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先總統蔣公誕辰 看穿中共第一人

人氣 168

【大紀元2012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肖恩新聞綜述)蔣中正是中華民國偉大的政治家及軍事家,中華民國總統,在中國大陸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共和立憲制度的國家,蔣公更是看穿中共的第一人。在中國剛剛統一、共和國建立之初,內憂外患的艱難歲月裡,利用短短的10年時間創造了經濟發展的「黃金10年」,並最終打敗了日本的入侵,成為聯合國締造者的4巨頭之一。之後,雖敗於慣於陰謀、趁機坐大的中共,但守住了台灣,保留並復興了傳統中華文化,使中華民國以其自由、民主、富裕的形象為全世界華人樹立了典範。台灣的非凡成就證明先總統蔣公所締造的中華民國是最終的勝利者。

誕生於浙江奉化 少年東渡扶桑 尋求救國之路

蔣中正,字介石,後人尊稱先總統蔣公。祖籍中國江蘇宜興,生於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溪口鎮。逝世於1975年4月5日,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官邸。

蔣中正於五歲時先在家延師啟蒙,六歲起入私塾讀四書五經,接受科舉式教育;17歲入奉化鳳麓學堂,學習英文、算術等西學,並先後在縣城的龍津學堂和寧波箭金學堂學習。

1906年4月,蔣中正首次東渡日本,試圖就讀軍校尋求救國之路,終因日清協議,非清政府官方保送,未能如願學習軍事,雖未能入學,但結識了陳其美,為以後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建立了關係;同年冬天返國。翌年夏天,蔣入位於河北的保定陸軍速成學校,後被選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蔣隨即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東京振武學校就讀。

1908年,蔣中正在日本東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期間,經陳其美介紹加入由孫中山於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開始進入革命運動。1911年10月(清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蔣潛回上海參加;1913年,參與了孫中山領導的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蔣於9月1日抵達日本長崎。

1913年10月29日,蔣中正加入中華革命黨。蔣於此第一次單獨與孫中山見了面。至此,蔣中正成為了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參加一系列的革命活動,討伐袁世凱運動、護法運動以及後來的北伐。

在此期間的1923年,剛剛在廣州建立了國民革命政府的孫中山由於得不到西方諸國的支持,僅獲得表面上對華友好的蘇俄的支持,因此在當時的情勢下,實行了「聯俄容共」的政策,聘請了蘇俄軍事及政治顧問、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

同年9月至11月間,為了進一步瞭解共產黨和蘇俄,孫派蔣為代表率團赴蘇俄考察學習蘇維埃體制的政治及軍事系統。考察歸來,蔣中正對蘇聯政治非常失望。自此認定蘇俄乃「赤色帝國主義」,共產主義亦不適於中國。

獨具慧眼 看穿中共第一人

1923年9月2日,蔣公和三個助手來到了莫斯科,並於11月29日提前離開了蘇聯,12月15日回到上海。

在蘇聯參觀期間,蔣中正會見了有關方面的領導人。從革命經驗、軍事學校、軍事設施、組織制度、軍事裝備和蘇聯的各級蘇維埃政府組織等進行了全面的考察。 然而,蔣介石對他在蘇聯看到的蘇聯革命非常的失望和不滿。

蔣公在其考察報告中寫道:「我很快就察覺出蘇聯社會各部門及蘇聯共產黨內存在的公開的和秘密的激烈鬥爭。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確信,蘇聯政治體制是獨裁和恐怖主義的統治工具,它與以三民主義為基礎的國民黨的政治體制完全不同,這是我出訪蘇聯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一直呆在國內,我們恐怕永遠不會發現這些。」

還有一個原因使蔣公失望和不滿的是,蔣曾試圖與蘇聯解決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尤其是外蒙古問題。但是,只要蔣介石一提起這個問題,蘇聯人就毫不妥協。

可以說,正是這次的蘇聯考察,使蔣公認清了共產主義的危害,堅定了其反蘇、反共的意向。他在回上海的途中給孫中山寫的《遊俄報告書》中,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講述了蘇俄有侵略中國邊陲的企圖,不可對其過於信任。

1924年3月14日,蔣公在給一名國民黨高級官員的信中寫道:「蘇聯共產黨對中國之唯一方針,乃在造成中國共產黨為其正統,決不信吾黨可與之始終合作,至其對中國之政策,在滿、蒙、回、藏諸部,皆為其蘇維埃之一,而對中國本部,未始無染指之意。」

專欄作家劉曉在《借蔣介石之慧眼識中共》一文中說,短短二個多月的蘇聯之行,就讓蔣公洞察了共產黨體制的實質,並在他從1927年公開反共後,終生未變其立場。所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也是因為蔣意識到了中共才是國家最大的威脅。然而,其「攘共」卻由於西安事變而功敗垂成。最終,領導了中華民族浴血奮戰抵禦外侮的蔣介石,被藉機壯大的中共趕到了台灣,從此大陸生靈在中共發起的一個又一個運動中被塗炭。

內憂外患中 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國民革命軍。蔣被孫中山任命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及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 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蔣被任為黨軍司令官。自此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培養的學員為骨幹,先後多次發起平定叛亂、東征等軍事行動。1926年3月,「黃埔軍校」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蔣仍任校長。

4月1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與國民政府委員聯席會議中蔣中正被推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委任蔣為中央組織部部長;7月6日中國國民黨二屆臨時全會,蔣中正當選為「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袖,是乃國民黨繼孫中山之後,第一位真正全面繼承其地位的黨、政、軍統一最高領導人。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白崇禧任總司令部參謀長,在廣州誓師北伐。北伐軍勢如破竹,將北洋軍閥吳佩孚在兩湖軍力全部消滅,隨後又在江西殲滅了孫傳芳敵軍主力6萬餘人。

然而就在1927年3月,前敵總指揮白崇禧率領北伐軍攻下杭州、蘇州、上海之後,在蘇俄顧問鮑羅廷支持和金錢軍事援助下,中共在底下開始蠢蠢欲動,決議「迎汪復職,以與蔣分權」,同時污蔑蔣為「新軍閥」,離間策動北伐國軍叛蔣。 鮑羅廷聯合國民黨左派亲共勢力,在武漢國民政府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 會議缺席選舉汪精衛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中央黨部組織部長,並決議不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改為7人集體領導,從而免去了原來由蔣中正擔任的上述職務。

蔣中正乃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 在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舉發「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在白崇禧和桂系軍隊的堅決支持下,蔣介石決定「清黨」救國,並任命白崇禧為淞滬戒嚴司令。4月12日,白崇禧奉命率桂系鋼軍(國軍第七軍)剷除中共在上海工會組織和北伐國軍中的叛亂活動,給中共以致命打擊。

1927年5月,蔣中正恢復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並定都南京,組織「清黨委員會」,繼續北伐,分全軍為三路進攻。同月,武漢汪兆銘(汪精衛)隨後也開始清黨,並驅逐了蘇聯顧問(中共官方稱之為「寧漢合流」)。廣西、廣東和湖南等省亦分別在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何鍵、朱培德等主持下開始清共,將中共黨員從各級政府、國家機構及軍隊中處決或禁錮。共產黨在幾次武裝暴動失敗後退到農村地區發展。

1928年2月,第二次北伐開始。此次北伐,國民革命軍所向披靡。期間,粉碎了日本阻礙北伐之陰謀。先後攻克平陰、禹城、石家莊、臨沂、德州、定縣、張家口後,蔣進駐石家莊督師。克復保定。

蔣中正督北伐國軍白崇禧部攻下平津後,1928年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五院組織成立。蔣發表中華民國訓政時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設置外交研究委員會,研究廢止不平等條約的步驟。 12月,統轄中國東北的奉系張學良宣佈改五色旗為青天白日紅旗,史稱東北易幟,通電遵從中央號令,國民政府宣佈統一,至此北伐統一中國大業完成。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件發生,日軍突犯瀋陽,侵佔東三省,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導致東北淪陷,滿洲國傀儡政權建立。而此時的中共趁機加緊發展,在湘贛等地建立起多個「中央蘇區」並不斷擴大。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創建了國中之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當日為蘇聯國慶日)。當時的國民政府面臨「北有日軍、南有共軍,交相呼應,同時進逼」的危局。

1934年,為了解除已經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戰的後顧之憂,蔣親自指揮對「中央蘇區」清剿,將紅軍主力擊潰,使之放棄江西和其他南方根據地,向北撤至接近蘇聯的中國西北地區。至此,蔣形式上統一了中國本部。

艱苦困苦中 創造了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國民政府於中華民國16年(1927年)到26年(1937年)抗日戰爭金陵淪陷為止,各方面建設發展被稱為「艱苦建國的十年」,西方則譽為「黃金十年」,也是蔣中正掌握軍政與「黃金十年」。

在這短短的10年裡,雖有內憂外患,中國經濟還是得到了長足發展,不計東北,全國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社會經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1936年,中國工農業產值達近代以來最高水平,其它各項現代化制度也都初具雛形。這一時期中國電力工業年平均增長9.4%;煤炭工業為7%;水泥工業為9.6%;鋼為40%。教育建設方面,初等教育由1929年17%就學率,增至1936年43%。

這十年也因此被稱為「黃金十年」。國民政府藉外交手段逐一收回一些租界和外國在華享有的特權。《中華民國刑法》、《中華民國民法典》、《中華民國行政訴訟法》等基本大法相繼頒布,司法體系漸趨完備。在經濟方面,國府努力穩定物價、償還國債、實施法幣、禁用銀幣、統一全國幣制,對外貿易也累積了盈餘為外匯存底。建設鐵路及公路、建立電話網絡、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對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農業的生產等。

1951年9月19日美國魏德邁將軍在國會說:「1927年至1937年之間,是許多在華很久的英美和各國僑民所公認的黃金十年。在這十年之中,交通進步了,經濟穩定了,學校林立,教育推廣,而其它方面,也多有進步的建制。」

抗擊日本力挽狂瀾 成為聯合國締造者的4巨頭之一

自1931年至1945年,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蔣中正領導中華民國政府和國軍,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與日本展開10萬兵力以上的大型會戰22次,血戰台兒莊這樣的中型戰役1,117次,38,931次小型戰鬥。國軍206名將軍喋血殞身(其中8名上將、73名中將、167名少將),往復衝殺肉搏成仁者82人,身陷絕境自戕報國者25人,身陷囹圄氣節如虹、視死如歸者14人。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海軍艦艇毀損殆盡,幾近覆沒,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中華民國以其血肉長城,不僅捍衛中華錦繡河山、社稷宗廟,而且維護世界公理人類文明,中國因此悉數廢除不平等條約,躋身世界反法西斯四強,參與始創聯合國,成為東亞自由、民主、文明與和平之偉大國邦。蔣中正被西方評價為是遠東地區骨頭最硬的領導人。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簽訂「平等新約」,隨後各國陸續與中國重定新約,危害中國百年的不平等條約自此廢除。 並與美英蘇聯合發表「四強宣言」,共同擔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責任。11月18日的開羅會議,主張「所有日本竊奪之中國一切土地,如滿洲、台灣、澎湖,均應由中華民國恢復之」,「日本之國體待戰後由日本人民自行決定」及「扶助朝鮮與安南獨立」,並對美總統羅斯福表明:「中國對泰國、緬甸、越南等,沒有領土野心」,「戰後中國不派兵佔領日本本土,而由美國獨自佔領」以排除蘇俄派兵日本本土。會後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

1945年7月26日,中華民國再與列強共同對世界發表《波茨坦宣言》。此時蔣與杜魯門、邱吉爾和斯大林並列,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戰結束,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並躋身五大國之列,不平等條約得以廢除,與世界各國重定平等新約。

戰後力圖改革 發展經濟 中共乘機叛亂竊取政權

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深重的戰爭創傷,蔣中正為了儘快恢復戰爭創傷、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將大批作戰經驗豐富的廣大官兵解甲歸田。而此時的中共卻在華北進行了廣泛的政治動員,中共正規軍由抗戰初期4萬餘人,由於國府戰後實施戰士「解甲歸田政策」,加上中共在下層民眾中對農民的欺騙,許諾給農民土地,使共軍得以吸納並發展至127萬餘人,民兵268萬餘人。

與此同時,中共對國民黨滲透前所未有:郭汝瑰、劉斐、韓練成、熊向暉等共諜早已經潛伏進入國軍指揮核心,衛立煌等國軍高級將領也與中共不斷聯繫,而蔣中正並未察覺。國府在抗戰勝利後的剿共戰爭支出巨大,國統區還遭受通貨膨脹問題及貪污腐敗困擾。

蔣中正執政的國府為政治民生穩定,力圖避免戰爭,在美國調停下與中共簽署《雙十協定》。蔣中正首倡「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之主張,並與中共以黨對黨的名義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業並達成了建設和平統一民主團結的新中國的政協決議。

在中共認為發動內戰、竊取政權的條件成熟之後,終於不顧14年抗戰的山河破碎和民眾的痛苦,發動了全面內戰。49年之後,中國民國政府被迫撤退台灣,從此大陸人民遭受了滅頂之災。

蔣中正49年12月10日在成都堅持到抵抗中共的最後一刻,最後不得不乘軍機飛往台灣,自此而後,蔣公未再踏足中國大陸一步。

敗退台灣 勵精圖治 中華民國成為最終勝利者

中華民國敗退台灣之後,蔣中正痛定思痛,深入反思失敗的原因。為了保住台灣,於1952年12月2日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台灣建立了軍事安全保障。

隨後,展開了各項改革、建設台灣的措施,包括:義務兵役;土地改革;地方自治;實施九年國教,擴展高等教育,建立技職教育體系;發展各項經濟建設,擴大社會福利建設;維護與發揚傳統中華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遺產等。

所有這些改革有力地保證了台灣的安全和發展。尤其是在大陸文革徹底摧毀破壞中國文化之時,蔣公在台灣開展文化復興運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中華民國59年(公元1970年)11月12日在台灣陽明山中山樓演講「中華文化無人可以毀滅 中共獸性不相容」 。

蔣中正說:「奸匪毛賊的罪惡獸性,乃是和我們三民主義中華文化內聖外王的道統,絕不相容的!所以它妄想要以其殭屍的迴光返照的一刻,來消滅我們五千年深入人心,悠久博厚的中華文化,於是乃不顧死活的破壞中華文化倫理、民主、科學之傳統;假所謂『文化大革命』的幌子,以行其文化大毀滅之暴行。今天大陸業已成為父子之親、夫婦之義……都被視為大逆不道,時刻要被批被鬥的大監獄!」

蔣中正在演講中斷言:「中華文化是無人可以毀滅的!其最終消滅共匪毛賊者,乃必為我中華文化所表現的『民族獨立的性格與能力』之大義正氣!」

正是由於蔣中正在台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維護了台灣的發展和穩定,守住了台灣,保留並復興了傳統中華文化,使中華民國以其自由、民主、富裕的形象為全世界華人樹立了典範。正如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所認為的:蔣中正對臺灣的貢獻有三方面「光復台灣、建設台灣與保衛台灣」。

台灣的民主制度為大陸將來的民主化進程提供了樣板,粉碎了中共一貫的欺騙宣傳「中國不適合搞民主」的謊言。中共內部比較開明的已故總書記胡耀邦之子胡德平近日低調訪台就是一個例證。胡德平從10月19日到28日,在總共十天的時間裏,與台灣政商文化界交流,瞭解台灣民主經驗與社會文化,為大陸可能即將啟動的「政改」作準備。

台灣的非凡成就最終證明了先總統蔣公所締造的中華民國是最終的勝利者。


(視頻:不朽的光榮——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日,日軍在北平故宮前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 「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9) 蔣中正不屈不撓 砥柱中流—— 1938年,在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蔣中正以他個人超凡的毅力、勇氣與志節,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國脈如縷的八年浴血抗戰中苦苦支撐,砥柱中流,直到奪取最後勝利。重慶成為戰時中國人的希望之城。)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4)徐州會戰(下) ——
1938年,血戰台兒莊,蔣中正親臨視察,白崇禧助李宗仁獲抗日首場大捷。


(視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1970年在台灣陽明山中山樓的演講:
中華文化無人可以毀滅,中共獸性不相容。蔣總統說:大陸奸匪毛賊的罪惡獸性,乃是和我們三民主義中華文化內聖外王的道統,絕不相容的。人人要做反共倒毛的革命先鋒,人人要做文化復興的前導。一齊來鞏固德性,發揮潛能,以實現三民主義新中國的理想。)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歷史的血跡: 抗戰期間,國軍堅持敵後游擊戰,毛澤東和中共表面上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抗日,背地裡對日軍游而不擊,破壞抗日,乘民族危難發展壯大中共實力。)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馬英九推崇蔣中正對台灣民主發展貢獻
明居正談蔣中正的三大功業
蔣中正日記 透露熱戀宋美齡愛意
蔣中正逝世35週年  馬英九慈湖謁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