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最理想的飲茶器具 紫砂壺

飲茶習慣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時經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飲,視為可獲得無窮的情趣。據漢代《華陽國志》,司馬相如《凡將篇》和楊雄的《方言》等書中記錄了,武王伐紂時就出現將茶作為貢品,和反映西漢時代買茶、烹茶、飲茶的事,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無茶飲」之語。可見飲茶在古代人們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與食器不分。隨著飲茶風氣更為普及,茶器並日趨工巧,唐代末年出現了飲茶最理想的茶壺──紫砂壺,以紫砂泥為原料,經藝人精心制作,其壺顏色紫紅、質地細柔,造型古樸,澤地典雅,貴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壺已在文人中廣為使用,大詩人歐陽修曾詩雲:「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洒有余情。」詩中的「紫甌」即紫砂壺。宋代後期到明代的宜興紫砂生產的崛起,很快成為全國的紫砂器生產中心,在以後的數百年中,宜興始終是一領中國紫砂壺制作風騷,直至今日。

宜興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地處太湖之濱。古代稱陽羨,唐代已是著名的產茶基地,許多名茶年年進貢,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盧寺雲:「天子須賞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因此,在宜興很早就出現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飲茶的紫砂壺。

明人周高起的《陽羨茗壺錄》一書中記載,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藝人龔春的出現,把中國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龔春本名「供春」,少時為吳頤山的伴僮,當吳頤山的金沙寺讀書時,他就偷閑出來,私訪金沙和尚,精淘細土,勤於折捏制,終成大家。龔春成宜興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師後,他的作品被稱為「供春壺」,當時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美稱。從此,宜興紫砂器生產發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輩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加入紫砂壺設計制作過程,使集書法、繪畫、工藝為一體的紫砂壺剛問世,就贏得社會肯定,稱贊「曼生壺」是中國紫砂壺制作歷史中的又一個裡程碑。此後,許多書畫家參與紫砂壺的繪畫和書法,諸如海上畫派盟主任伯年和吳昌碩,為熱戀紫砂壺,曾幾乎荒廢本業。這一習俗至今沿襲。

(資料來源:農歷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