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會說話 中國高儲蓄來自企業而非民間

標籤:

【大紀元12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芸編譯綜合報導)中國民眾在1990年代的儲蓄率,大概佔GDP(國內生產毛額)40%;2003年,儲蓄率增長至52%左右,當前幾乎少有國家能達這麼高。同時,中國在1990年代的總消費額約佔總經濟額60%,到去年為49%,家庭消費額則從46%跌至35%。於是問題來了,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大多數觀察家,包括許多優秀的經濟學者都認為,中國民眾開始減少消費、提高儲蓄。

擔任UBS(瑞士聯合銀行)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學者的安德森,在11月號的《遠東經濟評論》發表以上看法。他在這篇〈中國儲蓄的迷思〉(The Myth of Chinese Savings)論文中說,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那麼解決之道,就是中國民眾多多消費;在談到全球經濟不平衡時,一般都會一再重複「使中國成為消費的經濟體」這類論調。事實上,中國是否真的消費不夠呢?

根據每個現有的消費指數,從銷售到研究調查,在旅遊、餐飲、消費品上,都顯示出五年期間(2003-2007)在中國有很大的增長。其中漲幅最大的是,房宅與汽車的開銷,2002-2007每年成長35%。安德森指出,簡單來說,這些銷售數字的增長,絲毫沒有跡象顯示中國民眾在減少消費。

高儲蓄的錢從哪裡來?

安德森表示,得承認的是,中國民眾確實是存了不少錢,佔GDP的16%-18%,對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國家來說,這個比率都非常高。可是關鍵點在於,查閱近五年中國真正劇增的儲蓄,卻都不是來自家庭存款;根據資金流量資料,而是來自企業存款,從2002佔GDP的15%激增到2007佔GDP的26%。

統計資料顯示,企業的總體利潤從2002年起迅速攀升,個人的邊際利潤卻連續幾年都沒有變動,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安德森驚訝的發現,工業的銷售利潤在過去七年來按GDP比例成倍數增長。同樣令他訝異的是,傳統類的出口產品,像玩具、紡織、電子資訊科技,在銷售上並沒有明顯增加。倒是重工業增長迅速,特別是鋼鐵、鋁業、水泥、汽車、汽車零件、機械工具、特製化學品等。

大紀元今年8月報導過郎咸平的中國二元經濟論,他說中國整個經濟的30%過熱,包括證券、銀行、地產、鋼鐵、水泥等部門,70%是過冷的,像製造業就是。

三項改進之道

重工業產能的增長,導致了在淨出口、GDP成長、儲蓄毛額的迅速擴張。在這樣的狀況下,最適合、有效的重新平衡做法,並不是在中國國內多消費;安德森指出,有三項重要的可行做法:(一)從企業提撥款項給家家戶戶;(二)停止建鋼鐵廠,或許可關掉一些鋼廠;(三)讓人民幣升值。

最後他總結,與其關注中國的養老年金與健康保險,還不如多去留意鋼鐵產能與人民幣匯率,這才是兩項關鍵的指數。

讀者回饋:有新意,短期內無法實現

以上是從安德森的七頁論文裡找出中心思想、順著邏輯來摘譯報導,《華爾街日報》也報導了,但較為簡略,都沒提論文裡的數據資料,易引起誤解,譬如:「安德森提出,事實上中國消費者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都遠遠說不上節儉:過去五年裡,他們買車、買房、下館子等等,簡直是在瘋狂消費。」就有好些讀者批評「簡直胡扯」「說的有點偏激」「胡說八道」;倒是有些讀者的看法還是可以了解一下。

讀者lex luther:「其實很有道理的,這幾年消費的速度已經增長很瘋狂了(當然大部份歸功於富人),工業投資產能過剩超過了這個速度。」

讀者chen1633:「he only knows partial CHINA.」(他只知道中國的部份地區。)to much savings due to「unsafe feeling & low salary.」(儲蓄過多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薪水低」。)」

讀者000:「現在新一波的建設大潮已來,很是奇怪,明知產能過剩,各省的企業卻在擴建,如陝西漢鋼,鋼廠周邊的良田又在建圍牆了。」

讀者「別把中國人當富豪」:「大多數消費者沒錢消費……」

讀者shadowmagic64:「要怪首怪政府,福利水平那麼低,稅收又那麼高,老百姓哪敢用錢?此外,政府對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缺乏有效激勵,導致大量資本流入股市樓市,造成資產泡沫。由於剛性的置業需求,只能把原先用於消費的錢轉為儲蓄,儲蓄就是這樣『被增長的』。」

讀者sealionking:「這個還是比較有新意的,可是,短期內沒有辦法實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中經濟報告:中共控制太多 偏離自由市場
外電:價格狂飆40倍 大蒜成中國泡沫晴雨表
俄羅斯財長對中國經濟前景做悲觀預測
德媒:「希望中國房價下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