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揭中共部委發言人內幕 25%從未開口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8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駱亞報道)隨著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因失言而調職風波,中國輿論熱議發言人制度。據《南方都市報》對此的最新的調查報導,披露中共部委發言人的一些內幕。自推出部委發言人8年以來,首批75名發言人中,有19人從未以新聞發言人的身份發過言,占總數25%。

時事評論員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是指出,發言人職位在大陸僅僅是用來當陞遷跳板,不發言比發言更安全。現在中國發言人制度,更多是用來裝點門面的,基本上就是擺設或幫部委領導人作擋箭牌。並預言,中共不改變信息透明度機制,未來的發言人水準必定比王勇平更差。

逾百新聞發言人 真正發言為數不多

《南方都市報》近日調查發現,中國推出部委發言人8年來,首批75名新聞發言人中,有19人從未以新聞發言人的身份發佈新聞,當中,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蔣旭光更是至今仍是在位而未「開口」的新聞發言人。在其後委任的部委發言人中,更有至少3人是未曾發言但又遭提拔的,分別是國務院港澳辦的華建、中國保監會的袁力及國務院三峽辦的宋原生。

事實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王國慶3月時亦曾指出,在逾百名部委和省區市新聞發言人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十多個中央部委和地區開展定期的新聞發佈活動。

發言人崗位當陞遷跳板 一問三不知

該報的調查又發現,當年首批發言人中,有26人獲得提拔,占總數三分之一,其中24人更是身居要職,位處副領導職或地方一把手。可見新聞發言人的陞遷前景比其他公務員好。

加拿大時事評論員黃河邊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新聞發言人,有些部委透明度不強,設立了發言人之後,它把發言人崗位當成陞遷的一個跳板,同時有甚麼消息,他也是避而不宣,一問三不知。這在中國的各個部委當中非常普遍存在的。因為中國對外透明宣傳的制度還沒有根本上建立起來。雖然他們在8年前舉辦了發言人的培訓班,目前只有二十多個部委能夠舉行過、偶爾也會舉行過新聞發佈會,大多數都沒有很好的來實行這個制度,這跟中國現有的信息透明度機制有密切的關係。就是在沒有任何壓力或者是政府的、公眾的壓力,你要一個部委自動公開披露一些信息,現在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他認為儘管鐵道部發言人回答問題的時有很多惡劣的地方,但一些部委發言人一問三不知,比他更惡劣。「所以現在發言人也是高危性行業。8年前的那批發言人,很多人雖然沒有發言但都提拔了,已經成為陞遷的一個跳板。比如外交部發言人李肇星,基本上都有提升空間。」

中國發言人制度 更多用來裝點門面

《南方都市報》社論指出,當人們為「個性新聞發言人」離崗而惋惜時,應該看到,這些發言人多年來未對整個新聞發言人制度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市民亦未必能從這些活躍和照本宣科的發言人口中得到更多具實質意義的數據。

黃河邊認為,現在中國發言人制度,更多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不是用來做信息溝通的,即便是信息溝通的時候,它所能發揮的的餘地並不大,因為更多的是扮演替罪羊的角色。就像鐵道部的發言人,他所瞭解到信息、所掌握的情況和回答問題的尺度也就是這些了,你逼也逼不出來的。

他認為中國的發言人制度需要進行徹底的改革了,否則你就是聾子的耳朵了,基本上就是擺設或幫部委領導人作擋箭牌。

他表示發言人是官話太多、空話太多,真正的實情的透露太少。「從鐵道部發言人的遭遇,對其他發言人也是一種提示,你無可奉告安全度遠遠比一問一答要好得多。因為說出話、表達錯誤的情緒,就會激起大家都憤怒,所以發言人行業也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動的,以後發言人水準不會超過鐵道部發言人,只會更差。」

社論認為,稱職的發言人應該如實告知他所知道的一切,與及善於跟受眾平等對話和溝通,並謹記「真誠第一,技巧第二」。

相關新聞
透視中國:新聞發言人哪裡去了?
胡佳邀外交部發言人實地人權觀察
金海濤:看看這位新聞發言人的嘴臉
鐵道部8年首換發言人 王勇平海外任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