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茶韻千年 台灣茶人展新顏(下)

台灣的茶館文化

都會茶館是一種私人的小美術館,小書院、一種人文空間。茶館的風格與主人的生命情境息息相關,有自在閒適的「東坡居」,除了品茗之外,自作手工陶藝也提供給繁忙的都會人一種君子遊於藝的閒情逸致;而好整以暇、拘謹如儀的「清香齋」,承襲明代茶美學的明式茶館品味,透露主人研習中國文化經史典籍的喜好。記得當年坐在「清香齋」像坐在古時候的書院般,是一個寧靜的歇息處。

「紫籐廬」的記憶就更難分類了,有文藝、有戲曲,還有政治性的爭鳴。我的第一壺八十年的老普洱就在那裡喝的,還是主人周渝親自泡的,他有點像是台灣茶館文化的年鑑。

也有個人品味鮮明又時尚的茶館,以茶為主體,藉藝術展演將懷古與創新集結一起,玩得很認真的「人淡如菊」茶苑,他的出現吸引了很多雅痞族。在台灣,茶早就不再是老骨董的東西了。其實在台灣,我發現各行各業都有懂茶的人,而且玩得很專精。

除了台北,台中的茶館特色與多樣性就更豐富了,庭園式的「耕讀園」在喧囂都會裡闢出一片蟬鳴水聲的園地,楊柳、庭閣、曲橋,這恐怕只有地大、天氣好的台中人才能發展出來的茶藝文化,也是風行美洲的珍珠奶茶發源地。

然而剛開張就關閉的茶藝館也不少,記得多年前去過一家「大紅袍」茶館,主人的品味與茶都上好,空間在台中雖不算大,佈置得卻是精緻又大氣,講究泡茶的純粹是主人的特色,可惜隔一、兩年再去就沒了,有時候太精緻反而不易生存!

而「春水堂」是另一極端,不下五十種的小吃,看得人眼花繚亂,分店都開到台北了,連我上高中的姪女都知道去春水堂吃飯喝茶,夠大眾化。這也是茶的包容性,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在茶的世界找到他合適的方式去傳達泡茶人的茶心,沒有絕對的形式,或許這也是崗倉天心說我們是「折衷家」的緣故吧。

但是就泡好一壺茶來說,除了基本的知識,對茶、水質、溫度、時間的瞭解與掌握,泡茶人當下的狀態也是主要因素。再好的茶給一個心性浮躁的人泡,也成了不好喝的茶,泡好茶需要一點閒心與誠意。

茶與樂的對話

除了茶館文化,台灣近年來有一群藝文青年將茶與樂結合,這是台灣文化界大老林谷芳教授獨創的形式,集結表演藝術、樂人、茶人說詞、吟唱與喝茶,放在一個時空中。每年一次的茶宴盛會,在台北國家劇院演出。

記得有一年林谷芳應紐約林肯中心之邀在戶外演出,結果傾盆大雨無法進行,很多觀眾來了,不忍回去,結果林谷芳與他的團員就在林肯中心大都會劇院的屋簷下彈奏吟唱起來了。儘管雨水淋濕了衣服,屋簷下的暢彈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只可惜沒有茶,只有樂,茶成了一種精神面向的象徵。這個經驗令人難忘,也讓人見識到台灣茶文化的寬廣性。

台灣茶文化有大眾化的、有精緻的、也有象徵層面的,還有講究茶專業知識的茶人,這些人多半非常低調,隱於市井山野中,但是他們也能單槍匹馬的在台灣以外的世界闖天下。認識一對製茶的夫婦,兩人跑到雲南的大山中結廬而居,在一棵千年古茶樹旁採集研製了三年,然後帶回台灣。他們的茶不需要品牌,還不用廣傳就被我們這些熟客買走了。

茶從古到今之所以上至皇公貴族,下至市井小民都能喝出自己的心得,成為中國人的國飲,絕非偶然。我由衷欣賞日人茶道中的茶儀--慎重與嚴肅,以茶為介,形上化凡間生活的瑣碎。而中國人的道藝一體與生活不分的美學,在隨意中不著痕跡的自制,在飲茶談笑中持守的氛圍,專業深情不浮誇,總是在台灣茶文化中屢有驚豔,是台灣人最可愛又獨特的東西。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