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睡眠時間激發靈感的生活習慣

效法天才們激發「靈感」的方法

樺澤紫苑

人氣 153
標籤:

許多歷史上的重要發現,都是在睡夢中產生的。

例如「 元素週期表」 , 最初的發明者是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 D m i t r I Mendeleev)。

某晚他獨自一邊玩弄著樸克牌,思索著宇宙的本質。不知不覺竟打起瞌睡,驚醒時突然頓悟存在於宇宙的所有原子元素,其實皆有其所屬的體系。儘管睡眼惺忪,仍趕緊寫下了這個聞名全世界的元素週期表。

或是,發現苯的龜甲結構式的德國科學家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因為夢見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而形成了環狀(銜尾蛇),因而聯想到「苯的六角型環狀架構」。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睡覺時或夢中所誕生的發明或創意實在不勝枚舉。有些人以為那些發明家都是天才,才得以有這些奇想,但我卻不那麼認為,至少就腦科學來說那也是有證可考的。

睡眠分為淺睡的REM睡眠與深睡的非REM睡眠。進入REM睡眠時會做夢,此時的腦波以θ波為主,也就是說,乙醯膽鹼正處於分泌的狀態。

REM睡眠時乙醯膽鹼的分泌處於優位,血清素或多巴胺等的胺類物質則處於最低。

此時會夢見各種奇幻、脫離現實的夢境,其實是因為胺類物質讓腦部不再受到邏輯性的束縛,處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

再深入探討,靈感其實也與記憶學習相關。

睡眠中REM睡眠占有百分之八十,REM睡眠時無數的神經元會不斷更換著模式,活躍地交換訊息。

所以,即使睡著了腦部仍活躍地活動,在REM睡眠期間進行著「記憶的整理」。

早晨原本整齊的桌面,隨著一天的工作,逐漸堆滿了書籍或雜物。腦部也是一樣的,所以必須利用睡眠時開始整理歸檔。

而主要負責這個工作的就是乙醯膽鹼,如前面所提及的,那是因為REM睡眠時乙醯膽鹼最為活躍的緣故。

隨著乙醯膽鹼的分泌,記憶與記憶得以連結在一起,再透過歸納整理,更促進了記憶的紮根。

若無法好好睡覺,記憶其實不能紮根牢記在腦裡。因此,熬夜不睡苦讀的學習法,其實是最糟的。

在記憶整理的過程,一些關連性較薄弱的事件或記憶也可以順利連結在一起,若能從中獲得啟發或領悟,即可以產生靈感或創意。

因此,歷史上那些源於夢境或睡醒瞬間的驚人的發明,就腦科學的角度來說,自然也是必然的結果了。

效法天才們激發「靈感」的方法

即使不是身為天才,但每一個人也都想能夠獲得一鳴驚人的靈感。那麼,如果睡眠也能獲得靈感的話,那可能就表示我們也能猶如天才般展現驚人的創意。

但所謂的靈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腦內的情報連結所衍生而來的。所以,那些所需的材料都必須已經存放在自己的頭腦裡。

為了獲得出乎奇想的創意,就必須大量累積各種資訊情報,例如閱讀、搜尋資料、經歷各種經驗、反覆的演練與犯錯,在這些過程中靈感往往突然就迸發出來。

無論是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或德國科學家凱庫勒,平時皆閱讀了各種相關的論文,也反覆試驗過所有可能符合邏輯的推論,卻仍然飽嘗錯誤與失敗。

但當他們帶著這些記憶進入睡夢時,隨著擺脫邏輯思考的束縛,從中便獲得超越邏輯或常理的驚人靈感。

所以,平日應該多閱讀書籍,為腦部蒐集匯入各種的情報資訊。與人談話、看電影或閱讀小說,都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情報資訊源,彙整到了腦部則能化為靈感的材料。

此外,靈感萌發的瞬間,記錄下來也是非常重要的。

靈感,好比是神經細胞的擦槍走火(電流性的活動)。

更簡明扼要地說,猶如是燃起閃耀的煙火般,閃耀的瞬間隨即消逝,若不趕緊按下快門,便什麼都留不住了。所以,所謂的靈感是無法留存記憶的。

同樣的,夢見美好的夢,醒來時雖也感覺愉悅,但一轉眼隨即忘記了夢境。因為,夢也是單純的神經細胞之擦槍走火。

至於,為何惡夢卻可以連記得好幾天呢?那是因為與恐懼產生了關連性,所以分泌了「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等記憶增強物質的關係。然而多數的夢或靈感,大約數分鐘後即遺忘了。

因為腦部的結構便是如此,無法持續記得所有的一切,否則可能會被不斷湧入的情報給擠爆了。進入腦部的情報或靈感,幾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會隨時間漸漸遺忘。

因此,在靈感乍現的瞬間,請趕快記錄下來,否則所有美好的創意或劃時代的大發現,都會隨之付諸流水。

同時養成記錄的習慣,也能累積各種有趣的創意點子或靈感,為工作帶來益處。@(待續)

摘編自 《超神奇!腦內物質工作術》麥田出版 提供

相關新聞
美國之讓你意想不到的十項高薪工作
ADD的真面目:對工作的影響
聊出好交情的談話技巧:老闆的工作
逆轉勝的十堂課:成為開心的工作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