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文化课教材(高级):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系列转载由来:此文化课教材是正见网编辑部为弘扬中国神传文化,编写的一套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大纪元教育栏目编辑亦身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延续的重要性,特将全系列转载过来与广大读者分享。)

◇◇◇ ◇◇◇ ◇◇◇

【原文】

子曰:“吾未见(1)好(2) 德,如好色(3)者也。”(《论语·子罕第九》)

【注释】

(1) 未见:没看过。

(2) 好:(音浩),喜爱。

(3) 色:女色。可泛指外在的感官享受。

【语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

【研析】

生活在红尘俗世之中,花花世界容易令人炫目。生活上种种维持生命延续的需求,从想要得到基本的温饱,到满足无限度的感官享受,常常落得茫茫没有终日。不但容易迷失自己做人的目地,也容易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德造业。要是有人能够清澈透明自己的心,怀有高超的志向,不为外物所困,时时以德润身,终其一生,那是多么可贵的啊!

【延伸思考】

1、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偶像是谁?在偶像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2、你在哪一方面会花较多的钱?为什么?

* * *

【相关资料】

纵情声色 祸国害己

《道德经》中说:“五色使人眼瞎,五音使人耳聋。”也就是说,过分喜好音乐,会使人失去和气,不能听清楚声音。老子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强调凡事应有度,同时也要防患于未然,对音、乐须多加克制。

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伯夷是孤竹君的长子,因推让君位而逃隐到首阳山,在殷亡后拒绝食周粟被饿死。他历来被赞颂为圣人中最清高的人。《论语》记载了孔子回答颜渊询问关于治理国家的问题时,曾说:“要舍弃郑国的音乐。”郑国音乐属于纵情的靡靡之音,在孔子看来,这种音乐是使男人沉迷于美色诱惑的声音,会败坏人的性情和爱好。

《礼记·乐记》记载,魏文侯不好古乐,正襟危坐也听不懂,而偏爱欢愉的郑国和卫国音乐,躺在卧榻上听的兴趣盎然。唐玄宗不好琴声,而喜爱外族传来的羯鼓,认为它的声音能除去自己心中的郁闷之气。这二位君主不喜爱古代圣哲的雅乐,却喜欢世俗粗俗淫邪的音乐,成为后世人的笑柄。

《天宝遗事》载:唐明皇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后,训练宫女,让她们载歌载舞,用于娱乐却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史载陈后主和群臣常在后庭饮酒取乐,让嫔妃们和客人共唱《玉树后庭花》。他们如此沉溺于歌舞中,朝政松懈而致亡国。这两位君主沉醉于快乐歌舞中,也埋下国破家亡的祸端。

晋朝的石崇利用职权积敛钱财,挥金如土,沉溺声色犬马、荣华富贵中,买女子教她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结果不仅惹祸被斩,而且殃及父母、妻儿,这正是“妖曲未尽,死期已到。”

扰乱人心智的声色是如此祸国害己,对它的诱惑,明智的人怎么能够不加以拒绝呢?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