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孔孟之道判釋(28)

四、關於孔子的「仁」

《易.繫辭傳下》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1天地大寶位置已設定,那就待聖人「何以守位曰仁」了。你如何能守住天地之間給你設定的最佳位置就是仁。而這個最佳的位置在哪裡呢?就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說的「中庸」,所謂的「中庸之道」。他是在陰陽魚太極圖的正中央的位置。程頤解釋「中庸」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守住「中庸」這個「絜矩」之道,就做到仁了。為什麼要「絜矩」呢?原來儒的天道要講一個範圍的。即在陰陽運作的範圍內而說的道。超過這一陰一陽就不是道了。故孔子說他「七十從心所欲」時,後面還要加上一句「不逾矩」。我們以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儒道,我看是非常貼切恰當的。從而我們就體悟到孔子何以不把仁的定義、概念說清楚。所謂的「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也。當你「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3時,你還能說什麼呢?你只能感嘆說「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4(《易.繫辭傳上》)。仁,就是人在天地(乾坤之道)之間,取得最佳的生存境地。即所謂的安身立命。《易經》所取「三才之道」以作卦,所謂的「以定天下之吉凶」5(《易.繫辭傳上》),無非是給人卜出最大的生存空間。人,在何時、何地,如何做,才能避凶就吉,取得在天下最有利的生存地位?這就是《易.繫辭傳下》所說的「何以守位曰仁」的奧秘所在。仁,就是如何守住天地給我們的這個「生生」之大寶座,即符合天地運轉的生存之道也。有人說,仁,即人道,即人安身立命之道,這話看來好像不錯。孟子也說過「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6但如果依孔子所說仁的意思來看,說仁是「己道」更為確切些。仁,不是他人之道,是你自己的道。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7這個仁,說來說去,都是你自己的事,不是別人的事。一切由你自己,看你如何「克己」。孔子在這裡說得再明白不過了,為仁,是個人的事,是你本人的事,不是他人的事。後儒為了將這個仁提昇為普遍的道德價值,把仁說成是愛人,是博愛,是人道,以我看來,似有些難為孔子之意。如果我們將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8以及孟子的「君子之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9連繫來看,更能證明這個「仁」就是為自己,不是為他人。一切都是為了「自得」,這是君子的最高學問。

自漢武帝推崇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後儒為了提高儒普世道德價值,將孔子的「仁」泛道德化。董仲舒是繼孟子後,把仁解釋為「愛人」的儒者。他在他的《春秋繁露.仁義法》裡說:「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10他把孔子「為仁由己」的內在「己道」轉而向外擴展,說仁是愛人。你如何自愛,他是不承認你為仁人的,只有你去愛別人,愛普羅大眾,才稱得上是仁人。而做得最突出的,就是唐代的韓愈了,他在他的《原道》一文中稱仁為「博愛」(「博愛之謂仁」),企圖將仁提高為一種普遍的道德價值。如果說「博愛之謂仁」,那最能稱得上仁人的,就是墨子創立的墨家了。他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墨家精神,最能體現「博愛」兩字,何以儒要極力反對墨家呢?可見後儒已將他們的理論陷入一個悖論之中。清末學者康有為,偽托孔子改制,以說文解字來說仁,說「仁從二人,人道相偶,有吸引力之意,即愛力也,實電力也。」11康有為繼承韓愈將仁泛化為「博愛」的說法,此義雖有孟子所說的「愛人」為仁本,但以孔子所說的仁以及《易經》所說的仁來看,「愛人」不可能包涵仁的觀念。如果以「愛人」那麼簡單的定義,孔子早就把它說清楚了。何以仁不仁他都不知?孔子不是老糊塗,實則這個仁是將你自己與天道的一個定位。《易.繫辭傳下》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12就是這個意思。聖人與仁人是劃等號的:能做到聖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聖人了。(待續)@

1《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76頁。

2《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66年第一版,1頁。

3、4《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1頁。

5《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37頁。

6《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98頁。

7《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頁。

8《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84頁。

9《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216頁。

10《儒學與社會現代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57頁。

11《儒學與社會現代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257頁。

12《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