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大唐联袂韩版“三国” 演绎天朝之义(上)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魏、蜀、吴三国鼎立时代。这一时期的正史是《三国志》。后经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诠释,使后人从中看到关羽的义薄云天,也让人看到国家之间彼此较量体现出的顺天治国之义、君臣之义、忠臣武将舍生取义等等。

在朝鲜半岛也出现过韩版的“三国时代”,即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这一期的正史是《三国史记》,由高丽史家金富轼于1145年用汉文编撰而成。

韩版的三国和中原王朝携手联袂演绎,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历史诗篇。其中,大唐和朝鲜三国之间的交流,更值得回味。

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地图(Evawen, Gzhao /维基百科)

 

一、韩版“三国”国名史话

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韩有三种部落,分别是马韩、辰韩、弁韩。马韩是由箕子朝鲜南迁的遗民与辰国融合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为当地的土着居民。而辰韩、弁韩皆是来自中国,包括方士韩终带领的楚国百姓,以及后来项羽兵败后,他的部将带领军民渡海来到此地。今天的韩国保留的楚国风俗和楚国地名,据说就来源于此。

据《后汉书》、《三国志·魏书》以及韩国《三国遗事》等史书记载,辰韩是由从秦朝逃亡过来的中原人所建,为逃避苦役来到此地。辰韩因与秦朝相似,因而被称为“秦韩”。

高句丽(前37年-668年)

高句丽是三国中最大的国家。根据《隋书》记载,高丽出自夫余。夫余王纳河伯女后,将其关在幽暗的闭室中。河伯女因感日光照射,随后感孕。分娩之日,诞下巨卵,有一男婴破壳而出,名曰朱蒙。夫余的大臣认为朱蒙非人所生,请王除掉。夫余王爱护此婴,因此不听臣子之言。朱蒙长大后,一次随父王外出打猎,所获猎物比任何人的都大。臣子认为不祥,又请求夫余王除掉朱蒙。

平壤东明王陵前的朱蒙雕像(yeowatzup/维基百科)

 

河伯女获知消息,紧急通知朱蒙往东南逃亡。逃亡的路上,朱蒙遇到河水暴涨无法渡河,他对着大河说:“我是河伯的外孙。今日有难,追兵很快就要赶上。如何得渡?如何得渡?”

说时,只见一群鱼鳖自行浮起搭成浮桥,朱蒙见状就踩着鱼鳖,飞速渡河。当追骑赶上时,鱼鳖一哄而散,霎时不见了踪影。朱蒙建国后,自号高句丽,以高为氏。这就是中原正史有关高句丽开国的传奇史话。

新罗(前57年-935年)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古时的新罗也叫鸡林。公元65年,脱解尼师今王半夜听到从西边的树林传来鸡叫声。天亮后,就派宰相瓠公前去查看。在林中,瓠公发现一个金盒挂在树上,一只公鸡在金盒底下不停地啼叫。

新罗王和王后的服饰装扮模型(公共领域)

 

宰相回去禀报给王这一奇事。大王命人将金盒取下,打开后,发现盒中有一男婴。脱解尼师今王收养此婴,视作己出。由于男婴来自金盒,故而大王定他为金姓。这名男婴长大后成为新罗金姓始祖。而悬挂金盒的树林,后被称为“鸡林”。由此,鸡林成为新罗的国号,也成为新罗的代称。

百济(前18年-660年)

《三国史记》记载,公元前18年,高句丽创始者朱蒙之子温祚王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建立百济。《隋书》记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

百济弥勒寺(公共领域)

 

朱蒙因受迫害离开夫余,来到卒本地区,他与当地首领延陀勃的女儿召西奴结婚,并创立高句丽王国。朱蒙之子温祚王与沸流带领部分高句丽人南下到达汉江盆地,温祚王在慰礼城(今韩国河南市)建城,立国号“十济”,后接纳弥邹忽城的百姓后,改国号为“百济”,意为百姓济海乐居之意。

二、三国共有的宗主国——大唐

532年,新罗兼并伽伽,在朝鲜半岛上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历史上,这三国都以中原王朝为宗主国,接受天朝册封,彼此以朝贡体系、贸易、助兵、文化交流等方式礼尚往来。

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继承王位后,主动与大唐修好,两次派遣使臣向唐朝纳贡。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渊因感念隋朝末年攻打高句丽而战死在异乡的汉人将士,在赐给荣留王的诏书中讲到:“君临天下,绥柔万国,情均予以安抚;日月所照,均望大地光明。今四海清平,道路无壅。因感念隋朝末年天下兵征,你我各失国民,以致历年骨肉分离,妻室难圆。今两国通好,大义无阻。凡在我大唐的高丽国民,相继吩咐有司进行安排,遣送他们归国。若高丽有我国人,也请荣留王予以放回。两国共同担当宽弘、仁恕之道。”

荣留王接到诏书后,派人尽心尽力地搜寻华人,以宾客之礼护送他们回到大唐。前后数次,共寻得上万华人,唐高祖李渊闻讯后大喜。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派刑部尚书沈叔安前往高句丽,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并派遣道士携带元始天尊像、道法典章,前往高丽为他们讲解《老子》。荣留王率领臣民一起听道,每日听众达数千人,场面非常盛大。

唐高祖曾对左右大臣说:“名实之间,理须相副。高丽曾称臣于隋,但始终抗拒隋炀帝,何以称臣?而朕敬于天地万物,不想骄纵奢靡。但据有王土,都要共睦安民,何必强求令其称臣,以自尊大!请即写诏书,以述朕怀告之。”侍中裴矩、中书侍郎温彦博进言道:“辽东之地,周朝时为箕子之国,汉朝时为玄菟郡!魏、晋时期,均在提封之内,不可不称臣。且中国对于夷狄,就像太阳对于群星,毫无降尊之理。”高祖见其臣子坚持不受,也就打消了自己的想法。

高句丽叛臣苏文杀害荣留王后,自立为莫离支,相当于中国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之职,篡夺国政。唐太宗获悉后,对侍臣说:“莫离支弑杀国主,尽诛大臣,滥用酷刑。百姓稍有不从便是死路。此等恶事,令人怨痛在心。出师吊伐,打败他也是容易。”因此决定兴义兵,攻打高句丽。

644年,太宗率军亲征高句丽。辽东一城主孙伐音遣使请降,但后又反悔。太宗怒其人反复无常,准许破城后,将城中的人与物分赐给将士。而破城之日,太宗又下令不允。将军李勣对太宗说:“战士奋厉争先,不顾箭矢、尖石。今日破城,为何更改许言,陛下不是在伤将士的心吗?”太宗说道:“将军,你说的很对。然而纵兵杀戮,虏其妻女,朕心不忍。倘若将军麾下有军功者,朕以府库之财物赏赐于他。权当是将军赎下这座城。”

贞观五年,太宗下诏特派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前往高丽,收集隋时战亡的将士骸骨,并毁掉了高丽所立的京观(京观是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塚)。

千年以前的大唐,唐太宗为安抚隋朝阵亡将士的亡灵,使他们可以魂归故土,特派大臣出使高丽搜集亡骸。千年以后的红朝,却频频上演军警与民抢尸的丑闻。文明与否,不在于时间、是现代还是古代、是电子时代还是农耕时代,而取决于当政者的风范,他是否圣明与仁德!@#

(点阅中华文化无远弗届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