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释(9)

一、天下文化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看现代西方的社会,他们很强调个人主义,即强调自我的发展,强调个性。自我发展固然不错,但自我与大众是相互矛盾的。个人主义过多了,就会妨碍大众社会的发展;而过分强调公众社会利益的和谐,则打击个人主义的发展。这个人类社会的问题,是很难协调发展的。儒学,它既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又兼顾不妨碍别人的发展,实是一难得的、非常符合人性发展的学问,故它称为“天下文化”是很适宜的。

我们把孔孟的学说放在天下文化的框架下来审视,我们就能看出其义理所在。有人说他是“成德之学”,有人说他是“君子之学”,更有人说他是讲“仁、义、礼、智、信”,又有人说他是讲“忠、孝、廉、耻、勇”。其实,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天道下的人类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才是幸福、美满、和谐?从而产生出一套文化来做审视的坐标。我们就更清楚地看出,孔孟这套学说,讲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处,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这一套道德说教,都是根据天道的演变而来。故我称其为天下文化。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孔子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他讲的有点类似今天所讲的人权公约。即人普遍所需要的最基本道德准则。有人会说,世界人权说人人平等,孔夫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怎么能把它与人权公约相比呢?以我看来,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强调社会结构的关系,即你坐在那个位置,就要做好你的本分工作。他没有说你不能逾越这个等级。孔子的成长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他“吾少也贱”,后来能做到士大夫以及开学当教师。从一个下等人昇上一个较有名望地位的人。假如说孔子强调等级不能逾越,那他就永远在家种地做下等人了。孔子这个天下文化的人权公约精神,有很多方面至今还很突出:如他主张“有教无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管他父母是黑人、白人、黄种人;也不管他是富人、穷人;乡下人或是城里人;更不管他父母是残废人或是罪人,他都有权接受教育,不能附带任何歧视条款。这不正是当今人权法则所要求的权利和义务吗?又如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把宽容的人权法则活生生地说出来了。孔子阐述这个做人的基本道理,普天之下都讲得通,都能实施使用。他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宗教的争议,他说的是天道下的人类文化。(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鹤昇,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生于中国海南岛儋州市高洋村。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黄鹤昇与两位好友夜晚在山上煮酒庆祝。年纪虽轻,却深知“老毛不死,我们永无出头之日”。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学阶段被文革耽误了十年学业的黄鹤昇,先考取了广州“广东省政法干部学校”,后又考上江南某政法学院深造。在该院,第一年学习形式逻辑学,为他的哲学兴趣打下了一个基础。第二年他突然逃学出走深圳,与友人一起办出版社和出版杂志。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他真正“出走”赴泰国曼谷,同年六月到了德国。
  • 德国新天鹅堡有家中餐馆“聚宾楼”,很多人曾在此用餐,却少有人知道,这家的父子俩以不同的方式均曾获奖…
  •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过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竟让华夏民族传承至今,成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标签。
  • (shown)想当年,那个将华夏文明定于一尊的孔老夫子,说仁、说克己、说复礼,还有礼义廉耻、诚心及天下都说了。就是没有说爱国主义......
  • (shown)我们再来看《易》经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阴阳”作卦,阴爻代表符号为“--”,阳爻代表符号为“-”,经三易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实质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视天下苍生万物由天道而来,吾人对天下万物,特别是人类要有“恻隐之心”,即孔子讲的仁礼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后,都是继承这个“天道”文化传统的。翻开历史记载那些鸿儒俊杰,没有哪一个不谈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国,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个国家兴亡的责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兴亡就不同了,它关系到文化礼教能否传承的事,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这个责任,要由知识分子(士大夫)来担当。
  • (shown)“国家是永久的”,即近似于古人的“天下”;政府、政党皆可更换,说明此不是儒终极服务的目标。其言可说是一针见血,此仅供爱政府、爱党专业户参考。爱党、爱政府与爱国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国历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说明儒学,他不是属于那一朝代,那一个皇帝,那一个政党,那一个国家的;而是天下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财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