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9)

意識反作用於意識

在表象世界給予意識有了一定的儲存工作後,意識就可以自我加工創造了。

我們說一個囚徒在獄中寫了一本幾百萬字的書。這本書可說是意識再生的產品,因為這個人在牢裡,他根本沒有新的知性,新的感性與料。又如貝多芬耳聾以後,還能創作出美妙動人的音樂,也是意識的自我創造。若要以感性--理性模式,貝多芬聽不到聲音,根本沒有新的感性直覺。

在這裡,我們引申出一個問題:在我們完成一個理性認識以後,是否可以不放回到實踐中去,而是將這個理性認識再反思,作進一步的意識反作用,也就是說從理論上產生理論?或是從意識上再反思那個意識,而不是放回物質表象世界來所謂的工具性的實踐(唯物主義實踐論)答案是肯定的。意識的再生性足可以證明這點。

西方的哲學家,其認識論基本上是繼承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開創的主、客體的邏各斯論。即設置一個主體--我思,涉及一個客體--表象世界來作互相對立、統一的論述,其雖有涉及到意識的反思、情感、意志等意識表述,但並沒有完全將人的意識作為一個獨立體來考察。本人試圖從這方面來予以考察,或許對意識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我們知道,如果以表象給我們意識得到的認識而言,冰變成水,水變成汽,其實這三樣東西都是一種物質——其分子結構是一樣的。但我們給予它們命名時,說冰是冰,水是水,汽是汽三個不同的概念,而不是將冰和汽都以水來命名。這就說明,我們的意識已經意識到,表象世界的物質,在時空形式的運作下,是變化和發展的。

既然物質是變化和發展的,這個變化和發展構成世界的多樣性。而我們的意識也可意識到這點,這就證明意識也是可變化和發展的。我們順此而進一步考察:物質冰可以變成水,變成汽,那麼這個意識是否可以變成那個意識,再變成另一個意識呢?前面我們已指出過,人腦的思維,只要他有一點客體表象的與料做對象,就可以製造、產生新的意識。

數學的算術最能表現這個意識的功能:我們從0至123456789這十個阿拉伯基字,產生無數的算題,就是意識產生意識的再表現。如果我們承認在我們頭腦產生的意表是意識的,那麼在頭腦出現一連串的意識就是意識再生意識的表現。如我們說1+2=3 這個算題,我們不能說他是一個意識,而是幾個意識作用的結果。即1是一個意識,2是一個意識,+又是一個意識,得到3,也是一個意識。

哲學家們對於意識的分析,已有相當的深入。尤其象胡塞爾這個現象學大師,將意識抽絲剝離,對人意識意向性的心理描述,做了非常深入細緻的工作。但由於意識的顯現性,就是說,意識要有所表達出來的意才成為「意識」,無可表達,無可命名的只能說是無意識或是佛洛依德的潛意識。故哲學家們一定要尋求一個客體為對象才能意識。(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