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廣州人住得很「科學」生活重品質

房屋分五類 厠所分男女 「杆欄式」最鄉土 「樓閣式」最華麗 「城堡式」最豪富

人氣 59
標籤:

【大紀元8月14日訊】今天的廣州,遍佈著高樓大廈。如果把時間向前推進2000年,在這片土地上的古人們又是如何在與現代華都市全然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呢?根據廣州出土的房屋模型,專家指出,古代廣州人在生活品質方面的認真程度並不比當代人差。

漢晉房屋分五類 騎樓可謂杆欄式變遷

據《廣州日報》報導,時光變遷,古代廣州人的住屋遺蹟如今已經難覓其蹤,所幸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讓當時人習慣將生前的居所以「等比例模型」的方式,安置在自己身後所處的「陰宅」中。這些隨葬的陶屋,就成為了今天人們手中重要的研究資料。

廣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黃慶昌說,廣州出土的古代房屋模型主要是漢代、晉代,材質以陶屋居多,也有滑石或木材製造的,其中主要有杆欄式、曲尺式、三合式、樓閣式、城堡五種形態。

古代廣州民居的樣式,是先民們為適應本地的氣候和環境而逐步摸索出來的。以最早出現的杆欄式為例,廣東是亞熱帶氣候,高溫、多雨、潮濕,毒蛇蟲蟻多,這種底部懸空的房屋既涼爽,又可防風避雨,還能防避煙瘴和毒蟲野獸侵襲。

而相對地,早期的中原人房屋很多是半地下式的,中間有火塘,用早泥做的屋頂上有採光兼出煙的孔洞,主要目的是抵抗北方冬天的嚴寒氣候。過去人常講「北人穴居,南人樹棲」,其實就是這兩類不同建築風格的再現。

這種地道的嶺南風格建築流傳很廣,使用時間也很長,至今在中國南方一些農村仍然見其痕跡——廣東瑤族的房子多是下面放雜物,上面住人;海南島黎族有一些船形屋,外形輪廓像船,內部間隔如船艙,整座房子離開地面,用木樁支撐,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居、睡、煮、食同於一室;雲南傣族的竹樓也是桿欄式建築。還有研究者指出,其實廣州近代興起的騎樓,也可看做是桿欄式房屋的一種較新的變遷形態。

穀倉分內外室還防鼠 家禽也有自己的住處

事實上,建築樣式的選擇並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被動適應,也是古代廣州人出於對健康、衛生、清潔的要求而採取的現實考慮。例如出土的古代廣州民居的穀倉模型,也是有「內室」和「外間」的形式。據推斷糧食應當是放在內室中,而外間則用來住看倉人,及轉運糧食之用的「過渡地帶」,可以防止直接從外面進入穀倉導致有髒物混入。而且穀倉通常都是懸空的桿欄式,由可移動的梯子上下。支撐的木柱頂部會突然橫向加寬一圈,這是為了防鼠。

與漢代陶屋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陶塑的豬、牛、羊、雞、鵝等家禽、家畜日見增多。那個時候,生活和生產的空間還不能截然分開,這也是當時農業、畜牧業和莊園經濟發展的反映。許多陶屋中都塑造出了居民趕羊上架、趕豬入圈等生活氣息濃厚的生動情景,時隔千年後看來令人感到溫暖而親近。

古人也講「品質生活」 厠所分男女重通風

「出入平安」是古代廣州人最普通的願望。黃慶昌展示了一件館藏的東漢時期幹欄式陶屋,這件陶屋的門板上劃有抽象的圖案,雖然很難分辨出具體是什麼物象,但應當就是《後漢書‧禮儀志》中所說的「門神」,起到的應當是護佑平安,驅邪納吉的作用。

而樸素的「環保」觀念也很早就在廣州先民的生活中形成。廣州各地出土了多件古代陶灶。這些陶灶除了灶上置有燒煮用的鍋、釜等炊具外,灶身兩側等位置通常都會擺上幾口缸、壇之類的陶器。這是為了利用灶膛的熱力溫水,以備洗濯等之用,堪稱古代廣州人對熱能的認識與充分利用的最好例證。

又如「洗手間」,專家指出,至遲到春秋時期,厠所已經成為中國人居室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到了秦漢時期,珠江流域桿欄式房屋中,都會辟出一處作為厠所;如果居室建築平面是曲尺形,後側的長方形小室就是厠所;如果居室平面是長方形,則厠所設在室內的一側。這種論斷在廣州出土的眾多古代陶屋中也得到了相當的印證。

而秦漢時期的厠所已經考慮到排污和通風等因素,許多厠所築有臺階或斜坡通向厠門,以備防滑;一些厠坑邊建有腳踏以防穢物髒鞋;有的厠坑底鋪有碎石或草木灰;厠壁上大多有窗戶通風;有些居家中的厠所還分出了男女厠;還有的將厠所與豬舍連通,起到堆肥的作用。

相關新聞
350年前廣州全景圖現身 名建築清晰可見
古代建築灰漿超黏固 中國科學家破解秘密
科學家揭長城千年不倒之謎「糯米」建奇功
楊穎與李晨爆戀情登熱搜 被質疑為某陸綜炒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