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灣行 澳洲議員的中華文化之旅

【大紀元2012年05月10日訊】澳洲維省參議員簡.克朗伯格(Jan Kronberg)非常嚮往和喜愛中華文化,有著很深厚的中國緣,她給自己取了一個美麗的中文名字——康百珍。2月時她應邀訪問臺灣,對於臺灣的民主政治和保存中華傳統文化的努力印象深刻。對於臺灣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她有不同於一般西方人的見解。

(大紀元記者劉珍澳洲墨爾本採訪報導)初次結識簡.克朗伯格(Jan Kronberg)是在去年10月墨爾本舉行的中華民國百年慶典上。克朗伯格因腿傷坐在輪椅上致辭,讚揚臺灣的民主成就,熱情精彩的發言贏得現場數百名嘉賓的熱烈掌聲。

2月中旬,克朗伯格應邀訪問臺灣,3月初,在一個晚餐會上再次與克朗伯格相遇,談及對臺灣訪問的印象,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促成了專訪的機緣。

2011年10月6日,克朗伯格(左五)及夫婿Mike(左一)和參加中華民國百年國慶酒會部分嘉賓合影。(攝影:劉珍/大紀元)

作為澳大利亞維省省議會「友臺小組」共同主席,克朗伯格受邀,與維省議會參議院議長阿特金森(Bruce Atkinson)及侯丁(Tim Holding)眾議員等人2月訪問了臺灣。

克朗伯格說:「訪問行程安排得很滿,很有趣。我們瞭解到臺灣外事部的工作方式和程序、臺灣和中國大陸海峽之間的關係、臺灣經濟金融狀況、臺灣農業狀況和技術發展,還有臺灣的健康政策,我們還參觀了臺灣的基礎設施,並運用它們進行了旅遊。那次訪問非常有成效,但也非常匆忙。雖然是官方訪問,但對我個人而言,那是一次意義很深遠的文化之旅。」

母女兩代嚮往中華文化

克朗伯格的家族於1840年從英格蘭、愛爾蘭和蘇格蘭輾轉來到澳大利亞,她是家族的第五代澳大利亞人,她的先生來自以色列。具有藝術才華的克朗伯格年輕時曾學過藝術專業,對藝術很有研究。

克朗伯格和她的母親都非常嚮往和喜愛中華文化,有著很深厚的中國緣。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母親對於中國的文化就非常嚮往,我的家中就有父母遺留下來一些非常精美的中國藝術品。自小我就非常喜歡中國的藝術品。我的母親對中國人非常熱情,她總是能夠跟中國人深談,即使只談個15分鐘,但最後總是能夠使那個人非常感動地站起來與她握手告別。當她退休後,她也跟其他女性一樣希望能夠與這個社會有更多的聯繫,所以在她去世前她還在學習日語和中文普通話。她當時每週上四天的語言課,當她83歲的時候,還能夠持續學習中文和日語那麼複雜的語言。這就是我對於母親的記憶。她就像我的榜樣一樣。」

寺廟香火鼎盛 處處盡顯文化之美

克朗伯格認為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非常偉大,「應該強調歷史上中國人對藝術的貢獻,但現在人仍強調經濟,我希望應該強調藝術和文化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才是人生的主題。」

「臺灣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驚人地保存下來,這是最令我感動的。對於臺灣在歷史上的地位,我非常感興趣,因為人們一直都沒有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臺灣的角色,除了在物質上的珍寶外,臺灣還有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在臺灣受到了保護和繼承。這些文化和歷史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的巨大貢獻,而我自己則因能夠親眼看到這些文化而心動。」

臺灣的信眾在寺廟虔誠地祈禱、許願,享有自由信仰的權利,令克朗伯格很感動。(AFP/Getty Images)

她在臺灣行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現代生活的另一面,「在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輝煌雄偉的佛教及道教寺院,這些寺院中往往有很多古畫。在臺北的一個大寺院裡,我們看到很多人在祭拜,那裡的氛圍非常好,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我就像海綿一樣在吸收我所看到的一切,所以我非常不願意離開那裡。人們在那裡虔誠地祈禱、許願,而這一切又發生在一個繁忙的現代城市中心,所以讓人覺得這是個很特殊的地方,也是個很特殊的時光,其實當我看到臺灣人能夠有自由信仰的權利時,我的心很感動,很難以想像同樣的行為在中國大陸就成了封建迷信。」

克朗伯格說:「對於本來對東方文化並不敏感也不重視中國的一個西方人而言,中華文化是那麼的淵博,有那麼多需要學習的東西。作為其緊鄰的國家,澳大利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這一切都是我們垂手可得的。我和我先生想到臺灣去渡假,進行那種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觀的旅遊。」

臺灣欣欣向榮的民主 是中國指路明燈

克朗伯格認為:「臺灣擁有一個令人自豪的社會,有著欣欣向榮的民主,經濟上也很成功。臺灣人對澳大利亞社區也做了很多的貢獻。」

談及近幾十年的歷史轉變,她說:「自從1972年中美建交後,臺灣的處境就變了,所以當時的臺灣外交部不得不應對這種巨變,甚至一些最基本的政策都必須改變,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一段歷史。我一直很欽佩對自由民主追求的人。自由和民主是很高尚的目標,也是我們政府所鼓勵的,所以有時我們必須去關注那些在掙扎的人們,而臺灣人民在那段困境中所表現出的勇氣讓我非常感動,那期間臺灣所獲得的成功讓我吃驚,因為他們在困境中仍在很多領域做出了貢獻,例如在經濟、生物技術、納米技術、計算機製造業等方面,他們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12年4月12日,2012世盟暨亞盟大會在墨爾本召開,克朗伯格女士和與會者合影。她在發言中再次回顧了難忘的台灣之旅。(攝影:劉珍/大紀元)

「我也是維省議會的以色列友好團體的朋友之一。實際上,我看到了這兩個國家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民主國家,但沒有被民主所包圍。比如,中東國家在努力實行民主,但還沒有實現或是改進。在我看來,臺灣已經實現了民主,讓每個人看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也許可以被當作指路明燈,以顯示中國社會在民主制度下是可以繁榮的。我知道,中國大陸和臺灣是有爭論不休的立場和關係緊張的時候,我知道這被叫做是『兩岸』關係。」

徜徉故宮 讚歎中華神傳藝術瑰寶

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世界一流的中華瑰寶,品類繁多,包括銅器、玉器、陶瓷、漆器、珍玩、書法、繪畫、善本古籍,以及文獻等。克朗伯格對參觀故宮印象非常深刻。「博物院的建築非常龐大而複雜,但卻能讓人產生親切感,在那裡看到非常漂亮的中國藝術珍寶讓我深受感動。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看到那些珍寶,那些珍寶本身就是奇蹟,我就一直盯著它們看,甚至不願把自己的眼睛移開。」

「我年輕時也學了各種形式的藝術,所以我不太會像一個普通人去走訪博物館,我會去欣賞那裡所呈現出來的生活方式、藝術和藝術品。在那裡我發現人們對中國的皇帝都非常自豪,特別是對乾隆皇帝,而且當時的人們會花費很多時間來畫皇帝做什麼了,鼓勵了什麼行為,當時的人們是用藝術,例如繪畫,來記錄這些,而不是語言,這似乎是當時的一種很摩登的工作。在那裡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的珍寶,聽到了很多關於中國的傳說,例如一種顏色是如何被調製出來的。瞭解到這一切,都是我這次國立故宮博物院之行的亮點。」

偉大的文化盛宴會打開人的視野,克朗伯格表示,國立故宮博物院之行讓她更佩服中華文化。(AFP/Getty Images)

克朗伯格把中國的象牙雕刻歎為奇觀,她說:「我在臺灣所見的藝術珍寶讓我讚歎,我不知道人們如何可以用手去創作出那些藝術品的,我想這些奇蹟是上帝創造然後傳給人的。例如,如果我們去想像金字塔是如何搭建起來的,首先人需要設計那些金字塔,然後數百人去拖拉一塊巨石,而中國的文化卻是在另一個層次的,中國人可以雕刻出非常唯妙唯肖的東西,非常微小,例如我們在國立故宮博物館看到的一些象牙雕刻,其中一個是為皇上製作的象牙野餐盒,我認為那個野餐盒可能沒有被用過,應該完全是一個裝飾品,象牙上雕刻的是一個佈滿花草的宮殿,雕工非常精美。參觀者被提供了放大鏡,並且在這個野餐盒旁邊有一張放大的照片,把那些我們人眼可能難以辨別的細節顯示出來。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那是在象牙上雕刻出來的。因為人雕刻時手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抖動,那麼那位雕刻家是如何雕刻出這個傑作的?難以想像人的手如何能夠創造出那麼精細的傑作,他們是如何得到藝術靈感的?而且我對於當時的藝術家是在什麼環境下進行的創作也深感好奇。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人在進行象牙雕刻了,所以那一切已經變成了歷史,也可能屬於已經遺失的技能。所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時,我就一直有在觀賞一種奇觀的感覺,那裡陳列的很多珍寶和創作技巧都演變成一種記憶。」

她感嘆地說:「我真希望我能夠有四、五天的自由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在博物館中徜徉,看那些美麗的藝術珍品,體驗中國人在歷史上所創造的奇蹟。也許你沒有去那裡之前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但是到那裡親臨其境後,你的很多想法就會改變。這偉大的文化盛宴會打開你的視野,所以我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之行讓我更佩服中國文化。」

美麗的臺灣寶島

克朗伯格還參觀了臺灣原住民的村落,她說:「那裡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有非常引人注目而且組織有序的現代纜車,你可以從那裡上下山,穿過山谷,到達原住民的村落。我以前在墨爾本見到過臺灣來的原住民,他們在2007年時來澳大利亞,在Box Hill市政廳舉行音樂會。我去聽了他們的音樂會,實際上我還被邀請在臺上同他們跳舞。他們都有傳統服裝,這些都是很令人自豪且有能力的人們。」

充滿生命力的原住民文化也深深吸引克朗伯格。(AFP/Getty Images)

克朗伯格還說:「很有趣的是,臺灣有2300萬人口,而澳大利亞有2200萬。在這個多山的小島嶼上,2300萬臺灣人民專注勤奮,很有意思。臺灣人對土地智慧地利用,卻仍保留了很多自然美景。我知道,臺灣的原名『Formosa』的意思是美麗的島嶼。它自然是很美麗的,我們被島上的美麗所深深折服。」

(責任編輯:夏純清)

相關新聞
推廣中華文化  吳敦義:台灣領航
墨爾本台僑慶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教師節
墨爾本舉行國父孫中山銅像落成揭幕禮
台灣書院與多大合作推廣中華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