
    葉廣彬相貌有些呆板,外表看上去,彷彿是一個沒有什麼能耐的人,他見人時說話很拘謹、臉色緊張;面對別人時,格外恭順。
  • 清朝巡撫田興恕年輕未發達時,以割草為生,鄉里有一個姓朱的富人,興恕割了草就挑到他家去賣。一天去晚了,朱富人已經買了草,興恕很懊喪,想到一日飯食沒有著落,倚門感歎。
  • 清代名臣紀曉嵐,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個討飯行乞的婦女,她對婆婆特別孝順。有一次,她自己餓的跌倒在路旁,但她手裡討來的一碗飯卻捧的緊緊不肯撒手。她嘴裡還不停的叨念說:「婆婆還沒吃飯呢!」
  • 清朝咸豐年間,龍汝霖出任山西高平縣知縣,清政愛民。後來山西發生饑荒,汝霖先出倉糧貸民,然後向上陳請後離任。
  • 談綽,字公綽,性情剛烈正直,是明太祖洪武年間人士。因其才學被朝廷徵召,奉命到蘇州督察,郡守李某送給他一百兩黃金。談綽一見便說:「太守不瞭解我」,而拒收黃金。李某退而欽佩慨歎談綽正直的節操。
  • 清代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內務府官員在閱讀「邸抄」(內部情況交流性質的文件)時,發現景山某部門丟失了幾件古玩。官員懷疑是挑土的工人偷去了,於是召集了所有幹活的數十人來,準備審問一番,看能不能找到點眉目。
  • 那人駝背弓腰,用竹竿來捕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從來不會失手。孔子走上前去,拱手行禮,問道:「先生技術如此嫻熟,有什麼道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