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華商上法庭為珍珠奶茶討公道

人氣 615

【大紀元2012年10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茵德國報導)「珍珠奶茶中沒有發現致癌物」,這是德國北威州農業與消費者保護部上星期一公佈的官方正式消息,這個結論給一個多月前開始在全德國範圍內出現的針對珍奶的負面報導畫上了一個句號,但此事的影響還遠遠沒有結束。

事件回放

8月21日,北威州日報《萊茵郵報》報導,兩位專業人士與一家儀器公司在一家位於北威州門興格拉德巴赫市的珍奶專賣店的飲品中發現苯乙酮、溴化物及苯乙烯等致癌物質,但並未說明檢測方法及所謂致癌物的濃度。

這兩位專業人士來自亞琛的北威理工大學附屬醫院,一位是教授,一位是主治醫師,他們使用一種新儀器分析了九份珍奶產品,之後得出上述結論,並指出食物中不允許含有上述三種物質。

隨後德國《明鏡》週刊、《世界日報》、《時代週報》等主流媒體跟進,並指出珍奶原料多由台灣進口。8月下旬,一名小兒科醫生在德國第二電視台ZDF晨間節目中談到珍珠奶茶含有損害健康的成份。負面報導使得全德各地珍奶店生意大受挫折,部份店家甚至面臨歇業整頓。

也有少數德國媒體看法不同,德國廣播電台9月2日的一篇報導將一窩蜂的負面報導形容為「歇斯底里」,並表示,珍奶所含化學物質未必高於德國人經常吃的、抹了人造黃油和芳草軟奶酪的全麥麵包,而葡萄酒和桂皮裡本身就含有苯乙烯,並不是像兩位專業人士說的,食物中不允許含有苯乙烯。

各地珍奶原料批發商也紛紛出手拯救這個剛剛紅火的市場。德國珍珠奶茶產業龍頭企業BoBoQ和珍奶原料進口公司Possmei在事件出現後,委託德國官方認證的檢驗室做了產品成份報告,結果證明珍奶原料成份符合德國衛生規定,不含致癌物質。

柏林Tee平方(Tee Quadrat)珍奶批發商也將原料送交德國官方認證機構檢測,結果全部合格。

德國Possmei公司表示,鑒於此事影響惡劣,他們已向上述兩位專業人士以及儀器公司LECO Instrumente GmbH發了律師函,要求他們承諾再也不會傳播「珍奶有致癌物質」這一不實信息。但對方拒絕此要求,目前此案已提交至法庭。

州政府主動抽樣檢測

北威州農業和消費者保護部在上星期公佈的檢測報告中寫道,他們委託有德國官方認證的檢驗室,抽查檢驗了84份珍奶產品,其中包括44份爆爆珠、34份濃縮果汁以及六份珍奶。檢驗結果證實,產品不含苯乙烯、苯乙酮、溴化物,也沒有查出含量過高的重金屬及其它危害健康的物質。

消費者保護部新聞處負責人馬萊薩向記者表示,他們在媒體負面報導出來之後,主動進行了抽樣檢查。歐盟法律規定,只要消費者安全有可能受到威脅,不論是甚麼形式,政府都必須主動介入調查檢測。州政府認為此次珍珠奶茶事件媒體反應強烈,因此也將調查報告呈交給了州議會。

台灣官方質疑

由於德國媒體報導珍奶原料來自台灣,所以台灣政府及駐柏林代表處都先後發表聲明。據中央社9月10日報導,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副組長馮潤蘭指出,德國相關實驗室用何種儀器、何種方法、檢出多少致癌物質、有無參考背景值等問題,德國媒體都未提及,只說檢出溴化物、苯乙酮、苯乙烯等致癌物,卻忽視自來水帶有溴化物的背景值,或是色素、容器、包裝材料可能汙染食品原料等因素。

台灣駐德國柏林的代表處也表示,台灣有立法保護食品安全及消費者的權益,對於出口食品的質量也有嚴格管控,必須符合進口國家的規定。

當事人無回應 被告上法庭

在德國官方檢測結果出台之前,Possmei公司就曾委託律師向發佈負面消息的兩位專家和Leco儀器公司去函,給對方出示了他們自己請專家做的產品成份報告,要求對方收回「珍珠奶茶有緻癌物質」的言論,並保證以後不再這樣說,但對方拒絕了。因此Possmei訴諸法律,請法庭判斷是非曲直,防止不實之詞進一步傳播。

據德國Possmei的律師介紹,那兩位教授和儀器公司的說法也不一樣,儀器公司表示,他們只是提供了一種新儀器給實驗室使用,並沒有參與制定檢測方法。言外之意,他們不願對此糾紛負責。而兩位專家則稱,儀器公司和他們一起開發出新方法,進行了檢測。

記者分別給兩位專家去函,詢問事情原委,以及他們是如何想起來到珍珠奶茶裡去尋找這些化學物質,但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打給儀器公司的電話總是到了總機就無法連接至負責人的分機。

負面報導使珍奶業損失慘重

離法蘭克福火車總站有五分鐘步行距離的Micha珍奶專賣店老闆是位德國女士,她說,負面報導使她的生意下降了70%。因為店面地處火車站附近,外地旅客多,西人較多,所以受德文媒體影響大。Micha珍奶店擁有七家連鎖店,現在老闆已在考慮是否需關閉幾家分店。

記者到達法蘭克福Hauptwache車站裡的BoBoQ分店時,正是工作日午休時間,一位亞裔男士正拿著珍奶離去,但在之後的20分鐘內,只有一位女士停下腳步看有關珍奶的介紹,除此之外再也沒有顧客光顧。

位於柏林庫鬧市區的BoBoQ總店也反映喝珍奶人數急劇下降。以前一天可賣500杯以上,顧客排隊到門外,現在連50杯都賣不到。

亞裔顧客受影響較少

以亞裔人士為主要客源的珍奶店受到的影響稍小。據法蘭克福Hauptwache車站裡的Tea.1ne珍奶店老闆娘林太太介紹,她的客戶大部份是亞裔人士,很多人是轉車時經過這裡順便買一杯,老客戶比例較大,所以生意下降不多。

林太太來自越南,珍奶在越南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流行飲品。林太太說:「如果你從一個到處都能看到珍奶店的國家來,而且你周圍每個人都喝,有的已經喝了幾十年了,你當然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另外一個國家媒體負面報導的影響。」

林太太反駁媒體不實之詞道:「我們自己每天都要品嚐珍奶的味道,以保證質量,我們喝的比任何一位顧客都多,如果有毒的話,我們自己怎麼可能會喝呢?」

亞裔女孩Fan(右)知道BoBoQ證實珍奶無質量問題的報告,她帶一位朋友一起來喝珍奶。(攝影:吳茵/大紀元)

亞裔女孩Fan(右)知道BoBoQ證實珍奶無質量問題的報告,她帶一位朋友一起來喝珍奶。亞裔女孩Fan(右)知道BoBoQ證實珍奶無質量問題的報告,她帶一位朋友一起來喝珍奶。

珍奶粉絲波蘭女孩Agata(左)和珍奶店老闆娘林太太已經成為熟人(攝影:吳茵/大紀元)

正說著,亞裔女孩Fan和一位德國朋友一起來買珍奶。Fan在德國長大,父母來自越南,談起負面報導,她說都知道這些文章,但同時她也提到,幾個星期前她就已得知,BoBoQ請專家鑑定過了,珍奶不含致癌物質。所以不只她自己沒有停止喝珍奶,還給商家帶來一個新顧客,把一位德國好友帶來一同品嚐。

珍奶粉絲波蘭女孩Agata(左)和珍奶店老闆娘林太太(右)已經成為熟人。珍奶粉絲波蘭女孩Agata(左)和珍奶店老闆娘林太太(右)已經成為熟人。

另外,不讀德文報紙的外籍人士受到影響也較小。Agata來自波蘭,在法蘭克福工作,她沒有聽說負面報導。她經常來喝珍奶,已經和Tea.1ne店的老闆娘成為熟人。

一些亞裔人士雖沒受到影響,但也減少了光顧次數。住在法蘭克福附近的周女士以前每星期都會帶孩子喝一次珍奶,孩子都成了小珍奶粉絲了。雖然德國老公還無法完全接受這種與眾不同的飲品,但也沒過多阻攔。但這次德文媒體負面報導大面積出來後,他的態度有所轉變,認為孩子還是不要去為好,周女士的婆婆也是這個看法。雖然周女士覺得沒問題,但還是減少了去的次數,兩週才帶孩子去喝一次。

危機中鼓舞人心的亮點

讓BoBoQ驚喜的是,就在德國媒體將有關珍奶的不實之詞炒得眾人皆知、甚至連英文和中文媒體都紛紛報導時,卻有一位旅居英國的生意人決定加盟,在倫敦開兩家珍奶店。

BoBoQ及德國Possmei新聞發言人劉小姐介紹說,之前BoBoQ在英國還沒有加盟店。這位先生兩個月前就有心加盟,並一直在觀察市場。這期間德國出現負面報導,這位先生知道此事,後來他還看到BoBoQ提供的正面檢測結果,經過思考,他相信珍奶品質沒問題,也看好珍奶的發展前景,於是決定加盟。這件事給BoBoQ帶來了很大鼓勵。

道路坎坷 好產品經得起時間檢驗

政府的正面檢測結果出爐了,還了珍奶清白,但如何讓大眾知道這個結果,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到目前為止,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德國媒體在網絡版上簡單報導了此事,其中只有一家是大媒體。但沒有一家報紙將這個消息印成白紙黑字,這和當初鋪天蓋地的負面報導截然相反。很多德國人知道負面報導,卻幾乎無人知道政府做出了正面結論。

9月7日,德國Possmei公司在柏林舉行記者招待會公佈正面檢測結果,劉小姐曾打電話給媒體,卻被對方告知,此事風頭已過,沒人關心了,所以不報導。

對珍奶的錯誤印象就這樣留在了民眾的腦子裡,但另一方面,從中也可看到,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時間可以讓人們淡忘很多事情,也希望人們對珍奶的負面印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改變。

商家各顯神通傳遞正面信息

為了讓德國人更快地瞭解珍珠奶茶是甚麼,也為了消除德國人的誤解,各家珍奶店想出了很多辦法。

在爆爆珠旁的櫃台邊緣擺放著各種珍奶原料(攝影:吳茵/大紀元)

盤子裏的木薯(後)和芋頭(前)是珍奶的重要原料。盤子後面的三個塑料杯子裏分別盛著未煮的珍珠和兩種茶葉。(攝影:吳茵/大紀元)

在爆爆珠旁的櫃檯邊緣擺放著各種珍奶原料。在爆爆珠旁的櫃檯邊緣擺放著各種珍奶原料。

盤子裡的木薯(後)和芋頭(前)是珍奶的重要原料。盤子後面的三個塑料杯子裡分別盛著未煮的珍珠和兩種茶葉。盤子裡的木薯(後)和芋頭(前)是珍奶的重要原料。盤子後面的三個塑料杯子裡分別盛著未煮的珍珠和兩種茶葉。

很多珍奶店把一些特殊原料擺放在櫃檯上,以消除顧客的顧慮。比如德國人對黑色、具有彈性的珍珠心懷疑惑,有的人甚至猜測這是塑料製成的,於是有的商家就把做珍珠粉圓的原料木薯擺出來,告訴顧客,珍珠是真正的植物做出來的。

芋頭口味的珍奶受到很多人喜愛,但其原料芋頭是甚麼,德國人就不知道了。所以芋頭也出現在櫃檯上。沒有煮過的木薯粉圓和各種茶葉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展示品。

地鐵站裡的行人在珍奶店前停下腳步,閱讀介紹珍奶的文字展板。地鐵站裡的行人在珍奶店前停下腳步,閱讀介紹珍奶的文字展板。

地鐵站裏的行人在珍奶店前停下腳步,閱讀介紹珍奶的文字展板。(攝影:吳茵/大紀元)

BoBoQ在法蘭克福的一家分店還把解釋糖分等問題的文字放大打印出來,製作成漂亮的展板,給過往的行人看。一位德國女士被展板吸引,停下腳步仔細閱讀,她向記者表示,她沒喝過珍奶,也不關心,但她覺得展板很好看,所以停下來看看上面寫著甚麼。看來這樣的解釋的確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些珍奶店把北威州政府報告打印出來給顧客看。在法蘭克福鬧市區菜爾大街上的購物中心MyZeil頂層的Lilly&Willy珍奶店就把報告放在收款機邊上,顧客付錢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補救、預防兩手抓

這次珍奶業商家受到不實新聞報導的打擊,生意損失慘重。劉小姐表示,BoBoQ會積極尋找證據,力爭通過法律途徑挽回珍奶的形象。珍奶原料進口商台灣Possmei總公司也將原料送交德國駐台灣的官方認證檢測機構檢驗,結果也顯示沒問題。

此事也提醒BoBoQ需加強預防措施,劉小姐說,台灣出口的原料都是經過台灣檢測合格的,但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安全標準都不同,而且歐盟每年的標準也都有所變化,所以BoBoQ決定,日後定期將從台灣進口來的原料送交檢測,一旦有負面報導出現,就可馬上反駁。

珍奶原料進口商Tee Quadrat的黃先生表示,他也從台灣進貨,此次事件出現前,他就已把70%的原料送交檢驗,都沒有問題,負面報導出現後,他又把剩下的30%拿去檢測認證,其中包括爆爆珠,上星期出來的結果顯示,所有原料都沒問題。台灣廠商也稱,原料中不可能含有那兩位德國專家聲稱的致癌物質。

所有商家共同推倒一堵「牆」

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的珍奶店既是競爭對手,也是一個「戰壕」中的「戰友」,他們共同面對著一堵無形的牆,牆的磚塊就是德國專家挑剔的目光、媒體對負面消息的渲染,還有德國民眾對珍奶的不瞭解、甚至是誤解,而德國人對新興事務一貫持有的保守態度就是灰漿,將這些磚塊牢牢地粘在一起,砌成了一堵隱形而又穩固的牆。

一直以來,全國各地的珍奶店都在不斷地撞擊著這堵牆,慢慢地,這堵牆上出現了裂縫,有的地方甚至有了將要倒塌的跡象。比如一個人在地鐵站,下了車拐到通道上看到一家珍奶店,幾杯色彩誘人的珍珠奶茶大照片作為招牌立在店門口,他沒有停留走了過去。出了車站,走到購物中心買東西,在電動扶梯上的時候,眼前又赫然出現一個大杯珍奶的展板,這是另外一家珍奶店的廣告。當他從購物中心出來,拐過一個街角後,迎面又看到了第三家珍奶店。

如果說,看到第一家店時,他可以漠不關心地走過去,認為這不過又是一個異國風味的飲料罷了,而他看到第二家店時,也許腦袋裡會出現一個念頭:珍珠奶茶還挺流行,但當第三家珍奶店出現在眼前時,很多人就會禁不住多往店裡看幾眼,年輕人說不定還會好奇地進去打聽一下,這是甚麼茶?裡面圓圓的東西是甚麼?再近一步就會點上一杯嚐個新鮮了。

當一個德國人頭腦裡的「牆」被打破,第一次嚐試珍奶時,也不可忽視前面幾家珍奶店為這「第一杯」打下的基礎。

珍珠奶茶從一開始的生意冷清,到後來成為德國流行飲品,這一轉變是所有珍奶商家們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不久前多家媒體的負面報導,就像是把那些被商家們千辛萬苦敲掉的磚塊又擺回了原來的位置,當珍奶商家們現在又一次面對這堵牆時,他們會怎麼反應呢?有的不得不放棄,有的還能夠咬牙堅持,有的覺得前景黯淡,有的認為明年就能好轉,德國珍奶市場正在進行一次重新洗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這堵牆一定能夠再次被打破,只是需要一些時間。

(責任編輯:文婧)

相關新聞
麥當勞進軍德國珍奶市場 挑戰華商?
珍珠奶茶致癌? 德業者喊冤駁斥負面報導
台灣珍奶德國掀波  疑點重重
台灣珍奶有毒?台商反擊德媒爆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