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15)

曹长青

人气 7

【大纪元2012年04月29日讯】第十五章:寻找泰坦尼克号

当“卡帕西亚号”载着幸存者抵达纽约、把那些遇难者的消息证实得清清楚楚时,绝望、悲痛的家属们就有动议,要集资把“泰坦尼克号”打捞出来,人死了,怎么也要把尸体找回来。尤其是那些富豪们的家属,更有这种愿望,他们也有财力这样做。遇难的大富豪阿斯德一个人就有资产近一亿美元,他的财产之多,可以建造13艘“泰坦尼克号”;另一个遇难的商业巨头斯特劳斯拥有世界最大的百货公司;而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的国际管道公司总裁古根海姆更是银行世家。船上的百万富翁就有57个,每个人拿出15万,就是850万,可以建造一艘“泰坦尼克号”巨轮。

但这个动议并没有真正实行,因为困难太多,都不是金钱能够解决的。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准确位置。连在出事的海面找尸体都非常困难,最后只找到三百多具(五分之一)。轮船从纽约开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点,一个来回就要五、六天,而要在那么辽阔的大西洋找到跟大洋相比小得像泥球一样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对当时的人来讲,真是“难于上青天”。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人们还不知道海面距“泰坦尼克号”残骸深达四点五公里,一个来回就是18里地那么远,别说把沉船捞上来了,连人都无法下到洋底、再回来。更关键的是,当时还没有电脑和电子超声波测试仪器,根本无法准确知道“泰坦尼克号”残骸到底在什么位置。

更何况,打捞沉船的呼声还没有落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就响起,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死亡,远远超过“泰坦尼克号”的遇难人数,人们更无法顾及沉睡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了。

大战结束后,人们刚刚缓过一口气来,很快又出现了经济“大萧条”。人们连饭碗都保不住了,谁还会拿出钱和热情打捞“泰坦尼克号”呢。

大萧条的余波还没有完全平静,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现代“泰坦”希特勒,向人类秩序挑战,把战火从欧洲烧到非洲、亚洲,全球几乎所有主要的国家都卷了进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几千万人丧生,死亡人数是“泰坦尼克号”的千倍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又形成了美苏两大集团,以“冷战”的方式对抗。美、苏两个大国,都把眼光盯在太空上,争相造宇宙飞船登月球,以显示自己的实力,没有哪个国家想去打捞沉在大西洋底的“泰坦尼克号”。

没钱没技术的梦想者比尔

但自“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之后,寻找沉船的残骸却成了无数探险家的梦,也成了海洋科学家建功立业的争夺焦点。

最早做这个“梦”的是美国青年比尔.坦特姆。1937年,7岁的比尔和父亲一起乘一艘荷兰的船在加拿大海峡度假,结果他们乘的船和一艘丹麦的船相撞,那条丹麦船被撞沉了,比尔乘的船只有很少的损坏。他爸爸和全船所有的乘客在这大难不死之后都议论起以前的海难,于是小比尔第一次听到了“爱尔兰皇后号”和“路西坦尼亚号”的名字,这两艘客轮一前一后,于1914年和1915年带着众多的乘客沉入海底。当然,小比尔听到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的辉煌、豪华、巨大,一艘谁都相信绝不会沉没的巨轮、但仅仅两个多小时就沉入了大西洋的神秘,哪一样都把比尔的好奇心缭绕得痒痒的。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一个和“泰坦尼克号”一样巨大的梦想:在大西洋里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

长大以后,比尔就投身打捞沉船的工作;同时研究所有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资料,他对“泰坦尼克号”的每一个细节都滚瓜烂熟,成了“泰坦尼克号”专家,被人们称为“泰坦尼克先生”。

比尔把找到“泰坦尼克号”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弃而不舍地努力,曾找到了“泰坦尼克号”很短命的姐妹“布里坦尼克号”。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他在实现自己的愿望之前就去世了。他妻子感慨地说:“比尔是为泰坦尼克号而生,为泰坦尼克号而死的。”

比尔.坦特姆代表了“第一代”寻找“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人,他们没有足够的研究经费,没有现代科技,他们只有一个至死不渝的梦想。

有钱有技术但没运气的大亨

第二个做这个“梦”的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亨杰克.格里姆。格里姆由于做石油生意发了大财,成了亿万富翁。那么一大堆钞票膨胀了他的“异想天开”,他想做件惊天动地的事,于是想到了寻找“泰坦尼克号”残骸。虽然他发这个“奇想”的时候,“泰坦尼克号”已在大西洋底躺了半个多世纪,但时间的推移,并没有降低大众对这艘神秘的巨船的浓厚兴趣和好奇。找到这艘船的残骸肯定是轰动全球的大新闻,而且说不定还会从沉船里找到一些珠宝,因为当时这条船上有买了五百万美元保险的首饰。这样一个名利双收的事,最符合大富翁格里姆的口味。

格里姆有一股充满幻想的天真劲儿。他小时候就迷恋古物,一直喜欢收集古董汽车。他自己不懂航海和打捞沉船的事,但就像任何一个成功的老板一样,他雇用了这个领域最好的人才。两名世界上最顶尖的海洋科学家弗雷德.斯皮斯和比尔.瑞安被他用巨款挖了来,组成了探测小组。

斯皮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是一位杰出的潜艇驾驶员。战后他取得了核物理学的博士学位。自1958年,他领导的海洋物理实验室,在利用声纳技术来提高海底探索能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曾帮助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底找到不少沉船,是海底学科的世界级尖端学者。

瑞安是纽约一个海洋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多年来一直对研究探测技术感兴趣。他发展了一个叫做“五号海马”的中程声纳仪,可以大面积绘图和探索地形。

斯皮斯和瑞安的初步计划是,首先锁定“泰坦尼克号”的遇难位置。当时“泰坦尼克号”报务长菲利普斯发出的求救呼号是“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先在这个位置寻找,如果找不到东西,再把探测区域扩大到一个长方形的范围。

1980年,德州石油商人的“探测船”向浩瀚的大西洋进发,当时的媒体纷纷报道,因为这是去寻找“泰坦尼克号”呵,船上还有两个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这条“探测船”载着希望,载着大众好奇的兴奋点,一路驶向了“泰坦尼克号”出事的海面。按照原定计划,斯皮斯和瑞安对“泰坦尼克号”的遇难海面进行了考察探测,但没有结果。斯皮斯抱怨说,由于天气不好,他们在现场考察的一半时间都浪费了。结果是空手而归。

但这位德州石油大亨不甘心,反正他有很多钱,再掏出来一把就是了。一年后,他的“探测船”再次向大西洋进发。当时有很多人来给他们的船送行,因为这次不仅仍有那两位顶尖的海洋科学家,还有石油大亨本人,他也上了船,检验一下自己的运气。

这次出发前,他们更仔细地研究了“泰坦尼克号”的遇难位置,因为上次按照当时的“呼救迅号”给予的位置,没有找到任何东西。他们调看了当年赶去遇难现场营救的“加州号”客轮的航海日志,上面记载着,“泰坦尼克号”是在西经50度3分的地方。这和“泰坦尼克号”报务长菲利普斯报的位置少“11分”。

他们又研看了当时赶去救援的“卡帕西亚号”的航海档案,以“卡帕西亚号”的时速,可以推算出,那些“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漂浮的位置不会超过北纬40度45分,这就是说,“泰坦尼克号”撞了冰山后,在沉没之前,曾自动漂流了七公里左右。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位置不在报务员菲利普斯报的位置,而是在这个位置七公里之外。

他们在这个“七公里之外”的地方寻找了三个星期,但连“泰坦尼克号”残骸碎片的影子也没见到。两名科学家都很沮丧,而随船来测试运气的石油大亨格里姆更是失望。但他们回到波士顿看拍回来的录像时,在最后30秒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模糊的东西,它的长度和形状都和“泰坦尼克号”的螺旋桨吻合。石油大亨格里姆兴奋了起来,他确信,这个“长方形的模糊东西”就是“泰坦尼克号”的螺旋桨,虽然两名科学家都很怀疑,但格里姆相信他找到了“泰坦尼克号”,并迫不及待地向媒体宣布了这个结论。

很多报纸报道了格里姆的“说法”,电视上也播放了他的那个“长方形模糊东西”的“螺旋桨”录像,但很多人表示怀疑,因为连那两个探险科学家都不确信。格里姆被人挖苦为,是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信誉大失。但格里姆是个老天真,只有他自己仍然坚信不疑。

但毕竟一个“模糊的图形”无法完全说服人。格里姆又动了再次去大西洋找沉船的念头。两次的大洋探险,把这位石油大亨的钱花了好几大把,他手头也不是那么阔绰了,虽然他还在开采石油,利润还在滚滚而来,但毕竟地下的石油不像大西洋海水那么多。

用了两年的时间,格里姆又筹集到一大笔资金,这次,他还是亲自去大西洋考察他的“螺旋桨”。他相信,“泰坦尼克号”的船体还和螺旋桨连在一起呢。

1983年7月,德州石油大亨的“探测船”又出发了,这次船上只有瑞安和格里姆。这次考察,他们足足在浩瀚的大西洋上颠簸了40天,但又是一无所获。这位石油大亨的热情和他的钱一样,都花光了。

但后来的发现证明,“泰坦尼克号”残骸就在报务员菲利普斯报的纬度上。但格里姆和那两位科学家,第一次探测时过于循规蹈矩,第二次又离谱地异想天开,没有按他们自己的结论在西经50度的地方仔细探测,他们在离沉船只有二点七公里处错过了,那个距离刚好超过了声纳仪扫描的范围。

这位德州石油大亨和两个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家,代表了“第二代”寻找“泰坦尼克号”的探险者,他们有钱,有技术,但没有运气。

金钱技术和永不放弃

第三个做这个“梦”的是美国海洋科学家罗勃特.巴拉德。在“泰坦尼克号”沉没30年后出生的巴拉德,小时候看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时就对这艘沉没的巨轮开始感兴趣,而且兴趣与“岁”俱增。

1967年,巴拉德以青年科学家和海军少尉的身份,从加州来到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海边,加盟了座落在那里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这个成立于三十年代的研究所,是全美两个最主要的勘探海洋的资深研究所之一。虽然联邦政府给他们一些经费资助,但他们基本上是独立的,研究的兴趣和项目都不受政府的干涉。

1973年,31岁的巴拉德进入了“伍兹.霍尔研究所”的“阿尔温潜海小组”,开始了他寻找“泰坦尼克号”的第一步。一年后,他获得了海洋探测的博士学位。

“阿尔温”是一艘能载三个人的潜水艇,是根据最早的倡导者的名字命名的。这艘潜水艇在1964年制造出来的时候只能潜到1,800米,远达不到深海海底的平均深度3,600米。巴拉德博士加入这个潜海小组的时候,“阿尔温”的艇体外壳已由铜换成了钛合金,这样它就能潜到3,700米深的海底,成为当时唯一能潜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现代潜水艇。

巴拉德先是和法国科学家一起去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点,用“阿尔温”潜水艇潜到海底,然后用潜水艇上的深海探测器寻找,但毫无所获。从这次探险失败中巴拉德总结出,要想找到“泰坦尼克号”,必须要有更现代、更为可行的探测仪器。于是他改为租用“海探号”钻探船来寻找。钻探船的钻头被卸了下来,接上了一个长方形的箱子,里面装有敏感的声纳仪、照相机和录像机等。钻探管子由一根金属缆线与海面上的船联结。如果发现海底有什么东西,钻探管子就会举起来,把探索箱子换成把爪,把海底的物体抓上来。本来这是个很有希望找到“泰坦尼克号”的仪器。然而,“海探号”开进大西洋之后的命运和“泰坦尼克号”一样,不几天就遇上了灾难,也是在半夜两点多的时候,钻探管子断裂了。将近80米长、2,700多公斤重的铅臂从上面掉下来,就像一颗炸弹一样直甩入海底,把他们贵重的仪器全部葬身大海。

这次失败,不仅是一次重大的挫折,也使巴拉德个人的声誉受到影响,好在租来的这些价值60万美元的仪器买了保险。“海探号”的失败,不仅使巴拉德失去了那么多贵重的仪器,还失去了“伍兹.霍尔研究所”对他的信任和兴趣,研究所通知他,不可以再以这个研究所的名义寻找“泰坦尼克号”,当然,更不会给他研究经费了。“泰坦尼克号”真的是一个神秘的“晦星”,谁沾它的边,谁就倒霉。德州石油大王的大把钞票扔进了无底洞,毫无回报;现在巴拉德把他的事业和名声都扔进去了,一无所获。

巴拉德不死心,他要自己组织公司,单枪匹马挑战大西洋。巴拉德的目的是,通过媒体集资的方式,制作一个深海影视“探索车”来寻找“泰坦尼克号”。巴拉德联系了英国的BBC、美国的主要电视网、迪斯尼公司和《国家地理杂志》。可惜,除了迪斯尼以外,其它的公司全都拒绝了巴拉德。迪斯尼开始很感兴趣,但最后又觉得花费太大,打了退堂鼓。巴拉德提出的预算是150万美元。

1979年,巴拉德终于得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带着当时世界上最高科技的摄影仪器又去大西洋尝试了一次,但仍是空手而归。这次失败,使巴拉德更加相信,必须先发展出高超的探测仪器,然后才能再进大西洋。他到处找经费支持,最后得到美国海军的资助,来发展他日思夜想的深海影像扫描技术。他梦中的仪器是遥控的深海影像车“阿钩”,用一根电缆连接着一个会游水的机器人。“阿钩”是一个不载人的潜水器,里面装着摄像机,用一条光纤电缆连结,由海面的母船拖着,在海底的地面行走,速度是每小时一到二海哩。

在1983年德州那个石油大亨第三次从大西洋空手回来的时候,巴拉德的“阿钩”正在紧张地制作着。巴拉德对这个德州石油大亨空手归来有点幸灾乐祸,认为格里姆既愚蠢又没运气。巴拉德认为该是他接受挑战的时候了,同时他也暗自庆幸别人还都没找到,自己还有机会,他祝自己好运。

1984年,海军同意投资巴拉德的计划:次年夏天到大西洋寻找“泰坦尼克号”三个星期。虽然巴拉德知道自己的探测小组是最好的,但是180平方公里的凸凹不平的海底是很大一块面积,三个星期的时间很难保证找到沉船。所以在探测计划被批准以后,他马上飞到了巴黎,去找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所。法国人一直愿意加入美国人的行列,特别是涉及到高科技的项目。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一点也不支持巴拉德的“泰坦尼克号”探测时,法国的国家海洋研究所却全力支持这个项目。

当巴拉德集中力量完成“阿钩”的制作的时候,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所投入了大量金钱和人力对历史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在三个星期内,他们要在“泰坦尼克号”失事的180平方公里主要海域进行搜寻,然后还要扩大到270平方公里,开辟第二搜寻区域。要把这么大面积的海底全部探一个遍,不做好准备在三周内是很难完成的。

美国和法国的联合探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四个星期,由法国科学家路易斯.麦克指挥法国“拉索罗特号”探测船,用最新的声纳仪器对某些指定的区域进行系统的探测。第二部分12天,由巴拉德指挥美国“科纳号”探测船用“阿钩”对前面的法国船找到的目标进行视觉检查。

梦想成真

1985年6月24日,“拉索罗特号”从法国布雷斯特港出发。由于找到“泰坦尼克号”将是举世瞩目的成绩,所以巴拉德暗自祈祷路易斯.麦克别在他赶到之前先找到“泰坦尼克号”。选择这么大一片区域进行探测,用中国古语来说,是真正的“大海捞针”;用美国人的话来说,等于是买“六合彩”,像一场赌博。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在1929年,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17年之后,在沉船地点西北方向560多公里的地方发生了一次大地震,破坏了很多海底电缆,还引起了海底泥沙的流动。如果海底泥沙流动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把沉船给埋了起来,那他们就永远没有可能找到“泰坦尼克号”了。

随法国探测队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巴拉德和麦克一起离开了“拉索罗特号”,到达了等在波士顿的美国“科纳号”探测船。那些拍电影的摄制组人员也早已登上了这条船。巴拉德带领美国探测队的专家认真研究了当年赶去营救“泰坦尼克号”的“加州号”的航海日志,推算出那天他们的速度及方向。“加州号”是在4月14号晚上10点30分遇到了堆积的浮冰,一直停机漂流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自然漂流了九公里。当时的海水是以每小时12点6公里的速度流向东或东南方向。所以可以推测“泰坦尼克号”应该是在救生艇被救起的北面。所以,巴拉德指挥的美国“科纳号”探测船选择从南边“卡帕西亚号”捞起第一个救生艇的地方开始往北面寻找。

在1985年的时候,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卫星确定方位,这比当年“泰坦尼克号”和所有的其它船靠天像定位要准确很多。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搜寻还毫无线索。那位德州石油大亨,三次找船都失败了,写了一本泄“哀”的书,书名是《无法企及》。但在这本悲哀绝望的书中,还是有一点“企及”,那就是画有一个他们发现的那个所谓的“螺旋桨”位置的示意图。巴拉德指挥探测船在这个示意图的位置非常认真地探测了一遍,但什么也没发现。后来才明白,那个德州石油大亨故意把“螺旋桨”画在另外的位置。

他们继续寻找,虽然经常看到一些和“泰坦尼克号”沉船相似的东西,但都是海底流沙堆积成的山丘,根本不是他们要找的那个残骸。

到了9月1日凌晨,值班的贝利.蓝智预测说:我们今天晚上会发现沉船。几天来他一直在预报什么时候能发现“泰坦尼克号”。这次他说会是在凌晨2点到2点30,因为“泰坦尼克号”是在凌晨2点20分沉没的。有人觉得贝利有点迷信。

到了大约差12分钟到凌晨1点的时候,贝利对同伴哈瑞斯说:“我们今晚怎么才能坚持住不合眼呵?”哈瑞斯没有回答他,而是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他看到了一个新的影像。“有东西”,他指着电视屏幕说。这话立刻引起那些昏昏欲睡的观察员的警觉。但他们都猜想,可能又是一个假像。

哈瑞斯调整了一下“阿钩”的位置,把它从向前看转成向下看。几秒钟之后,贝利大叫起来:“沉船!”可以十分肯定,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东西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人造物。整个观察室都沸腾了。虽然贝利和哈瑞斯都提醒应该把负责人巴拉德找来,但此刻没有谁愿意离开屏幕前。这时正好有一个厨师无所事事地来到观察室,这个差事自然就交给了他。

就在厨师去找巴拉德的时候,观察室的人又从屏幕上发现了一个新的圆形东西。“是一个锅炉吗?”有人问道。“真的是一个锅炉!”贝利喊道。虽然现在已经几乎可以说是毫无疑问了,但随着这条美国探测船的法国科学家麦克仍不相信他的眼睛。他打开一本书,里面有一篇1911年登在《造船者》上的著名文章,介绍“奥林匹克号”和“泰坦尼克号”,他翻到了有锅炉照片的插图。他看看插图,又看看屏幕,反复比较,然后好像是要说服自己似的:“是的,那是一个锅炉。”

巴拉德听到厨师说“观测室的人叫你”之后,几乎是在30秒钟内奔到了观测室。他看着银幕上重新播放刚才的情形,没错,那是一个锅炉,巴拉德几乎不知所措,是“泰坦尼克号”上的……真的是,天哪。

麦克也完全相信了眼前的事实:他们找到了“泰坦尼克号”。他喃喃地说:这不是运气,这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电视屏幕上的影像越来越清楚:大块大块的沉船碎片在“阿钩”的下面出现。观察员必须小心地提起“阿钩”以防止碰着那些碎片。银幕上那些沉船残壳,不能不使他们想起那个已经非常熟悉的、刻骨铭心的“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船,大家都狂欢了起来,整个船成了一个狂欢的大厅。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忽然有人指着两个时钟:一个是格林威治时间,一个是当地时间,“噢,我的天哪!”他说。那时差不多凌晨2点,很接近“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这马上影响了所有人的情绪,刚才兴高采烈的情形一扫而光,大家都感觉到尴尬和悲伤。这时候大家都从专业海洋探测人员变成了普通的、被感情左右的人。

巴拉德独自离开了观测室,找到一个角落,让自己静静地体验此刻的情感。然后来到船尾,竖起了“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的旗帜,那条巨船当年就是在这面旗帜下建造的。其他人也陆续来到这里,静静地望着旗帜,望着海面……

此刻,是1985年9月1日凌晨,天气异常清朗,天空布满星星,海面格外平静。除了那一轮月光,一切都和“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那天晚上非常相似。没有人说话,也许有人心里在想:如果那天晚上有这轮明月,可能一切都不会发生。

现在,“泰坦尼克号”躺在四千多米深的海底一个斜坡上,船头向北,船身平卧。在那么深的地方,完全是一片漆黑,没有任何光线,也没有任何植物。那是一个平静、安宁的地方,是那条巨轮和一千五百多遇难者最好的安息地。

73年了,人们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墓地,当年那一切此刻在每一个人的脑中浮现:“泰坦尼克号”的船头正在向下倾斜,救生艇正像鬼影一样躲开“泰坦尼克号”,一千五百多生命被断裂的巨轮抛向海面,在水中挣扎,嚎叫……最后冻成一个个冰砣,沉入海底……

巴拉德和探测船的人沉浸在对当年“泰坦尼克号”事件的追忆中,连找到了沉船的欢乐都忘了。他们望着那片水面默默地感叹着,此刻,偌大的世界,只有他们知道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知道这艘巨船残骸的准确位置。

然而他们绝没有想到,此刻,在伦敦,《观察家报》的头版头条大标题是:“泰坦尼克号找到了”,并报出了发现“泰坦尼克号”的具体时间。显然是船上有人暗中向媒体通风报信了。

接着,伦敦《太阳报》在9月2日用通栏两行大标题报道“泰坦尼克号找到了!”,并配有荧光屏显示的“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照片。

虽然发现“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的消息远不可能和当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一样震撼世界,但它毕竟也是一条世界性大新闻,在新闻发布的随后10天里,仅仅在美国,就至少有32名“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被各种报纸、电视、电台采访报道。有的大富翁要出资把“泰坦尼克号”打捞出来,修复成收费展览馆。但这个主意立即遭到“泰坦尼克号”遇难者亲人的反对,他们说,那么多人遇难,不可以再把这个痛苦的记忆变成商业用途。而一个死者的儿子说,他拚死也不能让那些打捞沉船的人得逞,“它是我父亲的永久墓地,决不可再碰它,搅乱老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安宁。”

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海洋科学家们不仅立刻成了新闻人物,也确立了他们在海洋探测方面的权威地位。虽然美国“科纳号”探测船发现“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法国科学家路易斯.麦克也在“科纳号”上,但他还是为自己的“拉索罗特号”错过了“泰坦尼克号”而伤心。麦克率领的法国“拉索罗特号”探测船在探测时,由于风浪太大,他们在只有1005米左右的距离错过了“泰坦尼克号”。

无论巴拉德怎么安慰他,怎么强调找到“泰坦尼克号”是他们共同的成绩,麦克就是高兴不起来。虽然美国和法国是联合行动寻找“泰坦尼克号”,但在他们各自心里,都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找到“泰坦尼克号”的人。在今天这个缺乏事件的年代,想建功立业并不容易。

巴拉德代表了“第三代”寻找“泰坦尼克号”的探险家,他有资金,有技术,还有运气。

终于看到那个甲板

找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位置,并不等于了解了残骸的全部。他们还不知道沉船的主体在73年以后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条沉船还是一个整体。他们需要拍到更多、更清晰的照片。

当探视到沉船的中心线时,他们看到了那个被水冲倒的驾驶室。那是史密斯船长最后茫然站立的地方。

虽然探测船在全力以赴地继续工作,但媒体已经不允许他们安心工作了。在蓝天上,一架能载12人的双引擎螺旋桨的飞机就在“科纳号”探测船上空盘旋。飞机的外面装着一条特别天线,很明显,这架飞机的目的是测定“科纳号”的位置,也就是说,它想要测定“泰坦尼克号”的位置。飞机在“科纳号”头顶上飞来飞去。但这架飞机没运气,因为此时“科纳号”已经在远离“泰坦尼克号”残骸两公里多的地方寻找一个无线电传送机。巴拉德猜想,飞机里面很可能就是那个三次在大西洋上探险、却是连“泰坦尼克号”的一块船板都没发现的德州石油大亨。

巴拉德率领的探测任务完成了,但另外一个并不轻松的工作在等着他,那就是应付新闻媒体。“伍兹.霍尔研究所”看到巴拉德找到了沉船,就好像他们一直在全力支持这个项目似的,拼命和巴拉德拉关系、亲近,并代表巴拉德和各种媒体联系,毕竟巴拉德还是这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要求巴拉德见尽可能多的记者,这样显然可以给他们研究所带来更大的名声。而整个世界的报刊电视记者都希望从巴拉德博士那儿得到几句精彩的话。

虽然巴拉德和探测员们知道人们会对发现“泰坦尼克号”沉船而兴奋,但他们完全没想到,媒体和大众会兴奋得近乎疯狂。

1985年9月9日,天气格外清朗。巴拉德和麦克率领的“科纳号”抵达了纽芬兰。成群的直升飞机、小飞机和人群拥上来,他们欢呼着,包围着“科纳号”。一艘小艇载着一个小型的欢迎队,其中有“伍兹.霍尔研究所”主任,海军秘书长的代表,还有巴拉德的太太和两个儿子。

当年“伍兹.霍尔研究所”一点也不支持巴拉德寻找“泰坦尼克号”的项目,甚至不许他以“伍兹.霍尔研究所”的名义筹集研究资金。现在,巴拉德找到了“泰坦尼克号”,成了世界媒体中心的时候,伍兹.霍尔研究所的所长亲自出马来欢迎他们归来。当然,巴拉德博士仍然是伍兹.霍尔研究所的人,他的成绩就是研究所的成绩,而研究所的成绩越大,他们拿到的研究经费越多。除此之外,一个海洋研究所,如果不是沾“泰坦尼克号”的光,大概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受到这么多媒体的关注。

当“科纳号”徐徐驶进波士顿“伍兹.霍尔研究所”的海洋设备通道时,码头上站满了人。记者们立起了一排卫星天线,把消息发向纽约和全世界。巴拉德和麦克受到了英雄凯旋式的欢迎,他们看起来像是刚从月球上归来的宇航员。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美国和法国的这次合作虽然成功地找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但由于最后关于谁拥有那些“泰坦尼克号”的照片和如何使用那些照片而发生不愉快的纠纷。但巴拉德和麦克依然是好朋友,他们互道再见,发誓下次继续合作。

一年以后,即1986年的7月,巴拉德再次去了大西洋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更仔细的探测。这次探测,巴拉德得到了美国海军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全力支持。但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所”的人参加。由于照片的纠纷,他们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关系很僵。虽然巴拉德邀请了麦克,但他没有来成。

由于上次卫星测定的位置非常准确,所以这次他们直驶1620公里,到达了“泰坦尼克号”沉船处。这次他们用了载人的潜水艇去探测“泰坦尼克号”。但由于少了法国人,如果他们的潜水艇出了事情,就没有救援的潜水艇。他们觉得自己就像宇航员去了几百万公里以外的星球,如果发生了什么差错,就没有任何活的希望了,因为那是九里多地深的海底,谁也游不上来,只能和“泰坦尼克号”的遇难者结伴了。但他们还是勇敢地下去了!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让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这是第一次有人来到在深海下沉睡了74年的“泰坦尼克号”旁边,在潜水艇里,探测员们清晰地看到了沉船的甲板,那个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甲板。当年,就在这个甲板上,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人类所有的情感行为都被全方位地表现了出来:

埃达.斯特劳斯,这个世界最大百货公司老板的太太,放弃了上救生艇的机会,返回甲板和丈夫一起静静地等待最后的时刻;

在船上刚过了18岁生日的艾尔弗雷德.拉什,拒绝和妇女儿童一起上救生艇,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个男子汉了,他随着船走了;

在这块甲板上,白星轮船公司的总经理布鲁斯.伊斯米爬上了救生艇,他的肉体虽然生存了,但精神却随“泰坦尼克号”沉入了大西洋底;

也是在这块甲板上,船上的乐队在海水就要淹没船头的时候,还在勇敢地演奏着欢快的乐曲给船员们鼓劲……

目睹这块甲板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对当年情形联想的汹涌潮水。潜水员们在感叹中工作着。这次探测进行了12天,巴拉德和他的技术人员下到海底11次,共在海底33个小时。他们看到了“泰坦尼克号”的各种情形,更证明了这条巨轮在下沉的时候断成了两节,因为两截船身在海底相距600多米。几乎可以肯定,船还在海面或刚沉入海里时就爆裂成两部分。

据“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当时的描述,大概是在凌晨2点15分钟的时候,救生艇上的乘客们惊恐地看到“泰坦尼克号”的船头越来越沉向水中,船尾则翘起离水面越来越远,最后形成一个至少45度的角,然后爆裂开,随着一声剧响,船身断成两截,船上的结构被扯成碎片,沉人海底。

6个钟头以后,也就是当所有的救生艇都被“卡帕西亚号”捞上来的时候,大多数物体已经沉入海底。人的身体在肺里全部充满了水之后也沉入海底。那些没穿救生衣的人很快会被呛死或被困在船里,然后随着船的碎片一起下坠,消失在大海中。

海底深处是一个安静而相对稳定的地方。“泰坦尼克号”在喧闹了几个钟头之后,沉落到离海面四千米以上的海底深处。那里的环境改变是以几十年而不是几天来计算的。首先消失的是那些软性的有机物品,如食品或尸体。肉和骨头很快就被深海鱼类吃掉,剩下的骨头也会很快被海水溶化掉。衣服可能会留存的久一点,大概几年时间吧。有双皮鞋竟然留了下来,一边一只地摆在那个曾经躺着一个遇难者的地方。

迄今为止,虽然人类可以下到海底,但还不能走出潜水艇,只能通过摄影机看到“泰坦尼克号”。不可想像如果人们可以走上“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甲板,走进船里的一等舱,走进晚宴沙龙,会看到什么情形,也许那些餐具还摆在那儿呢。

目前人类只到达过地球上三分之二的被海水覆盖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仍然充满了神秘。海洋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没有被真正探索过的地方,迄今为止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是非常肤浅的。

争相而至的挖宝者

1987年8月,一个新的考察团又到达了“泰坦尼克号”遇难的地方。他们是1985年和巴拉德一起发现“泰坦尼克号”的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所的人和几个美国投资家组成的探测团。这个组织宣称他们的目的是打捞沉船中的物品。法国的海洋研究所提供了深海潜水艇、摄影、打捞技术和科学家。美国方面提供资金。据他们的一个主管说,总投资是600万美元,接近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巨轮的费用。

而他们花在海底的时间,是巴拉德1986年探测发现沉船的六倍。他们用这些时间从海底打捞出了1,800件物品。遗憾的是,虽然承诺了不伤害沉船,但在匆忙的打捞过程中他们使沉船受到很严重的伤害,这从后来的电视节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1991年6月,一个加拿大/俄国/美国的联合考察队,乘着俄国“阿卡迪米克.科迪士号”航空母舰的两艘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潜水艇,来到“泰坦尼克号”现场。在电影制作人斯蒂芬.劳的指挥下,利用那两艘先进的潜水艇拍了许多沉船的精彩镜头。那些镜头可以在1992年出品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看到。这个考察队既没有损伤沉船,也没有从残骸处拿走任何物品,他们的做法是找到沉船的巴拉德等海洋科学家所期望的。

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叫做“泰坦尼克号纪念”的提案,呼吁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和其它对“泰坦尼克号”沉船有兴趣的国家相互合作,达成一个协议,使沉船残骸的地方成为一个“国际海事纪念碑”,并给未来的考察者制定规则。在这些规则没出来之前,大家都不可以动“泰坦尼克号”,不能打捞物品。

当年拥有“泰坦尼克号”轮船的“白星公司”的后继企业“白星之家”,也立即成立了“泰坦尼克号保存信托基金会”,征求世界人士加入,会费为5美元,意在阻止打捞这艘沉船,要“保存”在海底不要动她。“白星之家”出版的《惨剧成为传奇的泰坦尼克号》书中,对世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世人不要去动这座海底墓地,亵渎死者;并说打捞不仅有极大的危险,也对人类环境造成损害。同时也反对打捞残骸里的物品。

但无论是美国国会的提案,还是“白星之家”的呼吁,都没有法律的约束力阻止任何人真的去打捞沉船物品,因为历来国际公海上的东西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1992年,有人成立了一个“泰坦尼克号公司”,开始打捞沉船物品。两年后,美国法院批准这个公司为打捞物品的拥有者,并给了他们独家拥有打捞出的物品的权利。

同是1992年,那个曾三次到大西洋探险,却连“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影子也没找到的德州石油大亨格里姆又租了一条船去“泰坦尼克号”沉船地点。但这个石油大亨天生和“泰坦尼克号”没缘,他所租的船竟然一件东西也没有找回来。

除了法国那个探测队打捞出来的1800件沉船物品以外,1993年和1994年又有两支探测队去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处,又打捞出另外1800件物品。所以,迄今为止已经有3600件“泰坦尼克号”的沉船物品被打捞了上来。现在那里已经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物品留下来了。

巴拉德博士一直为了海底的东西能得到保留而呼吁,他认为:每一件捞上来的东西都和1912年的海难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只船上的电话,可能就是瞭望员弗利特第一眼看到冰山时用来通知驾驶室的那台电话;一个扩音器,可能就是船长史密斯用它下了“弃船”和“做一个真正的英国人”的命令;嘹望塔上的警钟,发现冰山时,可能就是它响了三声报警……每一样从海底取回来的东西,都失去了部分的意义和神秘感,也降低了他们神圣性。

但巴拉德说这些话有点矫情,如果不是他千方百计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所在,谁又能挖出这些沉船上的物品呢。如同一个人告诉了人们蛋糕在哪里,你又怎么能谴责那些饿鬼贪婪地抢吃呢。

而且,大众对“泰坦尼克号”沉船的遗物还是充满兴趣的。1990年,在巴黎曾展出了部分“泰坦尼克号”沉船物品。1994年10月,在伦敦的英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又进行了一次展览,共展出150件物品。每次展览都是人潮涌动,像海水那样要再次淹没那些展览的“遗物”。

展览时,几个“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也出席了开幕式,人们像争看沉船遗物一样看他们。至1994年,705名“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只剩下6人健在。但他们当时都太小,不到一岁,或者大一点,完全不能记得当时的情形,他们对“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也是听说来的。

1995年,又一艘挖宝船开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所在地,这次来挖宝的人最富有,手里握着二亿美元的资金,并且动用了两艘能载人的深海潜水艇,而迄今为止全世界这样的潜水艇只有五艘。这个潜水队12次潜海到“泰坦尼克号”沉船,但没有挖捞一件船里的物品,潜水队的主人要捞的是沉船里的美丽故事,挖出船上当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他挖了,捞了,然后让“捞”上来的故事乘上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驶向了全世界,他,就是詹姆斯.卡梅隆。

相关新闻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8)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9)
曹长青:泰坦尼克号 不沉的人性光芒(10)
曹长青:方励之等和《深圳青年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