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22)

二、何謂「儒學」?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論到此,我們就可以想見何以儒的「天命」論會如此命運多舛。《莊子》一書記載說孔子老年歸道,而後儒極力否認。但到了魏晉時期,王弼等不得不用老莊的道來注釋儒的「天道」。宋明的理學(天命)談得大多了,反而被清儒認為是道德教化功用衰敗的罪惡禍首。他們認為王陽明後的弟子清談無為的功夫說得太多,把「體用」的功夫給廢了。甚至有的把明朝滅亡的罪責也推給他們。這是自孔子以仁發明斯道以來,一直為後儒所誤置的問題。

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陸象山語,見上引)象山既知夫子之不為,但他既讚嘆孟子的做法,他接著說「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實質上,以我看來,孟子這一「十字打開」,是破壞孔子「知天命」——「不可得而聞之」的學說。儘管孟子有「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說法,但其用「仁、義、禮、智、信」來詮釋孔子的全部學說,是有些過猶不及的。孟子雖氣魄龐大,道貌雄偉,但其對孔子「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知天命」境界還是有所欠缺的。從觀《孟子》一書,其最精彩的就是「辨言」,即對孔子的「知言」作進一步的發揮。他對儒家「義」的道德功能作了很好的詮釋,但對天命觀則起到誤導的作用。他用「集義」的方法來達到知天命的君子境界,實則是一種錯置。我們從《易》和孔子的言論可以看到,「知天命」與「知人」可說是兩回事,後儒不知深厚,亦以為孟子的「集義」可以知天命。而「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與「集義」的道德作為有關係嗎?孟子以「集義」來充達其「浩然之氣」,以此來說「知天命」,實則其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很相似。黑氏以辯證法從無到有,進行「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統一,最後宣稱得到了上帝的絕對精神。這種用理性的思辨方式來理解「天命」,我看與孔子「不可得而聞之」的天道是有所不同的。現代儒學家熊十力先生,用《易經》的「辟」和「翕」來解析天道與黑格爾的辯證統一亦很相似。「辟」為乾,「翕」為坤,兩者無、有之間進行辯證。「辟」雖是無,但其包含有,翕雖是有,但其又可化為無,萬物生生滅滅,忽生忽滅,如此生生息息變化無窮。熊先生還有個很生動的比喻,他用「大海水」和「眾漚」來說明乾道無和坤道有的關係:大海水,無論你有多少江河注入,下多少暴雨,它不會加多一點;或你江河斷流,久不下雨,它也不會減少一點。「大海水」,它是沒有變化的,這就是無。但大海水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組成的,沒有眾漚,其也就不可能成為大海水。那麼,「眾漚」,就是有量可變化的實象了。熊先生如此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地來回論述,從而闡述出儒的天道來(見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無獨有偶,讀熊先生這個論述,我倒想起莊子的道來。莊子借「光耀」與「無有」來論道,「光耀」問「無有」:你到底是有,還是無有?「無有」一句話也不答。光耀仔細看,什麼都沒有,既看不見,亦摸不著。「光耀」不得不感嘆說「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從至此哉?」1熊先生說的這個儒道,也就是「光耀」「能有無矣」的道。(光雖然摸不著,但有黑暗對比就看得見光了,所以「光耀」說他可以做到有無。)而不是「無有」那個「無無」的道。我稱此種「天道」為意中之意。即造就一個無所不包的天道理念,然後將其道德倫理的「仁義禮智信」包羅進去。說到天道時是無,說到道德倫理時是有,上下來回說,這個天道,是用一個意識包裝另一個意識,看似不可說,實際上是可說。後儒將孔子「言渾」的天命學打開,這是否是孔子的原道?這就造成儒學歷史上的分野,所謂的「見仁見智」。有見仁則不見智,有見智則不見仁。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讚嘆孔子的偉大,他被尊為「聖人」當之無愧。他用一個「仁」字發明斯道,「吾道一以貫之」2下則教化芸芸眾生,上則讓聰明透頂的人體道韻味無窮,其奧妙全在這個「仁」的「言渾」,不能把仁說清楚,說明白就破壞了「知天命」的君子神聖境界了。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3。原來孔子的「知天命」是給君子而設的,是給那些極聰明、非常有智慧的人,在窮盡「知人」(知言)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求的一個目的,一個觀念。這個「天命」以孔子來說是可知的(「五十而知天命」),但不可言說。正如牟宗三先生引用古人羅近溪的話說,「真正的仲尼臨終不免嘆口氣。」4牟先生稱聖人無體,不可言,又不可以訓。這就是說,「知天命」完全是「在其自己」的事,拿來說一說都不可以,天機不可泄,後儒拿來說,這就犯了天條了。宋儒朱熹們還將天道發展到「存天理,滅人性」的地步,將君子聖人悟道的方法打開來說,說句不好聽的話,叫做後儒用心良苦,反而壞了孔子的道。正如西方那些聰明睿智的哲學家,他們想用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這怎麼可能呢?你能說明祂,祂就不是萬能的了。孔子的天道,正是如此--「天何言哉?」孔子這個「知天命」,是君子之道,是專門為君子設置的大學問。「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可不是一般老百姓的事,這是做君子的事。我們從孔子另一句話亦可以證明「知天命」是君子之學。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5只有君子知天命才對天命產生敬畏,小人不知道天命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他是不怕天命的。也可以說,「知天命」是君子的專利,小人是沒有能力,也不可能理解天命的。(待續)@

1《莊子》,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一版,382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69頁。
3《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97頁。
4《牟宗三集》,中國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291頁。
5《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36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 (shown)「國家是永久的」,即近似於古人的「天下」;政府、政黨皆可更換,說明此不是儒終極服務的目標。其言可說是一針見血,此僅供愛政府、愛黨專業戶參考。愛黨、愛政府與愛國是不容混淆的。
  • (shown)中國歷代的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譜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說明儒學,他不是屬於那一朝代,那一個皇帝,那一個政黨,那一個國家的;而是天下人類所共有的精神文明財富。
  • (shown)有人說,孔孟的學問,叫「成德之學」,即培養你的道德如何圓滿的學問。而以我看,孔孟的學說,也可說是教你如何成就自己,也即成己之學。
  • (shown)孔孟這套學說,講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這一套道德說教,都是根據天道的演變而來。故我稱其為天下文化。
  • (shown)我們別看就「道、德、仁、藝」四樣東西,你要能「通其學」,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儒稱孔子為聖人,其中一個原因是孔子博學。
  • (shown)儒者,就是人類文明知識的播種者,儒學,就是人類所需要的學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