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皇甫容:康熙帝的清正仁风

【大纪元2015年04月14日讯】阅读清廷康熙朝史籍的记载,有时像是站在一扇天窗,从一个新的角度洞观世事,君王若能像康熙大帝一样清正宽仁,帝国经济自然富庶,社稷疆土自然辽阔。史籍的字里行间流淌的至善盛德,使后人一览清正仁心育化之功的厚实,所以民心安定安居乐业、享国泰平盛世壮美。

这位“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的清圣祖康熙帝,他伟大的一生留下的清正仁风,让后世读来,常入清风拂面之境,令人神情气正,也常会自觉秉身正坐,犹如聆听圣训之言。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帝特别讲到“奉天行事,赏罚惟慎”的训言,大意是,礼爵上写着“天职”,刑鼎上写着“天罚”,国家赏罚、治理百姓,都要奉天而行,不能以手中权力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康熙帝以《书》言:“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警戒自省处理政事“当公慎而不可忽者也!”

这段训言尽管言政,却令人印象深刻,康熙行事不以一己之私滥赏乱罚,一切皆以敬天为首,谨慎的剔除私心。从史书的记载康熙朝吏治清明,清官辈出。按清朝例制,新任督抚提镇上任前都要进京陛见请训。康熙帝常会籍此训导嘱咐新任官员,要以“不亏帑(国家金库),不累民”为要。

康熙二十六年,王骘被授江西巡抚,陛辞时康熙告诫他说:“巡抚为地方大吏,以操守为要。大法则小廉,百姓蒙福。”,“念念从爱百姓起见,便为良吏。”康熙帝知道有些官员一到地方后,便忘了初衷,因此常以“人贵始终如一。朕特简尔等,当砥砺清操,毋负朕摇擢用之意。”切语叮咛,可谓用心良苦。

康熙在“勤俭敦朴,惟念民艰”的训言中,总结了明朝宫廷奢靡至极的历史教训,圣训子孙“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因为深知百姓民力艰难,国家储备的重要,因此康熙帝以祖宗家法:勤俭、敦厚、质朴开大清王宫俭约素朴风气。所以清廷后宫一年的花费,都赶不上明朝一个月的开销,康熙帝“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为训诫,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十二年,“朕昨还京,见各处为朕保厘乞福者,不计其数,实觉愧汗。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延者当以兹为先。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康熙帝还京后对王公大臣说,他在各地见到很多为他乞福的人,觉的非常惭愧汗颜。在康熙帝眼中“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治国犹如如履薄冰,怎么还敢自满?时时警惕躬身内省。

康熙帝克俭清正不为一己之私擅用民力,制定国策“轻繇薄赋”,以保民风淳厚。根据美国时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的记载,康熙帝巡视民间,体察民情、聆听百姓疾苦、宽赦囚徒。因为康熙帝经常外出巡行,亲临民间,所以康熙帝识别了13个省的方言。

据法国白晋的回忆,康熙帝平日素朴,但对臣民有着慷慨的仁爱之心。当时有两三个省遭受大旱,农业欠收。康熙帝深为忧虑,不仅免除了赋税,还设立常平仓赈恤。由于灾情严重。康熙帝又调拨了大量的粮食和巨款。为防止百姓走投无路,可能导致的暴动,康熙帝下令招用全部饥民用于六部官署的建筑工程,以此安定民心。在法国杜德美的回忆中讲到,康熙帝也赐给传教士2000两白银,使他们用于买米赈灾,为减轻灾情尽心尽力。

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发明了西方二进制的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茨,据说他在看到传教士寄给他的太极八卦图后,于是带着崇敬的心,写信给康熙帝,请求加入大清户籍。

这些留在中外史卷中的记载,可见康熙帝的至善盛德,为后世开启了悠远的清正仁风。得益于这股清正的良性循环,不仅带动了民风“士敦诗礼,民安耕凿”,也使经济的发展达到盛世的境界:“行旅歌于途,商贾嬉于市。即梯山航海,沐日浴月之乡,欣欣蒸蒸,无远弗及。”

康熙帝的清正仁风,于家可教子女明事理晓才德;于国可赐万民之福;于后世,也会在博采众长中,垂示永久希翼,留下长远的帝王风范。

责任编辑: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