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徹悟祖師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3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放去收來一線牽,等閒出沒太虛邊。
無心落影留春水,得意乘風破曉煙。
質幻自應超象外,音希誰解聽聲前。
可憐都作兒童戲,幾度空勞下遠天。

這首禪味十足的七言律詩,作者便是被尊崇為:自明末蓮池、清初省庵兩位淨宗祖師後第一人的徹悟禪師。師(本文專指徹悟祖師,下同)原為禪門宗匠,中年後效學永明延壽禪師,歸心淨土,並進一步成為中國淨土宗的第十二代祖師。

師生於清乾隆六年(紀元一七四一年),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河北豐潤縣人;俗姓馬,父諱萬璋,母高氏。師自幼聰穎,及長喜讀書,經史群籍無不遍覽。二十二歲(乾隆二十七年,紀元一七六二年),師因生大病,警悟幻質,生命無常,遂發心出世修道。病癒,師旋至房山縣,投止三聖庵榮池老宿剃髮;過了一年,師詣岫雲寺恆實律師處圓受具足戒。師正式成為比丘後,求法不倦,先是親教聞香界寺隆一法師,得悟《圓覺經》大旨;復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聽講相宗,妙得其要;其後,師歷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楞嚴》,《金剛》等經,頓開圓解。經過五年多的用心參學,師於性相二宗、天台三觀十乘之旨,了無疑滯!

乾隆三十三年(紀元一七六八年),師二十八歲,於暮冬參禪於北京廣通寺的粹如純翁,心與道合,乃被粹公印可為臨濟宗卅六世法嗣。乾隆三十八年(紀元一七七三年),因粹翁移錫萬壽寺,師(卅三歲)乃繼席廣通,「率眾參禪,策勵後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而師何以在大振宗風,聲名遠播之際,斷然「盡棄舊習,專注淨業”呢?根據師之自述:乾隆四十二年(紀元一七七七年),師三十七歲,自省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皈命?」自此,師朝暮課佛。當時,廣通寺原參禪人,隨師轉修淨土者,頗多。師隨順機緣,遂輟參念佛。此舉雖招來執門牆深見者的謗污,然師以佛言為信,不易其求生彌陀蓮邦的堅志。從師所撰念佛偈:

「自憐身作太平僧,了死脫生卻未曾;但願名標蓮蕊裡。不須高列上傳燈。」可知其「捨禪取淨」的決心。又從師另一念佛偈:「我念彌陀有課程,晨昏十萬句分明;但教盡報常如此,淨業誰論成不成!」可知師念佛的勇猛精進,可媲美永明延壽禪師。

乾隆五十七年(紀元一七九二年),師五十二歲,轉任覺生寺住持,前後八年。師振興舉廢,於淨業堂外,別立涅槃、安養堂與學士堂,助使老病者,有所依托;而初學者,方便誦習。師律己甚嚴,對信眾弟子的期望,則十分殷切;師深體禪淨奧旨,其開示說法「如瓶瀉雲興」任運自如。在師的以身示教下,信眾精勤修淨,蓮風大扇;師德風普被,道俗歸心,被尊為當時法門之第一人!嘉慶五年(紀元一八零零年),師六十歲,退居紅螺山資福寺,原擬隱身山林,以期終歲,奈何衲子依戀追隨,遂難自絕於人跡。師為法不厭,誨人不倦,資福寺因師慈悲留眾,俄頃即成十方叢林。師和光同塵,堅持苦行,擔柴運水,泥壁補屋,一飲一食,皆與大眾同甘共苦,如是者十年。師自稱一己「性癖愛幽居」,自卜居紅螺山,得享放懷山川自然的機趣。師撰有《山居詩》三十首,謹摘錄其一,以見其居山雅懷:

「結茅一住便相宜,心眼空來說向誰?竹榻通宵塵夢斷,蒲團竟日素懷怡。看梅待月歸來晚,聽瀑臨風睡去遲。此趣未居山不委,居山能得幾人知?」

師一生秉宗門之旨,而立淨土之幟,以念佛法門,自行化他,至死不渝!師每於開演極樂淨土與娑婆穢土苦樂之別,彌陀慈父攝受之恩等時,淚隨聲落,而座下聽眾學徒,亦為之涕泗沾襟!所謂:「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師之遺著有《語錄》二卷,闡發信、願、持名為淨業要諦;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紀元一八六一至一九四零年)曾推崇師之語錄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蒲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十要是指《淨土十要》)。又有《念佛伽陀》百首,立十種信心:一、信生必有死。二、信人命無常。三、信輪迴路險。四、信苦趣時常。五、信佛語不虛。六、信實有淨土。七、信願生即生。八、信生即不退。九、信一生成佛。十、信法本唯心。

師強調:「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師懇切心語,與聞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後塵。

嘉慶十五年(紀元一八零一年)二月,師於萬壽寺禮掃粹祖墓塔後,即向諸山外護辭別,並囑咐大家:「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三月返回紅螺山,命弟子預備荼毗事務。十月十七日,師集合資福寺住眾,將院務付託弟子松泉法師,誡之曰:「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淨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師圓寂於十二月十七日申刻(下午三時);示寂前半個月微病,即於大眾念佛聲中,見空中幢幡無數,自西而來。往生前,師告眾曰:「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師面西端坐合掌,於說完「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後,手結彌陀印,安詳捨報。荼毗後,獲舍利子百餘粒。

最後,謹恭錄師開示精華一則,冀有緣人「信解行持」,同種西方上品蓮。師云:「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為淨心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文據《高僧行誼》)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爭議色彩的人物。秦始皇正面的作為,對於中國之大一統、政制的創建、中國版圖的確立等,起到了關鍵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 老子是春秋時代楚國苦縣曲仁裏的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看見空中大流星飛過後就懷了身孕。老子生於開天闢地之前,是天的精靈神魄,由於是上界的神靈之氣出現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李氏。
  • 中國有一句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現在被用來形容女子的美貌,但其實它最早是專指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上述成語中的“沉魚”,指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美女西施。
  • 東方朔的父親張夷活到二百歲時仍面若童子。東方朔出生三天後,母親田氏死了,這時是漢景帝三年。一鄰家婦女抱養了東方朔,這時東方剛剛發白,就用“東方” 作了他的姓。東方朔三歲時,對天下任何經書秘文,都過目成誦,還常常用手指著空中自言自語。有一次,養母忽然發現東方朔丟了,過了一個多月才回來,養母就打了他一頓。
  • 清明節掃墓活動,來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在黃曆三月,清明的前一、兩天。漢代以前的寒食節,禁火時間較長,約一個月,後慢慢減少,至唐宋時期已減為清明前一天。
  •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 岳飛對子女教育極為嚴格。他每天對子女們的文武功課抓得很緊,學業完成之後,岳飛還要他們拿著畚箕,扛著鐵鍬,到菜園裡勞動。
  • 武訓(1838~1896)是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 提起“張三丰”,人們就會想到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尤其是金庸筆下的形象,更是令人盪氣迴腸。但那些描寫大多都是杜撰,真實的張三丰在歷史上是一位影響深遠的修煉大成就者,他發揚了中華道家文化,創立了武當派道統和武功,留下了許多傳唱不衰的神奇。
  • 司馬光生活簡樸、做人正直清廉,自謂:「平生未有不可對人言之事。」所以他對兒子司馬康也是特別注重教導他要廉潔、儉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