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蔣中正學術論壇 台專家聚焦「光復大陸」

人氣: 11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10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台北報導)台北中正紀念堂週六(10月27日)舉行「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發展─1950年代的台灣(II)」學術論壇,在軍事主題方面的四篇論文「從台、美檔案看冷戰初期「敵後反攻」的實與虛(1950-1954)」、「蔣中正與遷臺初期的敵後宣傳」、「1950年代蔣中正的軍事反攻計畫」、「蔣中正與韓戰反共義士的來台」均聚焦蔣介石「光復大陸」的相關議題。

台北中正紀念堂27日舉行「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發展─1950年代的台灣(II)」學術論壇,在軍事主題方面的四篇論文均聚焦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相關議題。(攝影:鍾元/大紀元)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暨檔案館亞洲館藏部主任林孝庭說,1950年6月韓戰爆發,10月底中共以「志願軍」名義參戰,而於美國及亞洲各地出現一股敵後工作熱潮,當時在台北曾出現一股敵後工作請纓潮,但其中只有李彌所領導的滇緬游擊部隊,在1951年春、夏之間發動了韓戰期間唯一一次的軍事光復大陸行動,一度佔領滇緬八個縣份,可惜僅曇花一現。

蔣中正先生繼志承業,亦以收復臺灣為不渝之職志。圖為民國13年(1924年)6月與孫中山先生在廣州黃埔軍校合影。(攝影:林伯東 / 大紀元)

國史館助修蕭李居表示,1950年代初期,國民黨當局規劃各種光復大陸的計畫,其中包括「建立大陸地區地下反抗運動方案」與黃龍計畫等策動大陸民眾響應國軍武力反攻的宣傳方案。1956年間國際共產陣營內部相繼發生反共運動,次年10月國民黨方面逐漸將軍事反攻結合中國大陸的抗暴運動作為宣傳主軸,也就是所謂「反攻引發抗暴」。

蔣介石書法墨筆。(网络图片)

蕭李居說,1958年8月八二三砲戰發生,國民黨方面除了要在金門面對中共的武力砲擊,也面臨國際因懼戰而要求國民黨放棄外島與武力光復大陸政策的輿論攻擊。為此蔣中正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於10月發表聯合公報,將反攻大陸由原先「軍事第一」的武力反攻,轉變成為「主義為前鋒,武力為後盾」的政治反攻。承諾不以外島作為武力反攻的基地,強調反攻的基地在大陸民心;也就是從主動地「反攻引發抗暴」,轉變為被動地等待大陸民眾發起抗暴運動,再行支援的「反攻回應抗暴」。

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網路圖片)

文化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陳鴻獻提到,1950年代初期,國軍研擬很多軍事反攻計畫的版本,但受制於國際環境、再加上後天人力、物力、動員及後勤等方面的困境,以致於沒有機會能夠加以實踐,這也可以理解蔣中正為何處心積慮要美國提供一筆特別軍事援助經費,以建立一支戰略部隊的目的。但蔣中正的表現愈迫切,美方則愈淡然,最後不了了之。這也讓蔣中正認真思考「自力反攻」的可能,於是在1960年代有「國光作業室」的成立與「國光計畫」的出現。

蔣中正非常喜歡讀書。(攝影:鍾元/大紀元)

國史館協修周琇環指,韓戰的爆發,對蔣中正而言是如同久旱逢甘霖的轉機,戰爭爆發當天下午,蔣立即致電韓國總統李承晚表達慰問,令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竭力援助南韓。隨後幾次派兵計畫,在美國政府多方考慮下,未能實現。她說,根據韓戰停戰協定,韓戰交戰雙方同意將不願直接遣返回國的戰俘,交由「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

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攝影:鍾元/大紀元)

周琇環表示。蔣中正在主持「外交宣傳會報」席上,討論韓戰停戰的利弊,邵毓麟提議妥為運用戰俘。結果由陳建中前往釜山的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館,成立指導小組,就近策動巨濟、濟州島戰俘營中傾向中華民國戰俘,並不斷透過華籍譯員,指導反共戰俘,形成組織,進行策反。1954年1月間1萬4千名華籍反共義士來台,由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負責反共義士的安置,而使反共義士成為國軍的一支生力軍。11月成立「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12月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使得台灣反共基地確定。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攝影:鍾元/大紀元)

綜合討論主持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表示,自己是在眷村長大,眷村後面住的全部是情報局工作人員,在1950年代很多人家裡的爸爸都不在家,如果說反攻大陸全部是虛的對這些人非常不公平;因為當時確有相當多人做反攻大陸的情報工作,他們也付出了相當多的代價。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發展─1950年代的台灣(II)」學術論壇以1950年代的外交、政治及軍事等三大主題為架構,蔣中正總統針對此三大主題所做出的決策,對穩定日後台灣政局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甚至台灣發展出舉世驚豔的奇蹟,都可歸功於1950年代所奠定的深厚基礎。

埔里酒廠地窖裡出現了一大批陳年紹興酒,這一瓶酒上面寫15年窖藏。(攝影:鍾元/大紀元)

蔣介石反攻復國的滋味

此外,中華民國為慶祝101週年國慶,由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與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大風起兮─民國初年知識分子文化救國歷程特展」,20日舉辦第二場大師講座,由台灣知名美食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焦桐以「蔣介石反攻復國的滋味」為題主講,他表示,1949年蔣介石來台後對台灣的飲食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焦桐表示,1949年蔣介石到台灣來,他總覺得自己像勾踐一樣總要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他想到成功以後要辦慶功宴,於是請了台灣的公賣局釀造古越國的紹興酒,釀了四年才成功。

焦桐說,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到海外去請能人異士來幫忙釀造,成功以後每年都給蔣介石來品評,最好的酒不上市儲存在埔里的地下酒窖,準備將來反攻大陸時在南京辦慶功宴時要用的。

蔣介石立願20年後反攻大陸,焦桐說,他當然沒有辦法嚐到反攻復國成功的滋味,酒窖是1999年9月21日台灣921地震時被震出來了,在當時是頭條的新聞——「埔里酒廠地窖裡出現了一大批陳年紹興酒。」他解釋,「這一瓶酒上面寫15年窖藏,因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能寫超過20年,否則表示反攻大陸無望了,「這一檀酒香的不得了,而且每喝掉一瓶,人間就少了一瓶。」

埔里酒廠的地標「紹興酒」瓶模型。(攝影:李昀茱/大紀元)

大陸客搶購 蔣介石介壽酒恢復生產

蔣介石是浙江人,而紹興酒的發源地在浙江省紹興縣,他對紹興酒可說非常有感情;早期每年蔣的壽誕10月31日,都會以埔里的紹興酒做介壽酒當國宴酒宴請國際外賓。隨著兩岸的觀光熱潮,專釀陳年紹興酒的埔里酒廠,大量的大陸客不斷湧進,他們搶購蔣介石最喜歡的家鄉酒,大陸傳媒也經常到酒廠採訪,這讓早已不再生產的「介壽酒」又恢復生產,而且可說是供不應求。

(責任編輯:童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