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博览

孔孟之道判释(13)

二、何谓“儒学”?

《礼记.坊记》篇说,“礼者,因人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这是“役使群众”的一切行动纲领。防民于水火的最好方法。在《大戴礼记.礼察》篇更清楚地说明“礼”的作用: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犹防与。夫礼之塞,乱之所从生也,犹防之塞,水之所从来也。—-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信于微眇,使民日从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荀子对礼非常重视,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世,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此礼之所起也。”1荀子还称赞“礼者,人道之极也。”2

从上我们看到,古人说的这个“礼”,其实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宪法”,或说基本法。而古人说的“法”,相当于现在的刑事法。宪法是禁于将然之前法律,刑事法是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律。礼,其实就起着当今宪法的作用。以此来看儒家圣贤为何这么重视这个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等等之禁令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国家大法,关系到王朝的统治延续问题,它至高无上,做君臣的,孰能无视之?孰能无慎之?当然要谨言谨行,符合礼节了。况且礼是执天意而定出的行为规范,人要想更上一层楼,抵达知天命,没有礼来做行为规范,如何知天人之分际?不知礼,就等于没有了方法和方向。故人要知礼,识礼之后,方能迈向“知人”的步伐。孔子说他“三十而立”4,就是说,他三十岁就知礼了。孔子七岁就可以设礼阵与伙伴玩游戏,从小就在“礼”的浸淫下生活,这样的聪明人,要到三十岁才完全懂得“礼数”,可见孔子是如何重视这个“礼”了。

可以说,礼,是古代皇朝的宪法,由于代代相传,人们都照着去做,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俗,一个传统。它有点像宗教的教条,被祖祖辈辈固定下来。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礼也可以叫“习俗法”。它有些繁琐的礼仪,不会变通,就成为现代人说的“死礼节”。但是,礼,它是儒家天道文化的表现行为准则,没有它,则天道不可见,天道没有了,整个儒家传统文化就倒塌了。(待续)@

1《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48页。

2《荀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53页。

3《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页。

4《论语》,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