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纽约市中国城口述历史”项目(上)

第一代“竹升”的集体照

人气: 4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5年12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钟鸣纽约报导)50年以前的中国城,只包括以勿街(Mott St)为中心的几个街区,方圆1哩以内的一个小区域。当时,华埠的华人学生在茂比利街(Mulberry St)夹摆也街(Bayard St)的第23公校(P.S. 23)上小学,到了初中7、8年级的时候,则要到位于喜士打街(Hester St)夹巴士特街(Baxter St)的130公校(P.S. 130)去上学,中间要跨过坚尼路(Canal St),进入小意大利(Little Italy),那里当时是意大利人的地盘。

1942年出生的华人John Mok住在勿街34号,他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时说:“当我住在中国城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然后我要穿过坚尼路到130公校去上初中。哇!每天下午三点放学以后,我都要赶快回家。”1941年出生,住在勿街37号的William Lee,是这样总结自己在中国城的记忆:“中国城是安全的,直到你穿过坚尼路。”

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在纽约华埠成长的华裔美国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在美国出生,被称为第一代“竹升”(Jook Sing)的华人,跨过了那条被他们称为“大裂谷”(the great divide)的坚尼路,成为了颇有成就的一代,在美国主流社会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智力竞赛区”的获胜者

130公校是华埠学生的“体力竞赛区”(Physical Combat Zone),在陈李慧珍(Jean Lau Chin)教授的《谁是广东华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纽约中国城》(Who are the Cantonese Chinese?: New York City Chinatown during the 1940s~1960s)一书中,James Moy回忆了自己到130公校上初中的第一天,一位华裔同学(受伤)躺在壁柜里,老师过了很久才出现,“就像电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一样。”他称上初中的第一天为“欢迎来到小意大利!”

当然,不是每一个华裔学生都那么容易被欺负,James Moy就是不好欺负的。上课时,一个意大利男孩拒绝把老师给的音乐纸传给他,并说:“一会到外面我会给你,打赢了你就可以拿到。”他说:“好!”然后在吃午饭的时候,James Moy用他学到的拳击本领把对方教训了一顿,面带笑容回到教室。

如果说James Moy能做到的只是在“体力竞赛区”的一次小胜的话,华裔学生在“智力竞赛区”(Intellectual Combat Zone)则是大获全胜,很多学生从130公校考上了史岱文森高中、布碌崙技术高中和布朗士科学高中。40至60年代的学生当中,很多男生后来成为了工程师,有很多女生当了老师,还有一些学生成为了医生、律师、华尔街经纪人。

华侨中文学校五年级学生合影,摄于1956年。(陈李慧珍提供)

第一代“竹升”:“我是美国人”

40至60年代在纽约中国城长大的华人每两年会举行一次聚会,这一传统是从2000年开始的,地点每次都选在拉斯维加斯,所以称为“拉斯维加斯聚会”。在2012年的“拉斯维加斯聚会”上,大家觉得应该把彼此的共同记忆留下记录,而这个任务由纽约艾德菲大学(Adelphi University)教授陈李慧珍承担,这就是“纽约市中国城口述历史”项目(NYC Chinatown Oral History Project,简称“中国城口述历史”)的正式起步。陈李慧珍说:“这个工作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那些对这个项目满怀热情的人却迟迟不肯提交自己的故事。”为了推动这个项目,她在2013年举行了一次启动派对,有150人到场,在派对上她组织分组讨论,然后陈李慧珍请自己的学生逐个采访大家、整理成文。目前,“纽约市中国城口述历史”项目的第一本书已经出版,就是上面提到的《谁是广东华人?》一书。项目的第二本书也在计划之中,陈李慧珍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采访。”

陈李慧珍教授。(本人提供)

陈李慧珍介绍说,第一代“竹升”的祖父母一代是建设州际铁路的一代(称为“第一代移民”),被称为“苦力”(Coolie);父母一代是因为广东台山的洪灾而来美国谋生的(称为“第二代移民”),这两代移民从身份认知上来说,并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他们)总是想着回家(中国),每当受到欺负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中国真的很美好,我有一天要回去’。”当中共政权在中国大陆上台、中美之间的往来被切断时,却没有切断这种想法。同属“竹升”第一代的陈李慧珍回忆说,自己的父亲一生都想着回中国。

“但是,这一代(第三代移民、第一代“竹升”)是不同的,他们在美国出生、是美国公民,也是第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华裔美国人,可以在美国顺利找工作,”陈李慧珍说,“他们视自己为美国人,而且认为‘我要待在这里’。”“中国城口述历史”所讲述的,正是“要待在这里”的这一代华裔美国人的共同记忆:父母是洗衣店或餐馆老板、在130公校被欺负、被人起绰号、在华侨中文学校学中文、兰亭咖啡店(Lonnie’s)……(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季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