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言

开阔视野 别让预设标准困住学生

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曾在《艺术即经验》一书提出对于艺术与分类之间的观点。他谈及艺术型态的分类时表示,“割槽式”的分类,对艺术型态不但是一种限制和妨碍,也会让艺术创作表现落入僵化之地。对于人类将艺术创作与美感经验进行过度或严格的分类与界定,杜威提出了批判。

我把杜威的批判之火也带入教育场域,关注教育现场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起于和学生的互动(某种程度来说,教师教学中的艺术对象就是学生),教师就是要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各类型的学习潜能与天赋,因此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眼光,对于教学艺术有根本性与决定性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类?

现今学校教师看待学生的方式,大部分乃根据某种自己认定的标准,来决定要如何“分类”与“界定”学生的类型,在台湾通常是与传统教育过度重视学科资优、菁英主义、考试主义脱不了关系。而这样的分类与界定,也直接影响了教育场域的人们,这些人包括教育部决策者、课程设计者、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等,甚至是台湾社会大众,也包括身为大人的我们。

然而,学生真的可以这样被分类与界定吗?教师真的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潜力与独特天赋吗?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尤其学校的生活经验,包含了大家重视的童年经验(不论美好或不美好),许多台湾各领域表现成功与卓越的国际人才,都认为学校老师如何看待他们、如何对待他们,对于他们一生的改变皆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体两面的视野

谈谈一个活生生在台湾发生的真实案例,一位曾经拿下纽约 Gen Art’s Styles“前卫时装”大奖的台湾新锐设计师古又文,不断地在其著作中提及老师对他的影响,无论是用国、英、数成绩来分类与界定他,因而对他有差别待遇的教师,或是不轻易用某一种标准分类他,给予他不同的知识视野,教他做人处事道理的恩师,他到现在都记得一清二楚。

教师看待学生的视野如观海,当我们拿着某种特定标准来分类学生,以为做了正确的界定,自以为看到海的尽头,其实是被自己原先预设的标准所困住。教师看待学生的视野在哪,教师的教学艺术潜力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